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控制权转移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研究姓名:张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沈维涛20060401控制权转移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研究作者:张鹏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相似文献(8条)1.学位论文戴伟华公司控制权和公司价值关系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2006证券市场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长期健康、稳定、高效地运营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而这离不开上市公司有效的公司治理。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所在,是公司规范经营的保障,有效地配置公司控制权、建立促使控制权合理流动的控制权市场,将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运行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本利用率,进而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由此公司控制权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研究和公司实践的中心问题。本文以公司控制权为研究对象,从公司控制的若干基本问题入手,在比较分析了公司控制权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世界范围的控制权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以中国证券市场为对象,从反映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控制权结构和反映公司外部控制机制的控制权市场着手,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控制权配置和控制权变更的模式、特征和效率。从文章的结构看,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第二和第三章,在回顾了国内外对控制权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控制权的本质和功能,控制权市场的运行机理、基本特征和运行效率进行了分析论述,构建了一个研究控制权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在对世界范围的控制权现状进行较全面的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世界上现存的四种主要的控制权模式:以美英为代表的的市场控制模式、以德日为代表的银行控制模式、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代表的家族控制模式和以中东欧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模式等四种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中国的公司控制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三部分:包含第五和第六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控制权结构和公司价值的关系、中国控制权市场的效率和私有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尚未得到研究证实,文章从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内在财务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估上市公司的价值,即: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期望值托宾Q和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综合财务指标。第四部分:为第七章,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合理的控制权结构,规范控制权的交易,提高控制权市场效率的政策建议。2.学位论文朱海明公司治理中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功效研究2008论文在对公司治理基本概念的界定、对公司治理经典文献进行回顾梳理之外,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是论文的理论研究部分,在此部分中,论文以美国为例,分析了市场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也即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总结了美国模式的结构特征、制度特征和机制特征,分析了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依据、交易方式、激励原理、实施类型、技术要素等方面对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股票期权计划的公司治理功效及其局限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美国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激励约束机制的分析,总结归纳其对中国的公司治理构建的借鉴意义或启示:首先,加快完善外部控制权市场的步伐。应通过对关于上市公司并购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关于杠杆收购和要约收购的操作规程与监管制度,不断强化与提高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公司治理功能。其次,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内部激励机制。股票期权计划一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薪酬方式和激励工具,它对于稳定企业骨干队伍、激励经理人着眼企业的长期绩效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着诸多的适用条件与内能在的局限性。因此,公司治理中,以股票期权计划为代表的长期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国家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经济体制、公司治理模式和企业类型等方面的差异灵活采用适用于本公司特点的激励方案。第三,注重内部控制机制与外部控制权市场的互动。内外这两种控制机制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使企业处在正确的轨道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第二个方面是论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部分。在此部分中,论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治理功效这一研究主题,将控制权市场和股票期权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范畴结合起来,展开系统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实证分析着重于控制权转移前后和实施股票期权前后上市公司的绩效变化,并注重从国内外最新控制权及激励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绩效变化的原因,揭示出中国上市公司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及其治理功效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论文以2004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考察控制权转移前后五年内样本公司综合绩效的变化,并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1)在原有的股权分置条件下,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发育迟缓,且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难以形成对公司高管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抑制了控制权市场的公司治理功能;(2)股份全流通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收购的可能性,控制权市场外在的潜在威胁力量将得到加强,为了应对被收购接管的风险,控股股东有动力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3)本文的实证检验表明,目前我国控制权市场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作用整体上还十分微弱。通过对上市公司持续性综合业绩的分析,发现控制权转移后一年的绩效上升仅仅是因为控股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形成利润操纵而形成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虽然也有小幅提升,但持续性较差,不能代表上市公司长远利润来源。在发生控制权变更事件后,新的大股东为了实现自己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又沿用原来大股东的模式,通过人事委派或者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高管人员兼任实现自己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即通过增发新股、配股或者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募集来的资金转移到自己手中,以弥补其在重组中的投入,究其根源还是在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尚未发挥实质性作用。论文以2006年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考察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前后三年内样本上市公司综合绩效的变化,并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功效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还是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实施股票期权计划之后盈利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说明随着市场的完善、相关法律的健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以股票期权为代表的股权激励的时机已逐步成熟,以股票期权为代表的股权激励效应已逐渐发挥出来。(2)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发生了显著正向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以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了,值得注意的是,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每股净资产、每股资本公积、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等指标并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即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主营业务竞争力、偿债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并没有随着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得到改善。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以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为主线,将以控制权市场为核心的外部约束机制和以股票期权制度为核心的内部激励机制联结起来,初步建立了一个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分析框架,从理论范式上把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统一起来,对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2、以最新的财务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公司治理效率进行长时间窗内的实证分析,考察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下,中国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的效率变化情况,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分析了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治理效率变化的原因。3、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与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全流通背景下建立健全中国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议及对策。3.会议论文陈健.席酉民.贾隽并购后高管变更的绩效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2005基于前人关于高管变更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化后高管变更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我们假设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后,高管的变更会促进这些公司财务绩效的提高.本文选用1996-2001年间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中76家高管随第一大股东变动而变更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设立了47家第一大股东变动而高管未变更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组,用经过行业调整的财务绩效来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公司控制权变化后高管变更的公司的绩效显著提高,而且绩效表现好于公司控制权变化后高管未变动的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4.学位论文马涛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2008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是现代公司治理与公司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控制权转移定价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控制权溢价更是决定双方利益的关键。衡量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水平、探讨什么因素对其产生影响,是研究控制权转让定价问题的基础,也为准确评估转让定价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溢价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本文选择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回顾,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2001年至2007年公布转让价格的159宗控制权转让交易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溢价计算模型得出控制权溢价,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分析得出影响控制权转让溢价的因素。本文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为研究控制权溢价影响因素做好理论铺垫。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控制权溢价的影响因素和衡量方法。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现状。目的在于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介绍了中国控制权市场的发展状况,指出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式的问题,最后从制度角度分析了控制权市场的法律背景。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建立了本文计算控制权溢价的方法,随后从股权特征、公司特征、行业特征和交易特征四个方面提出了影响控制权溢价的因素。本文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处理,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通过实证研究,本文主要结论是:1.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水平为18.27%;2.公司规模越大,控制权溢价水平越低;3.资产负债率与控制权溢价负相关;4.转让股份比例与控制权溢价正相关;5.ST类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水平显著高于总体平均水平。最后一部分根据结论,结合我国市场现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解释,并在结尾对本文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说明。5.学位论文马磊高管更换、公司业绩与治理机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2008探讨高管更换与经营业绩的关系是观察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一个“窗口”。文献指出,不称职的高层管理人员滞留在公司被认为是最严重的代理问题,因此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应该能够及时对业绩低劣公司的高管人员做出惩罚,并且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但应该能够及时解聘不称职的高管,而且还应该能够重新选聘最适合的继任者。对于这一理论,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已经给予了充分的证实。而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所有制形式复杂多样,市场化程度也各不相同。证券市场在这个阶段建立,逐渐发展,形成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市场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企业也涌现了大量高管人员更换的案例。问题是高管人员的大量频繁更换究竟是什么原因驱动,它与公司业绩呈现怎样一种关系?高管的更换是来自于外部接管的威胁,还是董事会监督控制职能有效作用的结果,抑或是来自于市场外的因素干扰?高管人员的频繁更换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怎样的经济后果?他们又是如何选聘继任者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查,来观察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是本文的根本动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分三步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考察控制权变更情况下的高管更换与经营业绩的相互关系,来探讨我国外部治理机制的有效性问题;其次,考察未发生控制权变更情况下的高管更换与经营业绩、董事会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效性问题;最后,进一步对高管更换后继任者的选择问题进行考察,以验证选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