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说课稿定远中学:陈立新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的第二课时。高中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一课的的教学方案,现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板书、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如下说明。。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古代散文,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的特点,注意严密周详的逻辑,由此而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和写作能力。《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正是这样一篇形散神聚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教学目标①理解文章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他的品德、个性。作者因旧谊深厚,姑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②学习本文在平常的戏语中见出真情的写作方法。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在戏语中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③从本文缩写之事来看,一是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二是通过三件轶事表现了文与可的个性。这两件事看起来本无相关之处,但作者巧妙地通过叙述文与可绘画的高超技术,将人与画结合起来,既总结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也陈述了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了“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的。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3.教学重点和难点①重点:“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两方面的创作思想及文与可的个性。②难点:文言知识的整理。二、学生状况处于高二下期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高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2三、学法指导①诵读法本课时安排了师生齐读。在进行第一段的赏析时都运用了此法。②提问法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质疑。本课时在进行第一段赏析时就让学生采取自编问题的方式解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③讨论法在本课时的第五个环节中特地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习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以上主要介绍了本课时运用的三种方法,其次还运用了圈点法、练习法等常用学习方法,这里就不作介绍了。四、教法运用①情境教学法无论是什么情感,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此的强烈感受,不能领略作者的情怀。在本课时的第一个环节——导入设计中,本人就通过苏轼的一首悼亡妻诗导入。②点拨法在本课时赏鉴名言的环节中学生进行翻译时,教师需适时针对关键词语、句式进行点拨排除障碍。在学生就能者为师的观点展开讨论时教师一样要点击要害,启发学生思维。③归纳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注重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第一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便运用了归纳法。五、教学程序分析(一)导入设计:(5分钟)1.导语(由名人和老师的故事引入):(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3分钟)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简介:(三)第一段赏析(13分钟)1.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三层。①文与可的绘画理论。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③引用苏辙的话,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深邃。2.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胸有成竹、心手相应3.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4.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类比。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3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与可画竹→形、神兼备(四)第二段赏析(12分钟).本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三件趣事。表现文与可的性格:第一件事突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第二件事明确提出了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事称赞其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五)第三段赏析(10分钟)1、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点明主旨。2、.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作为一篇绘画题记,大多要描述画面的形象,叙说画家作画的过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画经历,总之,不外以鉴赏、考订为主要内容。而苏轼这篇《筼筜谷偃竹》,却不是一般的绘画题记,它实际上是一篇纪念文章,是表现对于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的追怀、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绘画题记的常规写法。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该文信笔挥洒,舒春自如“常行于怕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同行埋头工作流水一般;文中有正论,对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曲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终紧扣题目,环红文怀可所画的《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谷偃竹图》的基础;中间是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待《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后是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串,以怀念友情为中心,显得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善结合。但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到学生学生不知道作者到底在学什么,他的写作意图,也就是说对散文形散神不散把握不好,虽然高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但怎样赏析文言文特别是此类文章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但唯其如此,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来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之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此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正如明代王舜俞所说:“文至东坡真不须作文,只随便记录便是文。”这种评价,通过学习此文我们怎样从中汲取营养,运用到我们平时的写作中,能做到语言、情感和事情有机组合,能做到写文章挥洒自如,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吸取古典文化经典来指导我们的教学特别是渗透作文教学同样值得我们反思。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