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个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撑。(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主题:中国革命和建设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2、主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3、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五、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二章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三章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近代中国国情:半殖半封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时代特征:中国革命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前途:社会主义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第四章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1、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第五章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理论成果(P113)《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八章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原因)(1)、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4)、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物质生产条件、人的劳动分配形式: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大明确提出)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措施:(1)、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重要任务: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4、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5、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九章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4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2、我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不同:(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2)、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4)、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5)、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十七大提出,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力,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第十章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2)、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曲折,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3)、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4)、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5)、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绝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绝不含糊;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6)、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第十一章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意义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