我国上市公司MBO问题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上市公司MBO问题研究姓名:倪晓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邵燕华20040301我国上市公司MBO问题研究作者:倪晓峰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严宇芳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4ManagementBuyout(MBO)直译为管理者收购,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行为.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MBO引起了很大的争议,MBO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进行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构.本文对我国特殊环境下上市公司MBO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宇通客车、深方大、四通集团管理层收购(MBO)案例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MBO中具有管理层对公司贡献大,具有较明晰的产权;公司总股本规模不大,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属于传统产业,MBO前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利用壳公司收购,价格以净资产为基准;融资方式单一,主要来自股权质押贷款和自筹;MBO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业绩等特点.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定价问题、资金来源问题、信息披露问题、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等.提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MBO应改革金融法律制度、改善MBO融资限制;加强信息披露,防止新的内部人控制;引入竞争机制,解决MBO定价问题;加强信托业对MBO的参与政策性建议.MBO对我国上市公司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市场环境的局限,短期内还面临不少障碍,但随着国内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将取得长期发展.2.期刊论文宾建成.BINJian-cheng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绩效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在中国,在MBO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尚未完备、股权分置的情况还未解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下,MBO是否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改善资本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中国所发生的MBO事件的经济后果及各种客观条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证与理论研究.本文运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对中国2001-2002年17家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MBO当年和后一年有所上升,但是在MBO后二年,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因此,文章认为,在目前,由于中国MBO运行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尚不成熟和不完善,上市公司MBO还须慎行,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上市公司MBO,以使上市公司MBO后的经营绩效能稳步提升.3.学位论文李雪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四大问题研究20032003年3月,财政部向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发函,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MBO)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这与2001年、2002年许多上市公司纷纷实施MBO,甚至有的专家声称2003年将是中国MBO年形成鲜明的对比.财政部叫停MBO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财政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国有资产评估处已经撤销,相关职能正在向新成立的国资委移交;其二是实施MBO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MBO实施过程中缺乏透明性、公开性.针对此,该文结合中国上市公司MBO在实施过程中的四个问题进行研究.4.期刊论文高山.王静梅.GAOShan.WANGJing-mei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理性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0)上市公司管理者收购(MBO)对优化上市公司产权结构、降低代理成本、建立高效的企业家激励机制、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MBO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充分、收购价格不合理、国有资产的流失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监管.5.学位论文陈贤德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2004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Buy-out)源于英国,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取得公司控制权为目的发动的股份收购。它是杠杆收购LBO(LeverageBuy-out)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创新的收购方式,MBO为公司的管理层提供了一个创造和积累个人财富的机会,受到管理层的青睐;同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MBO有利于目标公司绩效的提高。实践证明,国外MBO在降低代理成本,激励内部人积极性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美的”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家成功实现MBO的上市公司后,我国的证券市场上迅速形成了一股上市公司MBO热潮:TCL集团、红豆股份、宇通客车、深圳华强等都开始试水MBO。虽然MBO在国外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并购方式,但是在中国,MBO在实施过程中仍遇到许多问题。本文首先基于上市公司“委托人—代理人”模型构建,分析在存在不确定性且代理人的行为不可监督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最优合同的制定。进而,选取我国2001-2002年17家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绩效评价模型,运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各个企业的年度得分值,进而统计出年度得分的差值和得分正值指标来衡量MBO的绩效。在文章的章节架构上,本文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并对有关的MBO研究文献做一个简要介绍,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MBO的基本内涵进行必要的说明。分别就MBO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管理层实施MBO的动因、MBO的实施方式和途径、MBO的作用等做了简要的阐述;第三部分是把MBO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评析。这些理论包括代理人成本理论、激励机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利润共享理论、企业家精神说、产权激励理论等。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为MBO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第四部分首先大体分析了国内上市公司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而分析了MBO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现实意义;第五部分通过上市公司所有者(委托人)和管理层(代理人)之间的博弈模型的构建,分析上市公司所有者应该采取什么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管理层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所有者效用最大化;文章的第六部分运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构建上市公司MBO长期绩效评价模型,计算出各个企业的年度得分值,进而统计出年度得分的差值和得分正值指标来衡量MBO的绩效。6.期刊论文刘志奇.程婧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MBO)后的过度派现行为分析-武汉金融2003,(8)管理层收购(MBO)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新生事物备受争议,本文重点对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的派现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界定过度派现行为的标准,指出并不是所有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都存在过度派现行为,有些正常的高派现并不等同于过度派现.本文还对上市公司过度派现行为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7.学位论文张立勇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2004本论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历史分析、逻辑归纳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了中外MBO差异,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实证和案例,着重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仓促实施MBO的基本情况、异常的行为特征;通过财务分析与财富绩效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MBO存在的问题以及研判了今后的演变态势。  1.论文对发达国家实施MBO的一般理论依据进行反思,在肯定这些理论依据一定合理性的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  2.论文试图构建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通过研究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演进的一般逻辑、“两权分离”的现代股份制公司的代理成本与代理收益比较,论证管理层收购(MBO)无法动摇现代股份公司制度。  3.论文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特征和中国股票市场的偏差,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认为中国MBO更大意义上是一次利益调整与分配过程,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无疑是中国管理层收购必须进行探讨的。  4.通过对美、英管理层收购(MBO)的演进逻辑的阐述与分析,试图弄清MBO的适用范围与条件,构筑全文分析MBO实践模式依据。  5.论文尽可能全面的收集到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全部资料,希图通过详细的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基本情况、上市公司MBO侵犯流通股东权益的行为特征、上市公司MBO财务与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6.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主张与政策建议、分析了中国MBO形势,指出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上司公司和大企业不宜实施管理层收购,中小企业可试行MBO。8.期刊论文何巧云.欧阳洁.HeQiaoyun.OuYangjie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操作实例评析-华南金融研究2003,(2)管理层收购(MBO)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一种新潮流,表明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股权激励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国内上市公司MBO实际操作过程中与国外发展成熟的MBO相比存在诸多差异,应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特点及其完善措施.9.学位论文甘振森管理层收购(MBO)及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2005管理层收购(MBO)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种新兴产物,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上市公司中已初显端倪,正成为我国目前产权制度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并购形式,它追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是产权制度变革的一种新探索,对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和国有股权过重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管理层收购有关理论的介绍以及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证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首先对管理层收购的起源、含义、现状、特征、种类、动因、理论和实务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分析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应用的背景、功能及可行性,并对适用对象进行了分析。接着本文实证分析了经过遴选的六家已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特征,并就管理层收购主体的合法性、收购价格的公平性、收购资金的合法性、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事后整合的有效性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后本文从法律法规、股权定价、融资体制、信息披露、事后整合、专业机构、后期监管等七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与建议。10.学位论文程果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2007管理层收购(MBO)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伴随着欧美国家金融市场的创新之风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过去二十年来西方国家在公司结构和法人治理方面深刻变革和巨大变化的一股潮流。MBO作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杠杆收购的一种成熟方式,在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管理层激励等方面被寄予了无限的厚望。中国的MBO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解决MBO遇到的障碍,探索更适合我国国情、我国资本市场具体环境的MBO模式是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因此,对管理层收购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阐述MBO的定义、理论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1996年~2004年之间实施MBO的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SPSS统计软件和相关性分析、会计指标分析以及因子分析技术,对MBO实施过程的绩效表现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进而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①阐述了MBO的定义、模式等内容,归纳了有关MBO现象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国内外MBO的实践进展情况,并对中外MBO实践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②上市公司MBO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本文采用了上市MBO公司41个有效样本前后7年的有效数据,从两个角度予以考察,相应的分为独立的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采用会计指标分析法从赢利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对上市公司实施MBO的前后整体财务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T检验方法来验证分析结果;第二部分引入因子分析法对MBO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分比较来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采用T检验和Z检验来验证实证结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