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建设胡旭摘要: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对教师权利义务的落实和他们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而教师权利义务的落实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都与高校能否自己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规定的教师的权利义务入手和高校教师管理中实际状况出发。对如何通过高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进而落实好高校教师的权利义务、充分发挥其积极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高校;权利;义务;规章制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基于教师的职业性质而制定的。因此,它具有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并由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特征。教师的权利义务是统一的。《教师法》在第二章中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这部分权利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这两部分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有一部分体现在教师的职业中,然而,也有一部分是教师职业所独具的,与其它公民的权利不同。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权利是指教师依照《教师法》的规定所享有的权利,表现为教师可以自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可请求国家以强制力保障其权利的实现。《教师法》第7条对我国教师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权。2.学术研究权。3.指导评价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照《教师法》的规定所承担的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行为。《教师法》第8条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4.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高校的教师来实施和完成的。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心情舒畅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落实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无异是一条重要或者说是必经的途径。但是,由于在理论上对高校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对教师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缺少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实际生活中则存在重学生管理而轻教师管理的实际情形,使得法律规定的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难以落实到位,其结果是教师的积极性不高,高校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不够好。一、现行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由于这些权利义务的规定只能是原则性的,要加以落实就必须通过各高校的有关教师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来实现和完成,另外规章制度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完善管理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等。这些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以认识,根据笔者的观察,问题的关键是不少高校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起主要表现有:(一)重义务规定而轻权利保护我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了教师的六项权利,第八条规定了教师的六项义务;《高等教育法》也规定了高校教师的一些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无疑都是应当通过高校的有关教师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落实,但实际情况却是在规章制度中是重义务规定而轻权利保护,甚至在有些高校将法律并没有规定的义务也规定在管理制度里,将权利虚置。例如,《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有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学术团体的权利,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等,但在一些高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中并没有为保证教师这一权利的实现做出具体规定,有的虽然也提倡教师参加学术团体和进行学术交流,提倡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但却并不规定在时间上和经费方面给予保证和帮助,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和经费去参加这些活动,有的教师甚至四五年都没有去参加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没有参加一次像样的培训(有的为了完成培训以实现教师的这一权利,随便找一个人匆匆培训几天)。(二)重教师而轻中老年教师的管理一般说来,一所学校总是要有青年教师、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所组成的,他们自然有差异,在某些方面也需要加以区别对待,但是不少学校并没有对不同年龄教师各自的特点进行认真的研究便想当然地制定一些区别对待的制度来,显然是不能调动他们各自的积极性的例如,有的学校对40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进修、科研经费的拨发等方面都明确规定给予优先考虑;而对40周岁以上的教师就从严掌握甚至根本不予考虑;而在管理方面则对40周岁以下从严,如规定必须要坐班,不能从事业余兼职等,而对40周岁以上的教师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三)重形式方面而轻实质方面的管理任何一项管理措施当然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只有如此也才便于人们认识和把握,但是在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有时甚至就忘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注重了形式而忘却了内容。例如,对科研论文的奖励和资助,只看论文的字数和发表刊物的主办单位的级别,论文字数越多,发表的刊物级别越高则文章的水平就被认为是越高;评价教师讲课效果的优劣,往往就规定在讲课时是否运用了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是否有师生互动,是否理论联系了实际,以及是否有教案、板书甚至教案或者板书所要求的项目是否齐全,等等。如果课堂上有师生互动,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了实际,有教案和板书就被认为这是一堂好课;否则,就认为这堂课有问题,是不成功的。而其实,启发式教学也好,课堂上师生互动也好,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也好,它所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而言的,并且也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而已,它应当而且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好,我们有什么理由在乎他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呢?(四)对普通教师严而对管理人员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虽然《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但至今也并没有实行,高校的管理人员与普通教师一样,也都分别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教师的职务职称,享受教师的一切待遇和权利,尽管在实际上并不履行或者极少履行教师的义务,尤其是教学义务。虽然一般高校的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在权利义务的规定从表面上看是一致的,但由于实际上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更由于管理人员即使“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致使在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实际结果是管理人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的义务少。例如,管理人员就容易参加学术团体和进行学术交流,在诸如评先、评优以及高一级职称的申报、科研成果评奖课题申报等方面管理人员往往比普通教师机会更多一些。除了上面四方面问题外,还有就的规章制度过多过繁过细的问题,如有的规定教学笔记该怎么写,板书该怎么写,教师和学生谈话必须在什么时间不能在什么时间等等。二、制定好教师管理规章制度的思考首先要明确制定教师管理制度的目的或者说宗旨。要明确制定教师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法律所规定的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为了把教师管住,更不是管死,使教师变成只是听命于领导指示行动的服从者。例如,《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当然这一权利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进行教学和实验但是那些规定教师连教案如何写,甚至一堂课要有几个步骤,板书如何设计都要如何如何的条条框框的规定,岂不就等于从根本上取消了教师的这一权利?笔者以为,对这项权利在具体管理制度中的规定就应当放开手脚允许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实验,即使改革或者实验失败了,也不应当咎其责,要帮助他们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的教训转化为一种财富。另外要切记的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义务,学校没有权利以义务的形式附加在教师的身上。例如,要求教师每年要招生若干名、协助若干名学生实现就业等。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提倡进而奖励的方式去进行。总之对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要相信广大教师,他们是搞好教育教学的主人和主力军。其次,对教师义务的规定要合情合理。如根据《教育法》规定,教师有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等法定义务。如果以此为根据就认为教师对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的执行要无条件的执行、要雷打不动,恐怕就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教师还有参加学术交流,参加进修以及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如果就是遇到于教师的某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间参加或者出席,学校就没有理由不提供方便;教师在实施教学改革中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的,学校也应当进行适当的考虑,等等。再次,管理制度的制订要从本校实际和特点出发的问题。现在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在提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来办学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许多专业是很难有什么地方特色的,首先要达到要考虑的是统一标准问题,如中文、法律、计算机等等。但是许多学校提出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首先办使当地人民满意的大学这还是对的,有道理的。要作到这一点,在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要考虑如何使教师的教学、科研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例如,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当地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等。但根据笔者观察了解虽然口号喊得多,制度方面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少或者是没有,如有些高校所在地是地级市甚至是县级市,而在这一级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甚至是论文,尽管很受当地群众欢迎,但也规定因级别低而不能算科研任务,更不能获得奖励;教师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和家中为其释疑解难而得到农民的欢迎也不能算数。而只能是发表在高一级即所谓省级、国家级刊物上的文章或者论文尽管无人问津也可以获得奖励,受到省、市一级政府或者领导人的肯定时才能算数,等等。这与自己所喊出的口号显然是不一致的。如人们通常把高校(主要是本科院校)分为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并重型和教学型学校,但是无论是那一种类型的其教师都有比较擅长教学或者比较擅长科研型的教师,再细分的话擅长科研的,又有擅长基础研究(或称理论研究)或者是科普创作的。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最主要就是应当从这一实际出发,从制度上保证他们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对他们进行一刀切的规定。笔者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育学生都懂得要“因材施教”,那么对教育的实施者为什么就不能对他们“因人而异”呢?我们鼓励学生不能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带头去创新呢?如将科普文章也应当以科研论文同等对待的问题早就有有识之士鼓吹呼吁过,但是极少有学校真正这样做。即使在2007年1月25日由科技部、中宣部、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科协和中科院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规定将科研人员和教师参与开放和科普活动的工作量也视同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但据笔者观察和了解,许多高校并没有拿这个意见当回事来对待。如果学校能通过管理制度的形式对教师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擅长教学的去努力教学、擅长科研、科普的也都努力去科研、科普、那该是一种多好的情形啊!还有,就是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认真的调查研究,反复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以达成共识。现在国家立法都反复征求群众的意见,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执行起来效果就好一些。笔者认为还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由教师中对此有能力有兴趣的人组成课题组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来起草,这应当是学校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自身也完全有条件和有能力来完成这一重大课题。参考文献:1]傅江平.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李晋悦.科普工作也算“工作量”了[N].中华读书报,。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