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凤凰涅槃——中国近现代建筑西方建筑敲响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对西方建筑最早的认识可能是从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开始的。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西方建筑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怀着复杂的心情接受了西方建筑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古老的中国建筑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国古代建筑从此发生了转折。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近现代建筑师。中国建筑师的队伍在壮大更新。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家梁思成、刘敦桢等进行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学科奠定了基础。西方建筑最早留在中国的建筑是教堂,它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步伐,走进了中国。如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上海佘山天主教堂天津海望楼教堂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青岛基督教堂北京西什库教堂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使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建筑有了感性认识。从建筑风格的演变来看,近代中国首先传播的外来形式是西方的古典式样。19世纪下半叶开始建造的外国使领馆、银行、饭店、住宅、海关等,以及20世纪初外国建筑师为清末新政活动设计的行政部门的建筑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样。进入20世纪后,外来建筑形式逐渐以折衷主义为主流,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如银行用古典式,商店、俱乐部用文艺复兴式,住宅用西班牙式等等,或是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风格等各种式样,形成单幢建筑的折衷主义面貌。上海、天津、广州和东北的一些城市,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特别是上海,这时期出现了28座10层以上的高楼建筑。特别是上海外滩建筑群,标志着西方建筑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这些高层建筑多位于交通方便的地段,以不同间数的单元组成标准层,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先进结构,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设备,有商店、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外观多为简洁的摩天楼形式。建筑技术在这期间有较大进步。为缓解大城市人口密集、地价昂贵的矛盾,上海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里弄住宅。陕西北路上保存的石库建筑,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可以说,里弄建筑是上海所独有的产品。这些里弄建筑的出现和一个世纪前上海的殖民地历史背景有着深切的关联。从1845起,英、美、法、日相继在上海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厢一带则为华界,初期,这些界地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有些外国租界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筑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但受到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和186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人们纷纷迁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突出。房地产商见有利可图,乘机大肆建造低价位的住宅。为了牟取更大的暴利,设计师将欧洲的联立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结合,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的里弄住宅。在思南路周边地区建造于1918年的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可以说是典型的早期石库门里弄建筑。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是从这里开始蕴育起来的,新渔阳里6号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之一。关于那段历史,如今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有着详尽的图文资料。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江南民居的元素也被大大吸取在其中早期石库门里弄明显地反映出中西建筑方式的交汇。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门头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外国史领馆、矿务局、提督公署之类的建筑,基本上仿照西方建筑,布局和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宫殿和府邸的通用形式。如哈尔滨东省特区图书馆(今东北烈士纪念馆)仿照古代希腊建筑天津开滦矿务局防建希腊柱式美国领事馆旧址,位于鼓浪屿三明路26号。1865年,美国领事馆迁至三和路(今三明路26号)办公。1930年,领事馆在此址重建。厦门鼓浪屿的美国领事馆厦门鼓浪屿八卦楼火车站建筑外观多移植国外建筑形式。如建于1898的哈尔滨火车站(松花江站),是当时流行与于俄国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当年松花江南岸繁忙的水陆运输码头。王宝滨提供现松花江畔的原松花江站站舍。王宝滨提供建于1912年的济南火车站,是仿中世纪后期德国风格1912年,一座哥特式火车站建筑群建成,其尖肋拱形、尖形拱门等典雅特征,一度成为济南的标志性景观。它的设计者即为德国青年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先生。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一般城市里最抢眼的建筑几乎都是银行许多银行竞相追求高耸宏大的建筑体量,坚实雄伟的外观和富丽堂皇的内景,大多采用古典建筑形式,也有少数采用民族形式。建于1921—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以古典主义形象显示了宏伟、威严、华贵的气势。建于1936年的上海中国银行,以高达17层的塔楼,用经过简化了的中国建筑细部作装饰,在上海外滩建筑群中十分突出。新式商业服务业建筑是为新兴的市民服务的设施。像大型百货公司、大型饭店、影剧院、俱乐部、游乐场等也开始在大城市出现。这类建筑中不少是多层、高层或大空间、大跨度、高标准的高楼大厦。如上海沙逊大厦上海国际饭店这类建筑有些是下几层作为商店营业厅,上几层作为餐厅、茶室、影院、舞厅,并开辟屋顶花园,实际上是综合性的商业、娱乐建筑。这是近代中国城市商业区规模最大、近代化水平最高、建筑艺术面貌最突出的建筑。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纪念性建筑中,涌现出一批由中国建筑师和少数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不同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作品。这是中国近代探索新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同时也是引进的国外近代建筑形式和先进建筑技术如何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并在建筑近代化的过程中继承、借鉴、发扬传统建筑风格的积极成果。国民党政府设立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以及营造的纪念性建筑,明文规定采用“中国固有形式”。一些学校、医院几乎也采用“中国式”。北京燕京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南京中央博物院这类建筑追求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统一,是当时民族形式风格创作探索的重要进展。当时,城市中的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致可分为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种基本形式。新结构和近代力学的引进和发展,突破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世代沿袭的传统法式和依赖老经验的落后状态。中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掌握了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结构设计方法,这是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但是,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中小城镇和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使用土、木、砖、石等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城市里广大的贫民的居住状况还是很差。新建筑在中国大地上生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建筑随着现代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新建筑在祖国大地上涌现。为迎接建国十周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北京兴建国庆工程。这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建设高潮。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在南方口岸广州兴建了一批宾馆及其它公共建筑。如广州白天鹅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环境优美,立面简洁,在造型上有所突破。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中国建筑师继续在现代建筑民族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如山东阜阙里宾舍宾舍的大厅把现代建筑空间结构同古典建筑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它的庭院充分体现出传统民居四合院亲切宜人的韵味。随着当代国际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建筑与其他文化现象在发展中呈现一种“趋同”现象,城市建设的特色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趋于一致。各个城市间的差别在消失,这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趋同现象下民族建筑和地方风格的追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特性的努力更显得可贵。参考书目:《中国建筑艺术史》钱正坤编著湖南大学出版社谢谢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