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姓名:付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程书强20090526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作者:付静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高颖中国证券市场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反应——上证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2009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对证券市场及相关各方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越来越受到市场各方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外部监督的一种关键形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起着重要的监督检查作用,有利于解决上市公司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审计报告是市场各方最直接接触的审计服务的产物,其中,审计意见给报表阅读者的感受最为直观,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而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注册会计师只有提高审计质量,客观独立地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做出反应,才能够有效地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减少上市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从而增加公司的经济价值。当前,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盈余管理问题比较严重。而且经常有暴露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合谋、出示不当审计意见、参与财务造假等案件,就连大规模的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例外。这些情况严重削弱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于是,市场各方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否能够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对不同手段和不同方式的盈余管理是否能够有效鉴别,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相对其他事务更能有效揭示或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性质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敏感性和鉴别力是否有差异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普遍的质疑。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盈余管理的角度考察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质量,试图对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作经验研究,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在评述前人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然后,选取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上证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05年到2007年三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数理统计和建立回归模型的方式检验了审计意见类型与盈余管理程度、盈余管理手段以及盈余管理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了大规模事务所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反应的差异,接着对这些实证结果展开了深层次的分析。在观察研究审计意见类型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发现下列现象:第一,盈余管理程度与非标准的审计意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注册会计师越可能对其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第二,注册会计师能够显著鉴别可操控经营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而且相比以调节经营性应计利润为手段的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对以调节非经营性应计利润为手段的盈余管理更为敏感,但两者敏感性差异较小。第三,虽然注册会计师对以调高利润为目的的正向盈余管理更加敏感,但与负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相比,正向盈余管理审计的鉴别力较弱。在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盈余管理影响的观察中,发现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而且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比国内前“五大”事务所更强。在进一步的观察中,还发现大规模事务所对发达地区上市公司和国有性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敏感度较弱。2.学位论文黄新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2003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成绩斐然,短短的10几年时间,已经发展到总市值6000亿美元的规模,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亚太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结构和国有经济战略性的调整创造了条件,也为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打下了基础,对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现代金融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中国证券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其中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会计信息失真、信息披露不完整、二级市场炒作等问题尤为突出。大量的研究和统计显示,许多企业为了取得融资资格,通过各种手段操纵盈余。盈余管理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其起源并盛行于发达国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阿瑟·利威特指出,盈余管理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上司空见惯却无人挑战的习惯,它已经演化成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违背市场原则的游戏。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委托代理理论,构成了盈余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石。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是分析盈余管理的基础。在研究盈余管理时,研究人员首先必须确定企业在没有进行盈余管理情形下的盈余。一般是先判定企业管理当局在何种情况下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然后确定没有盈余管理动机企业的真实盈余,以此来推断有盈余管理动机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基于对盈余管理研究的角度不同,目前有三类模型用于评估盈余管理的存在性或者程度,分别是目前的主流模型——总应计利润模型、具体应计利润模型和盈余与应计利润分布模型。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和KS模型是主要的总应计利润模型。论文发现Jones模型和修正Jones模型在研究中国股权融资盈余管理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解释能力偏低,二是能够通过参数检验的比例只有30%,主要原因是Jones模型和修正Jones模型没有考虑短期费用,而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短期费用来从事盈余管理,而且论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短期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不存在相关关系。基于上述不足,论文对影响应计利润的科目进行分析后,重新构造了新的应计利润模型,新模型的解释能力和通过参数检验的比例大大提高,达到国际上同类研究的水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在IPO前后财务状况的描述性分析表明,IPO企业可能在IPO前存在盈余管理。对其程度的实证分析发现:IPO企业在IPO前一年、IPO当年和次年存在盈余管理,其中在IPO当年为年初总资产的7.87%,在其余年度不存在盈余管理,同时还发现信用交易是重要的盈余管理工具。论文发现在公布配股信息前两年、当年和次年(-2~+1年),配股企业都进行了向上的盈余管理,而在其后没有发现盈余管理的证据。从实施配股为零点看,配股企业在配股前和配股当年确实进行了盈余管理。配股前三年的盈余管理程度为每年年初总资产的5~7%,远大于美国的2~4%和韩国的1.52%。在配股后次年和第三年,上市公司没有发现盈余管理的证据,令人感兴趣的是,在配股后第二年,发现了有负的盈余管理,说明上市公司对其在配股前的盈余管理进行了适度的冲回,同时也发现信用交易是重要的盈余管理工具。进一步,论文发现配股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规模、负债水平、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和非流通股股东参与配股的程度负相关,与融资额和非流通股的比率正相关。论文还对配股后配股企业的市场反映进行了研究,配股后扣除市场调整因素后的累积超常收益率逐渐增加,在第15月达到最高,此时配股企业投资收益比市场平均收益高20%。论文发现,盈余管理程度低的配股企业的表现优于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企业,而且超常收益主要来自配股后的第一年。论文进一步发现:超常收益率与企业规模负相关,与当年净利润增长正相关,与配股融资规模负相关和与账面/市值比正相关。累积超常收益率虽然与配股当年的盈余管理水平和非流通股股东配股参与度负相关,但是缺乏显著性,这说明盈余管理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收益的影响不强。3.期刊论文杨英.YangYing证券市场信息分布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特区经济2007,225(10)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分布和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信息分布相比具有其特点,这一特点才使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有了动机,笔者就是以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极端部队成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盈余管理机会以及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的.4.学位论文杨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其治理模式研究2008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该课题一直是西方会计学界尤其是实证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盈余管理是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在一个理性的证券市场中,公开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是投资者据以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盈余数字作为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信息导向性,能直接影响股票价格,进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此外,盈余数字还会影响到企业相关契约的执行结果,如经理人报酬契约、债务契约等。证券市场管理机构及其他政府部门也将会计盈余数字作为实施监管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有着较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自1984年第一只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起,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兴起并蓬勃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证券市场已逐渐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在影响资源配置的诸多因素中,会计信息尤其是盈余数字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其在资本市场中的特定目的,往往利用盈余管理对会计报表的数字进行调节。从美国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到我国的蓝田股份、科龙电器,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引发了人们对盈余管理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盈余管理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它使得质量低下、缺乏竞争能力的上市公司与真正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鱼龙混杂,严重误导投资者的决策,破坏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同时,仅仅通过盈余管理而缺乏实质性要素支撑的虚假繁荣,容易产生巨大的泡沫,加大市场风险,损害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莱维特(ArthurLevitt)在其题为《数字游戏》的著名演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对盈余管理行为不加以约束的话,将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利润的质量受到侵蚀,财务报告的质量受到侵蚀;管理被操纵所取代,诚信被虚假所替换。盈余管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盈余管理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治理之策。本文对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立足中国资本市场,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法,特别是对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之后有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手法进行了预测,以期引起相关各方的关注;选择深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证实了中国股市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对盈余管理的产生原因进行了重新阐释,同时对现有的盈余管理治理模式提出了批判,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方法进行了预测,指出公允价值、调整后的资产减值政策、商誉以及研究开发费用将成为盈余管理的新热点。由于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的时间较短,相关的实证数据难以获取,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仅限于理论分析层面。(2)将盈余管理的识别与企业成长性评价相结合。在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ROE分布的Chi-square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相关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样本公司IPO前后主成分得分的走势分析,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进行验证。(3)借鉴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思想,从利益集团与财权配置的角度对盈余管理的产生进行了重新阐释,指出利益集团之间财权配置的非均衡性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制度诱因。同时,对现有的注重技术性规范而忽视制度建设的盈余管理治理模式提出了批判,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5.学位论文张正忠中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与公司盈余管理关系之实证研究2005本文旨在探讨海峡两岸的证券制度及中国大陆证券市场下市管制门坎盈余管理的现象,因此研究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证券发展历史回顾、现阶段的两岸证券管理制度、中国股市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现象、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未来证券市场的因应改革以及证券市场的管制门坎等等。在证券管制制度方面,本文分析:首次公开发行,盈余预测,增资配股,下市的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