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新课标解读-秦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课标解读•《课标》的修订是从2004年开始的,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经历了七年的时间才完成,是一项非常认真而负责的工程。这中间经历了对全国一些地区课程改革情况的调查,多次召开教师座谈会,发放了问卷调查。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力研究员–首都师大博士生导师、原课标组长尹少淳教授成员:–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钱初熹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胡知凡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奚传绩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教育》原主编陈通顺教授–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秘书长侯令特级教师–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欧京海编审–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廖文胜特级教师。课标组成员指导思想•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依据对美术学科发展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现实状况的准确把握,努力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修订稿)》)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适应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整体思路–1.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2.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3.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4.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5.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6.追求文本精致,突出可理解性。•全文从19200多字减少到14800多字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原总目标–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172字)–新总目标–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158字)总目标对比新《课标》有以下几处重要的修订•1、对美术课程性质的新界定•2、课程的基本理念•3、对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的调整•4、对教学建议的调整•5、强调了过程性评价•6、充实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课程性质比较1998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2000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对美术课程性质的新界定•以前的《课标》把美术课程定为人文性质,这次把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视觉性——美术是视觉艺术。许多的国家都把美术称为视觉艺术课。如果说听觉是音乐本质的特征,那么,视觉就是美术本质的特征。无论是什么样的美术作品,都必须具有视觉形象。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多体艺术、装置艺术……•实践性——中小学的美术课,学生只有通过动手画和制作,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美术学习活动。没有反复的美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本世纪末就得不到增强。•人文性——这十年里,对人文性的议论已很多。人文性的提出使美术课程的文化含量大大增强,第一次把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列为美术课程的目标,使许多人认识到美术不单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愉悦性——这是一些美术家对美术课程的希望,他们希望美术学习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课程的设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了这些性质,我们对美术课程是不是有了一个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呢?它会不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不会有更多的追求呢?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课程基本理念比较2000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增加的“面向全体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又提出了这一条,这不是偶然的。这说明,我们的美术课程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是为了培养少数人。所以,我们所教的内容是“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利于他们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关于什么是美术素养?王大根教授有一段话很好,介绍给大家:“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以及参与的意识与能力,及其伴随的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他认为,视觉读写能力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视觉识读能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的是“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特别是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和人文性的魅力。这里我要特别指出,在美术课上如果过多地使用一些唱歌、猜谜语、表演等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们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在美术学科本身的魅力基础上的。这有待教师们在美术教材的挖掘,并以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起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有一句话,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这句话在“关注文化与生活”中。我个人认为这是美术课程总体的价值观,希望它能对教师的备课提供新的思路。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的调整•这一部分,以简要的文字对四个学习领域做了界定和说明。•四个领域都采用了一个同样的格式:(1)目标(2)学习活动建议(3)评价要点。在评价要点里,采用了量化的评价。如小学一年级有“辩别12种以上的颜色”、中年级有“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中学有“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等。•这次修订,“造型·表现”的变化不是很大。值得一提的是,从五年级开始有了“中国画”的学习:“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而原来的《课标》是“中国传统绘画方法”。这次还增加了用照相机进行造型表现活动。•在“设计·应用”中,去掉了原有的四个目标。在界定“设计”时,突出强调了“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术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以前强调的是“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具体的内容,以在中学为例,提出了学生要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一系列的改变,反映了设计学习领域强调的是现代设计理念。•在“欣赏·评述”中,把原来的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改为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在课标修订组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对自然的欣赏,是我们欣赏课的薄弱环节。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应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自然美内容。对美术现象,教师应当多关心社会生活,从中发现和积累许多鲜活的美术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只靠美术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景观美学给我们的启示:•1、欣赏自然风光时,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天空、树木、花朵、平原、云,甚至远方的村庄、栖息在湿地上的鸟类……•2、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要调动我们的全部感官,不是仅仅依赖眼睛,有时还要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3、美术作品是静止的,但是自然风光是处在动态之中的:它有四季的变化,有每天的朝夕,有气候变化……•在小学中年级的欣赏活动中,加强了对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学习。•修订后的《课标》明确了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除了获得审美的愉悦之外,要从四个方面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对美术家的介绍是一个新的内容。1、作品的思想内涵2、形式与风格特征3、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4、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在“综合·探索”中,以简洁的文字,强调了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和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综合。指明了“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综合领域中有更为想象的空间。教师如果注意到这几个关系,也会从中挖掘出许多有新意的综合课。例如,在美术课程改革中,近几年出现了社区文化与美术结合的课程,就属于综合课程。对教学建议的调整•经过调整后的“教学建议”,最大特点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关注:•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形成创意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运用影像、游戏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等。•这些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给教师的提示,真正体现了现在的美术课程观是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强调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问题是这次修订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课标》修订过程中,教育部专门请来了研究评价的专家为大家介绍评价的新理念。•新《课标》指出了评价不只是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也能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突出了不只是看美术作业,还要看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座谈•评价的结果是:分数评语•评语与等级结合•对美术作业:•创作构思•表现方式•技能•评价,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没有积极的实践,固守几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例如只会打分),就不会给美术教学带来新鲜的血液。•现在,许多教师还是对作业评价感兴趣,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不够。他们在评价改革中步履艰难,认识还停留在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上,没有认识到评价也有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与人合作、参与程度,甚至在其它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没有认识到评价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当然也包括着评价的改革。充实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课程资源以前没有纳入教师的视野,因为教师只是在教学,而不是从课程的层面上认识自己从事的工作,所以就没有关注课程资源。这次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不再只是教学教法的问题,而是课程的改革,它包含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也可以把课程资源纳入到自己的教学只中,实施对教科书的补充。•什么是课程资源?有的专家指出:“课程资源是指专供给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即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这一部分不同于以前的是,增加了条件性资源内容。应广大教师的要求,《课标》写明了教师和学生在美术教学和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画笔、颜料、纸张。以及教师用的绘画工具、专用教室、计算机、图书、光盘等。•新《课标》还提出利用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网络、节庆、记念日、人类文化遗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