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目录Enzyme第三章酶目录本章主要内容: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酶活性的调节酶的命名与分类酶与医学的关系(自学)目录酶的概念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两类酶、核酶(脱氧核酶)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目录酶学研究简史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已有酿酒记载。一百余年前,Pasteur认为发酵是酵母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果。1877年,Kuhne首次提出Enzyme一词。1897年,Buchner兄弟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实现了发酵。1926年,Sumner首次从刀豆中提纯出脲酶结晶。1982年,Cech首次发现RNA也具有酶的催化活性,提出核酶(ribozyme)的概念。1995年,JackW.Szostak研究室首先报道了具有DNA连接酶活性DNA片段,称为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目录第一节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TheMolecularStructureandFunctionofEnzyme目录酶的不同形式单体酶(monomericenzyme):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寡聚酶(oligomericenzyme):由多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多酶体系(multienzymesystem):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enzyme)或串联酶(tandemenzyme):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融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于一条多肽链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目录一、酶的分子组成蛋白质部分:酶蛋白(apoenzyme)辅助因子(cofactor)金属离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全酶(holoenzyme)结合酶(conjugatedenzyme)单纯酶(simpleenzyme)目录*各部分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金属酶(metalloenzyme)金属离子与酶结合紧密,提取过程中不易丢失。金属激活酶(metal-activatedenzyme)金属离子为酶的活性所必需,但与酶的结合不甚紧密。目录金属离子的作用稳定酶的构象;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作用在反应中起运载体的作用,传递电子、质子或其它基团。目录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催化中的作用尼克酰胺(维生素PP之一)尼克酰胺(维生素PP之一)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1(硫胺素)泛酸硫辛酸维生素B12生物素吡哆醛(维生素B6之一)叶酸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I)NADP+(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酶II)FMN(黄素单核苷酸)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TPP(焦磷酸硫胺素)辅酶A(CoA)硫辛酸钴胺素辅酶类生物素磷酸吡哆醛四氢叶酸氢原子(质子)醛基酰基烷基二氧化碳氨基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等一碳单位所含的维生素名称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辅酶或辅基)转移的基团尼克酰胺(维生素PP之一)尼克酰胺(维生素PP之一)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1(硫胺素)泛酸硫辛酸维生素B12生物素吡哆醛(维生素B6之一)叶酸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I)NADP+(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酶II)FMN(黄素单核苷酸)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TPP(焦磷酸硫胺素)辅酶A(CoA)硫辛酸钴胺素辅酶类生物素磷酸吡哆醛四氢叶酸氢原子(质子)醛基酰基烷基二氧化碳氨基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等一碳单位所含的维生素名称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辅酶或辅基)转移的基团目录辅助因子分类(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辅酶(coenzyme):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辅基(prostheticgroup):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目录大肠杆菌的丙酮酸脱氢酶系模型功能上相关的几个酶在空间上组织在一起,定向有序地催化一系列反应。例如,丙酮酸脱氢酶系由3个酶组成,脂肪酸合成酶系由6个酶和1个ACP蛋白组成。酶的分子结构目录二、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essentialgroup)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目录目录或称活性部位(activesite),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酶的活性中心(activecenter)目录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结合基团(bindinggroup)与底物相结合催化基团(catalyticgroup)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目录底物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活性中心目录目录溶菌酶的活性中心*谷氨酸35和天冬氨酸52是催化基团;*色氨酸62和63、天冬氨酸101和色氨酸108是结合基团;*A~F为底物多糖链的糖基,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形成的裂隙中。目录第二节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理TheCharacteristicandMechanismofEnzyme-CatalyzedReaction目录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目录(一)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一、酶促反应的特点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倍。酶的催化不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酶和一般催化剂加速反应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activationenergy)。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目录反应总能量改变非催化反应活化能酶促反应活化能一般催化剂催化反应的活化能能量反应过程底物产物酶促反应活化能的改变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目录根据酶对其底物结构选择的严格程度不同,酶的特异性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类型:绝对特异性(absolutespecificity):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相对特异性(relativespecificity):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立体结构特异性(stereospecificity):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目录(三)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对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酶催化效力的调节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对酶进行调节等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其中包括三方面的调节。目录二、酶促反应的机理(一)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与诱导契合假说*诱导契合假说(induced-fithypothesis)酶底物复合物E+SE+PES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目录目录目录羧肽酶的诱导契合模式底物目录目录(二)酶促反应的机理1.邻近效应(proximityeffect)与定向排列(orientationarrange)2.多元催化(multielementcatalysis)3.表面效应(surfaceeffect)目录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KineticsofEnzyme-CatalyzedReaction目录概念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并加以定量的阐述。影响因素包括有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目录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I.单底物、单产物反应II.酶促反应速度一般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III.反应速度取其初速度,即底物的消耗量很小(一般在5﹪以内)时的反应速度IV.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研究前提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目录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应为一级反应。[S]VVmax目录目录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为混合级反应。[S]VVmax目录目录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反应为零级反应[S]VVmax目录目录(一)米-曼氏方程式中间产物酶促反应模式——中间产物学说E+Sk1k2k3ESE+P目录※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equation)。[S]:底物浓度V: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Vmax:最大反应速度(maximumvelocity)Km:米氏常数(Michaelisconstant)VVmax[S]Km+[S]=──目录米-曼氏方程式推导基于两个假设:E与S形成ES复合物的反应是快速平衡反应,而ES分解为E及P的反应为慢反应,反应速度取决于慢反应即V=k3[ES]。(1)S的总浓度远远大于E的总浓度,因此在反应的初始阶段,S的浓度可认为不变即[S]=[St]。目录推导过程稳态:是指ES的生成速度与分解速度相等,即[ES]恒定。K1([Et]-[ES])[S]=K2[ES]+K3[ES]K2+K3=Km(米氏常数)K1令:则(2)变为:([Et]-[ES])[S]=Km[ES](2)=([Et]-[ES])[S]K2+K3[ES]K1整理得:目录当底物浓度很高,将酶的活性中心全部饱和时,即[Et]=[ES],反应达最大速度Vmax=K3[ES]=K3[Et](5)[ES]=───[Et][S]Km+[S](3)整理得:将(5)代入(4)得米氏方程式:Vmax[S]Km+[S]V=────将(3)代入(1)得K3[Et][S]Km+[S](4)V=────目录当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Km值的推导Km=[S]∴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2=Km+[S]VmaxVmax[S]VmaxV[S]KmVmax/2目录(二)Km与Vmax的意义Km值①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②意义:a)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b)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c)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目录Vmax定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意义:Vmax=K3[E]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可从Vmax计算酶的转换数(turnovernumber),即动力学常数K3。目录定义—当酶被底物充分饱和时,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意义—可用来比较每单位酶的催化能力。酶的转换数目录(三)Km值与Vmax值的测定1.双倒数作图法(doublereciprocalplot),又称为林-贝氏(Lineweaver-Burk)作图法-1/Km1/Vmax1/[S]1/VVmax[S]Km+[S]V=(林-贝氏方程)+1/V=KmVmax1/Vmax1/[S]两边同取倒数目录2.Hanes作图法[S][S]/V-KmKm/Vm在林-贝氏方程基础上,两边同乘[S][S]/V=Km/Vmax+[S]/Vmax目录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当[S]>>[E],酶可被底物饱和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关系式为:V=K3[E]0V[E]当[S][E]时,Vmax=k3[E]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目录双重影响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升高;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温度升高,可引起酶的变性,从而反应速度降低。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optimumtemperature):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低温的应用酶活性0.51.02.01.50102030405060温度ºC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目录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optimumpH):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pH。0酶活性pHpH对某些酶活性的影响胃蛋白酶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