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地理高考专题复习之荒漠化治理(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荒漠化治理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和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湿地变化对比图,阴影部分为湿地。据此回答1~2题。1.图示地区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湿地沿岸的企业大规模排放废水②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③大规模的围湖造田④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图中湿地面积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B.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C.气温年较差变大,旱涝灾害频发D.灌溉水源增多,农业增产枯落物是植物地表器官枯死后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与径流等因素密切相关。科考纽选择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内分别均匀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的三个坡面观察枯落物。这三个坡面具有相似坡度、相同坡向,撂荒之前均为坡耕地,植被恢复年限均大于25年,植被生长过程受人类影响很小。下图示意三个坡面不同坡段枯落物蓄积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依次是A.乔木灌木草本B.草本乔木灌木C.灌木草本乔木D.草本灌木乔木4.枯落物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有2018年A.增强降水侵蚀力B.促进土壤水分蒸发C.减小土壤孔隙度D.增加地表水分下渗5.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其共同的原因是A.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快B.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C.径流量在坡中达到最大D.地表枯落物在坡中的产量最多我国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限制开发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6.图中区域与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A.①—土地盐碱化B.②—环境污染C.③—石漠化D.④—森林资源破坏7.图中④地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正确的是A.封沙育草,禁止砍伐,保护野生动物B.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改善湿地环境C.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展农业的多种经营D.开垦耕地,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业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7~9题。8.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季节为()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9.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灌溉方式是()A.排灌结合B.大水漫灌C.管道渗灌D.精准滴灌10.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A.生物物种减少B.水土流失加剧C.土壤板结加重D.地下水位下降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科尔沁沙地的沙丘普遍堆积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土壤。这表明科尔沁草原曾有垦殖-放牧-垦殖的土地利用过程。早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农民开始试验在沙漠中种植水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历史时期的三层土壤表明科尔沁草原曾有三次A.气候温暖时期B.沙地固定时期C.地壳上升时期D.地壳下降时期12.科尔沁沙地水稻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是①晴天多,昼夜温差大②沙质土壤,最适宜水稻的生长③纬度较高,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④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病虫害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3.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问题。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读“我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完成14~15题。14.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①盆地边缘地区②河流头地区③盆地中央④绿洲地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5.近几十年,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C.工业化的迅速发展D.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16.针对该地荒漠化问题,下列治理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控制人口增加,少数地区可以进行生态移民②控制农业规模,合理用水③在荒漠化土地上,大量种植需水量大的树木,防风固沙④对已经严重荒漠化的土地进行封沙禁牧⑤扩大水田面积,利用水田等人工湿地调节当地气候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7.下列关于①、②山脉的正确叙述是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地势阶梯的分界线C.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D.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分界线18.右图中M区域不易发生的问题是A.干旱B.洪灾C.土地盐碱化D.沙尘暴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9.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0.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1.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读“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21-22题。2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3.“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24-25题。24.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5.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27.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2)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5AAADB6-10DCABC11-15BCCDB16-20BBCBC21-25DCDBD26.【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7.【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黄土高原)土壤由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由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减小。(2)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3)观点一: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观点二:不适合栽培树木。该地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不适合栽培。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