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深圳儿童绘画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绘画与人的发展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学前教研室刘亚明yaming_liu@163.com13671355622刘亚明,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学前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童心画语》《儿童绘画成功施教方法》《幼儿美术资源包》的主编。主持的课题多次获全国、北京市科研成果奖。撰写的论文获全国和市级评选一等奖。多次作为主编参加北师大、教科社、人教社幼儿教育读物及教材的编写。参与研究的项目美术活动与启蒙教育——示范的问题幼儿绘画行为的研究——面对“不会画、画错了”的幼儿行为幼儿色彩感受力的研究——了解幼儿喜欢的,感到高兴、难过的颜色美术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从6个心理健康的要素来理解、支持、合作、鼓励、引导、帮助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自主表达——适宜的内容、材料、互动、评价等教育策略授课内容第一单元:相关理论简介第二单元:学习从心理和教育的角度读懂幼儿的绘画作品第三单元:学前儿童绘画教育与教学第四单元:活动案例及考试内容的研讨探讨对学前儿童绘画的了解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你认为孩子喜欢画什么?你认为孩子喜欢怎样画画?你对幼儿绘画心理与教育的了解和期待优秀作品的评选标准:(张念芸)1、符合同龄幼儿的一般水平2、有童趣(是幼儿眼中的世界、富于想象)3、艺术性线条稚拙、有力图形、形象清晰完整画面饱满、均衡色彩明快、饱满内容丰富、充实第一单元相关理论的简介一、纵观儿童绘画的理论之来源幼儿为什么而画画?幼儿喜欢画什么?人类早期的生活经验对儿童绘画理论的启示大脑并不是用英语思考,也不是用中文思考,更不会用抽象的公式思考。当听到“苹果”这个词时,您的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是苹果的图像,而且是非具体角度的苹果,甚至包括苹果的内部结构。所以说:图像和联想才是大脑自己的语言,运用图像和联想进行思维。大脑的语言图象在智力中的位置智力是认识客观世界并以此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之总和。中科院心理学家王极盛:智力结构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五大基本能力组成。王极盛认为:智力结构中各有一定的作用,观察是眼睛,记忆是储存器,思维是中枢,想象是翅膀,实践是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转换器。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霍华德·迦纳教授提出语言、空间、音乐、人际智能、内省、逻辑数学、肢体运作和自然观察能力这八大智能:。无论何种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图像的帮助,所以提高图像认知和表现的能力有助于综合提高智力。美术活动可以促使幼儿大脑半球的发达和平衡发展,可以增强幼儿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但前提是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主要不是以象不象来衡量,而是要看是否能发挥想象,创造美的形象。幼儿的涂鸦,虽然稚嫩、拙扑,但他们每画出的一个形象,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创造,应大力鼓励儿童的这种创造。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多种感官能力手的控制能力——大、小肌肉的发育——握笔需要用小肌肉——胳膊上下左右来回活动又需要用大肌肉。幼儿肌肉发育的循序——从大到小大肌肉活动——头、躯干、胳膊、腿——适合画大画、地面画、站着画。小肌肉活动——手指、手和手臂的肌肉——撕纸、剪纸、贴画、手指涂画。幼儿的视觉能力——观察的能力——突出特征和细节结构——区别分辨的能力,让儿童的眼睛能敏锐地区别异同。孩子们的观察经常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他们的观察不仅用眼,还要有其他感官配合,如摸、闻、舔、身体接触,这是幼儿观察的特点。活动过程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胆大心细、耐心、恒心、好奇心……最终的目的作品是一时的技术是服从的只有活跃的思维才是创造的原动力只有关注的眼光才是创造的出发点只有投入的行动才是创造的润滑剂美术教育应该培养能够享受精神生活的人二、有关儿童绘画理论的简介脑科学为心理与教育的研究提供基础中外相关理论简介(一)脑科学为心理与教育的研究密切相联,提供研究的基础(二)研究历程的回顾:学校美术教育这一形式是在17-18世纪西方出现班级授课制形式的学校后才产生的。由于对科学学科的强调,学校教育逐渐忽视艺术,至19世纪早期,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与职业目标相联系的美术技法性培养,人们普遍感到,艺术课只是训练一种手艺,最多不过是一种玩耍和游戏,与发展儿童的心理与智慧无关。随着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的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美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人们开始探察儿童画是怎样揭示出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发展的,很多人开始把艺术视为儿童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表达。儿童美术的研究从对其绘画的研究开始,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一些国家,后迅速扩展到欧美国家,我国兴于20世纪20年代。罗恩菲尔德的创造主义教育理论,在20世纪中叶席卷全球美术教育界,他主张通过儿童的创作,发展其个性和创造性。他认为美术教育应关注儿童的创造性和精神性的成长,提出在学校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他重视创作过程,倡导教师不应干涉儿童美术学习,不要试图教儿童如何画画,而应按照其发展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主表现的机会,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和材料,引起并维持儿童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发展美术能力。他认为这种自我表现的过程远比表现出来的结果显得重要。他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观,认为启发教学法本身和艺术活动本身的目的不是让儿童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而是要扩展他们的思维框架和引导他们从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过程。罗恩菲尔德的创造教育思想,其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1、罗恩菲尔德儿童绘画心理发展阶段:涂鸦期(2—4岁)前图式期(4—7岁)图式期(7-9岁)写实萌芽期(9—11岁)拟写实期(11、12-14、15岁)青少年艺术期(15—17岁)六个阶段2、老一辈教育家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贡献我国学前教育的先驱陈鹤琴先生对自己儿子从1岁1个月到10岁8个月所画的431张图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儿童都有绘画之兴趣;要知儿童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绘画。”也对儿童绘画的发展的阶段进行了划分,同时,将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概括,总结为7个方面的问题:(1)儿童画是一种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良好资料。(2)儿童的图画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3)儿童先会画线,后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点。(4)儿童绘画技能的增进落后于他的感知认识。(5)儿童图画是反映对他印象最深的客观现实。(6)儿童绘画技能与他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分不开。(7)对完型心理学以唯心的观点来解释知觉的固定性的意见。另一位教育先驱黄翼先生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研究儿童绘画心理学的专著《儿童绘画之心理》。他强调,儿童的绘画是一种游戏,儿童画他所知道的,不是画他所看见的,哪些东西在儿童生活中最有价值、最能引起他丰富的反应,哪些东西就最有入画的机会。这些研究表明美术与幼儿的心理息息相关。南京师范大学滕守尧教授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观,他认为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把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潜在能力唤醒、点燃、开发、发展。艺术教会人们如何观察到自然事物的美,恢复、拓展和发掘人的感受力。通过艺术可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成为智慧的人、健全的人。他认为一个发展完美的人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文馥的《儿童自主性绘画教育》,定义为:引导幼儿依自己的意愿,按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画出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图画活动。倡导突出儿童自身的主体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更注重创新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念芸在其专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着重介绍了幼儿美术创造中的心理活动,并提出了实现美术创造的简单过程图解:外物——感知——(情绪情感)意象——再现概念——创作活动——作品,并详细的阐述了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她通过大量的研究把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归纳为:涂鸦期、象征期、形象期。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详细的描述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南京师范大学屠美如教授在其专著《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将儿童美术欣赏心理大致经历分为几个阶段:准备阶段、实现阶段、效应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她提出儿童美术欣赏过程的指导,必须在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并详细的对儿童美术欣赏过程按照描述阶段、形势分析阶段、解释阶段、评价阶段分别提出指导策略。杨景芝是我国成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她提出建构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主张,实践活动与主体性是其基本特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霞的《幼儿园生态式艺术教育》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幼儿需要时起到推动、提升幼儿的责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孔起英、王绪兰的《幼儿园主题式美术教育活动》,提倡在幼儿创作活动中不给儿童提供明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并注重评价,提出让幼儿人人参与美术活动,个个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幼儿能自主的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活动过程与作品评价相结合等。3、近年来,有关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的理论逐步的发展成熟起来如美国治疗协会对美术心理治疗的界定是:“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过程、来访者对所创作美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反思的服务”。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能够传达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各种信息,从而使人们了解创作者的真实情况。绘画在本质上具有表征心理、人格、感情、人际关系、文化和社会影响的作用。美术作品作为一种视觉化的语言可以宣泄心中的压抑和焦虑。绘画的治疗作用,在于个体可以在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中将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经验更快地释放出来,以便重建过去,整合健康的人格。绘画能够——转移不良情绪宣泄情感体验发现幼儿的发展需要对个别幼儿的进一步干预对儿童来讲,绘画是其最初、简单易行的语言。绘画作为儿童情感生活世界的潜在载体,可以表达儿童内心世界矛盾的、困惑的和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正如著名的艺术治疗大师达利所言:“儿童在情感和智力上都必须发展,当儿童可以通过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潜意识的情感时,则为他们人格的完善提供了空间”。成人对幼儿发展需要的忽视,使很多幼儿失去了表达自己的机会,也让很多成人也失去了与儿童交流沟通的良机,甚至影响了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成人心中不快时,常会用语言倾诉或用文字书写抒发无法缓解的压力,而孩子没有精确的语言文字释放压抑的情感的能力,只能以哭闹的方式抗议。但是如果他们握有‘涂鸦’这个利器,能够利用图画转移情绪是为孩子们开辟出的另一个表达通道。”——林千铃“你(心理医生)在绘画过程中的作用是鼓励儿童画出自己的经验,讲出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感到他从自己的恐惧中走了出来。这是一个内部控制感和能力更新的过程。只要你对儿童画表现出好奇和探究,你就能使儿童消除可怕的感觉,并用积极愉快的记忆替换那些可怕的记忆”。——《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涂鸦解密》有关“基础元素”的心理分析:如画房子,“通常孩子会画一所正面、独立的房子。一所位于画纸的正中、窗户打开并有很多门的房子说明这是个开朗外向的孩子,而他所画的外部环境也通常是和谐正常的。相反,如果房子很小,几乎没有窗户,而外部环境是由独立物件或是硕大的树木构成的话,那么画画的孩子或许有以下心理问题。6-8岁:腼腆、依赖母亲;超过8岁:自卑、孤独;青春期:羞怯、敏感。”《涂鸦解密》解析色彩语言的原则:“色彩没有绝对的含义,但总的来说,纯正明快的色彩代表了各方面的均衡,而灰暗沉闷的色彩则代表了忧虑甚至反叛,苍白的色彩往往是情感失落或是疾病的表现”。色彩与情绪、心理的关联个性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强更关心外界,行动更理智喜欢使用多种颜色对色彩的兴趣较低对线条和形状更为关心喜欢暖色喜欢冷色思维活跃,注重情感交流自我控制力较强,中规中矩,易受家庭和周边环境的影响灵活使用多种颜色比使用有限的色彩更有益儿童成长。各种颜色都使用总是使用少数几种比较自信,性格丰富多变,忍耐力和持久力有欠缺。性格比较内向,有主意相关理论说明:幼儿绘画活动的价值—

1 / 10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