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姓名:余苗荣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韩绪军20070616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作者:余苗荣学位授予单位:河海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吴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与经营绩效研究——以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为例20072005年5月,困扰中国证券市场十多年的股权分置问题终于开始解决了。到目前为止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结束,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共分64批陆续参与了股改。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对股权分置问题的改革是牵动整个资本市场的巨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股改希望能结束由于股权分置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增强其竞争力。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的研究,看经过股改的企业是否真的改善了上市公司经营环境,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使股权结构合理化,最终提高其经营绩效。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了解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后财务管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经营绩效的变化,以期能给我国的上市公司今后的经营管理带来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从对股权分置的相关问题的介绍出发,分析上市公司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后所直接导致的股权结构的变化情况,然后结合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股改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情况,最终得出由于对股权流动性差异的变革和股权结构的合理化使得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得到改善的结论;最后,为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公司业绩进一步的提高提出建设性对策。文章各部分的大概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股权分置的相关基本问题。股权分置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1994年颁发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股权管理的实施意见》做出了国家股法人股暂不上市流通的规定,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股权结构,即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大格局,形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的差异。这种股权分置特有的格局虽然在资本市场发展的特定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有:股权分置是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不一致的根本原因,股权分置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沦为上市公司“圈钱”的场所,股权分置丧失了资本市场应有的定价和资源配置功能。这些弊端就要求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流动性差异进行改革。我国解决股权流动性差异的工作也是经历了一段逐步推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以国有股减持为核心的股权分置改革和以全流通为核心的股权分置改革,而目前股改工作基本完成。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股改前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情况。股权分置改革会引起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因此在研究经营绩效变化之前还是有必要对股权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理论界对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已经做出了很多研究,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之间的确存在相关关系。而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结构的人为复杂化;股权过于集中,即“一股独大”;国家股、非流通股比重过大;流通性分裂,即股权分置等特点,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都想借股改之机对股权结构进行调整。本文选择我国电子行业上市公司做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比较国有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非流通股比例指标来进行股改前后的变化分析,发现国有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都呈下降趋势。即,经过股改上市公司确实进行了股权结构的调整,而且整体趋于合理化。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情况。前人的理论研究已经证实了股权结构和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确实存在相关关系,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导致的股权结构的变化一定会引起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然而对股权流动性差异的变革是否也会引起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文章选择我国2004年全国行业业绩排名最后的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为例,通过比较股改前后其盈利能力相关指标、资产质量相关指标、债务风险相关指标、经营增长相关指标来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影响的统计分析。同时运用2007年中报数据对样本公司在股改完成后,运用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下盈利能力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通过分析发现,虽然上述各个指标股改前后的变化各不相同,但是从总体上看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有所提高,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但这是股权结构合理化调整和股权分置改革双重作用的结果,具体股权结构改善和股权流动性差异的变革各自的影响有多少,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第四部分,以四川长虹股改为例分析上市公司股改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分析了整个电子行业上市公司由于股权分置改革所引起的经营绩效的变化,通过四川长虹的案例分析来进一步增强前文的说服力。文章之所以选择四川长虹做为案例分析的对象,主要是由于长虹是经过大起大落后现在有重新崛起的上市公司。四川长虹自上市以来一直是行业内的领头羊,但是自1998年以来,四川长虹屡屡发起价格战、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失误以及电子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四川长虹业绩下滑,并在2004年出现了上市以来的第一次亏损。困境中的四川长虹在艰难中前行,并经过一系列改革,同时于2006年春季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长虹借股改之机寻找到了新的、更具有实力的投资者,他们成为长虹战略合作伙伴。2006年股改完成的四川长虹的业绩明显改善,长虹再次崛起,这其中股权分置改革功不可没。第五部分,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进一步提高经营绩效的对策。股改仅仅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一部分,要实现上市公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强管理。本文根据前述电子行业的分析及四川长虹的案例,对股改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改善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现实意义。文章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主要的内部策略有发挥财务杠杆效应,拓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外部策略有切实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培育良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强化债权人和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机制。本文的创新点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要达到创新确有难度。作者认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本文从上市公司的立场出发,以行业分析入手,主要利用电子行业的财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经营绩效状况进行分析,达到对同行业内企业进行比较分析的目的。而现有的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文章都是从股改批次的角度出发,同一批次股改企业由于所在行业的不同,在比较业绩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方面缺乏一致性,因此本文对股改完成的电子行业上市进行研究可谓是一个创新。其次,本文运用最新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上市公司股改之后的经营绩效的预测可谓一个创新。2.学位论文吴蓉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05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暂不上市流通,在股权结构安排上,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离的现象。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导致上市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因此人们认识到对股权分置问题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就是解决尚未流通的国有股的减持、转让和上市流通问题,从而实现全流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总的来说,股权分置改革也就是改变上市公司存在的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从而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在上市公司治理中,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又对公司绩效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股权结构通过公司治理对绩效产生影响,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其实就是研究股改后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公司治理问题。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复杂、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股权高度集中等,从而导致公司存在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想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的问题。那么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股改之后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与股改前相比又有哪些变化?相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是否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绩效的提升等等问题都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以往的很多文章中,已经有不少探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但是每篇文章得出来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而且目前对于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影响方面的实证研究也不多。因此,在回顾有关研究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拟从公司治理的基础也即股权结构方面来论证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公司治理的含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的公司治理理论文献和研究成果来认识什么是公司治理。第二部分对股权分置和股权分置改革进行概述,从股权分置的定义和股权分置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上市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到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一一加以论述,从而对中国这一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全面的了解,清楚认识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分析了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认清股权结构是通过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并对国内外有关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第四部分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本文的重点部分为第四部分实证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建立模型,从实证角度解释上述问题。数据选择2006年4月到7月间参加股权分置改革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2005年和2006年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比研究股改前后变量的变化以及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选取的变量包括绩效变量和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主要采用了两个常用的绩效变量,分别是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在这里没有用通常采用的托宾Q值指标,是因为在我国托宾Q值=(企业负债的市场价值十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资产帐面值,但是对权益的市场价值由于上市公司有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分,对非流通股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就变为流通股,导致计算上有一定问题,由于本文研究涉及到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Q值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绩效,因此不宜采用该指标。从对2005年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国家股“一股独大”、股权过度集中的现象,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高达44%,前五大股东控制了60%以上的股权,国家股所占比重较大,大股东基本上是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流通股比例相对较低,其均值不到40%。而对2006年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均有所下降,分别由44.1%下降到37.1%,由60.4%下降到50.9%。相对于2005年的股权结构,国家股所占比重明显降低,法人股比例也有小幅度的变动,且均转为限制流通A股。而流通股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由37%上升到47%。说明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股权集中度由过度集中逐渐转变为适度集中,股权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通过对2005年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第一大股东与公司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第二到第五大股东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前十大股东的赫尔芬达指数与公司绩效正相关,Z指数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其中第二到第五大股东与公司绩效为负可能是因为赫尔芬达指数能更好的衡量股权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同时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过高会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提高相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形成多个股东相互制衡、股权适度集中的格局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至关重要。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随着国家股比例的增加一般公司绩效趋于降低,国有股在上市公司治理中没有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上市公司中降低国有股比例将有助

1 / 8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