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亡诗社》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丁(基德)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他的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虽然如此但是限于各种现实条件,这种教育方法暂时不适宜广泛推广,这个也是必须承认。首先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两名可以作为对比的老师: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因为两位老师都是教语言的所以也有可比性(基丁老师教英语,麦卡利斯特老师教拉丁语)。既然是语言类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应该都是让学生掌握该门语言,还有“学会欣赏语言和文字”。但由于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的不同,其中有一些教学目标又是大相径庭的。基丁老师认为:“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于是不仅叫学生怎样读诗,还教它们怎样鉴赏,怎样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向,教学生怎样写诗。从教学内容上说将基丁老师已经跳出课本的基本课堂内容,从英语诗歌本身出发,向学生传授更多关于诗歌与人生哲学方面的道理了。而基丁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相当新颖。上课之前让学生安静几分钟让他们回过神来,喜欢拿着码尺在课室的过道上走来走去以便更加容易观察学生。喜欢站在讲台上“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从上面看世界完全不同”某节课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黑板前,他用线条和阴影绘制出一份图表,表述莎士比亚的诗是如何胜过拜伦的。”并鼓励大家撕掉书本,以显示自己挑战权威跳出权威的决心。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激将法帮助胆小的安德森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教学生边踢球边读诗,测验的时候播放美女幻灯片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也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群活泼的17岁学生来说无疑是成功的。然后我们来看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麦卡利斯特老师是以“培养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为目标并“对他进行一板一眼的教育”。同样是语言教学的课堂,麦卡利斯特老师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整节课连珠炮般地向全班提问,学生们像机器人一样地举手,站起,一口气答出答案,然后再坐下,出错的则老实地接受严厉斥责。至于内容也是紧紧围绕书本展开,而不像基丁老师那种跳出书本的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自然让学生怨声载道。下课后,托德说“感谢上帝,我想我一分钟都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对于基丁老师这种培养为独立思考而超越课程超越课本的做法,我个人觉得是十分值得赞赏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有很大的风险。老师无法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同时也是着影响学生三观的重要角色之一。麦卡利斯特老师是按照已经经受过审核科学验证过的课程来上课,自然是更为稳妥。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基丁老师的教学效果无疑是优于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我们在探讨基础教育课改的时候也有“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对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说法。从这一点上基丁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点像我们课改的目标。但是完全实施这种理想式的教学也是不现实的,在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相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