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德育内容重在养成教育一、什么是习惯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你再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自然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这说明行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了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人们去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早晨起床你要刷牙,这种刷牙的动作只能行为,不能叫习惯。如果你起床后连想都不想,就自动拿起牙刷去刷牙,如果不刷牙就觉得嘴里有异味,这种刷牙就变成了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二、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期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小学阶段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来说,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据研究发现,到了初中或高中再培养习惯就难多了。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就难了。有句名言说得好:“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伟大的思想家培根专门论述了习惯与命运的关系“人们2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即使是人们的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用。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他的一生,时时都会起作用”。人们往往渴望先天赋予自己高智商,拥有大智慧,却往往忽略最大的智慧——习惯。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卢致新在谈到成功的人似乎永远在成功,失败的人似乎经常在失败的原因时说:“习惯两个字在起作用,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无所事事地到处蹓跶,一个人习惯于勤奋,他就会孜孜以求,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可见,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位记者在采访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时,问他“你认为你在哪所大学学的知识最有用?”这位科学家答道:“不是我在哪所大学学的知识成就了我,而是我在幼儿园、在小学老师给我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成就了我。使我从小懂得怎样学习,怎样思考问题,怎样与人合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见,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诚然,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不断强化才能养成。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这说明,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伟大”。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礼仪习惯。而对于小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前提则是激发培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习惯则是前行的桨。譬如,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首先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之后,久而久之,经过引导培养,就会形成习惯。学习习惯形成之后,他就会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必将会成就其一生。因3此,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教多少知识都重要。因为知识是在不断更新、发展,而习惯养成之后则很难改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也需要老师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由于习惯也是双刃剑,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则会贻害终生。因此,家校要密切配合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因而,教师理应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学校,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影响和教育。因为“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请关注你的语言,因为语言决定你的行为;请关注你的行为,因为行为决定习惯;请关注你的习惯,因为习惯决定性格;请关注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让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我。三、行为习惯四大指标(一)、道德习惯;(二)、学习习惯;(三)、卫生习惯;(四)、生活习惯;四、具体内容(一)道德习惯1、尊敬国旗、国歌,升旗时要肃立,少先队员行队礼。2、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孝敬父母,关心身体健康。友爱同学,主动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3、会用文明用语,不打扰他人工作、学习和休息;不打架、不骂人。4、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答应别人的事主动做到;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拾到东西要交公。5、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不挑吃穿,不乱花钱,节约纸、煤、水、电。6、按时作息。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事请假,放学按4时回家,乘车生注意候车、乘车安全。7、遵守交通规则,不违章骑车,不在公路上玩耍和追逐打闹。8、集会不喧哗、不拥挤,观看演出或影片不随便走动,保持安静。9、看有益图书、报刊、录像,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10、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防火安全,防煤气中毒。(二)学习习惯1、礼仪习惯:铃声响进教室,安静坐好齐唱歌曲,教师进课堂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学生统一着装佩戴领巾校徽,精神振奋准备上课。2、坐立习惯:坐姿端正、双手抱臂、两脚平放,达到:头正、肩平、腰直、足安;站立标准、手放两侧、两脚尖微开、抬头展胸目视前方。3、读书习惯:端坐捧书、拇指上四指下、视线与书面成90度、距离一尺。4、听课习惯:专心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讲话声音宏亮吐字清晰不重负、语速适中,积极参与提问或质疑、敢于评价或补充别人的发言,学会及时标注和做笔记。5、讨论习惯:回答问题时要先举手,老师示意后起立站直,并喊“到”,答毕后说“回答完毕”,并自已坐下。讨论时要主动、轻声发言、注意使用文明用语。6、操作习惯:轻放学具、科学操作、哑声交流、注意安全。7、合作习惯:理解教师意图迅速结组、弄明合作目标快速合作、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最佳答案或结果、以最丰富的展示形式和最优秀的展示效果呈献给大家并接受他组和老师的讲评。(三)卫生习惯1、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澡,勤换洗衣服,勤剪指(趾)甲;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刷牙或漱口。杜绝“一脏、二长、三黑”(衣服脏;指甲、头发长;黑手、黑脸、黑脖子)现象入校。52、环境卫生习惯:室内地面、课桌、墙壁、门窗、棚角、教学具无尘土保持干净,图书、文具、洁具摆放整齐规范(夏季:适当摆放盆花,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值日生要随时清扫担当区域,做到:无垃圾、废纸、果皮、杂草以及零食包装等物。3、入厕卫生习惯:不随意向池外大小便,上前一步文明一节,不向厕所倒垃圾、炉灰,互相尊重、礼貌谦让。4、就餐卫生习惯:按需购买饭菜、不留剩饭、小心饮食保持餐桌、地面卫生。5、集会卫生习惯: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不带小零食,冷饮要随时把包装带走。(四)生活习惯1、按时起床、洗漱,整理床铺和物品,按时就寝。2、按时回家或到餐厅就餐,定量购买食物,不浪费,不赊不欠。3、养成不喝生水、不偏食、不吃不干净食物的习惯,预防疾病。4、不剩饭菜、不乱倒垃圾。5、坚持做好眼保健操,上好间操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国家锻炼标准。6、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购物和理财,提高自理能力。7、学会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保持传统美德。8、今日事今日毕,轻松迎接每一天。五、具体措施(一)开展好班本德育(有些年青教师对班本德育不是太了解,在这里我要多讲一些)因为,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集体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环境,在班级中所发生的来源于学生的现实问题,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能否将班级问题视为德育资源并有效开发和利用,是提高德育主题活动效能的关键。而“班本”德育主题活动,应将德育的基本内容与班级问题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内容的生活性、过程的实践性以及活动的系统6性。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分为:主题选择、活动安排、活动实施、小结与提升、活动评价与巩固等五个阶段。班本德育内容班级的文化建设、班规、班训、班歌、班规章制度、班队伍建设、班会队会、国旗班、国旗下演讲、和谐德育实验教材的使用、班级文明学生美德少年评选、班主任评语评价、习惯养成教育以及参与校级以上的德育活动。班主任作为班级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要善于发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活动,达成“四性”即:一是活动组织的自主性,要让学生自己当家作主,亲自动脑动手,从内容确定到设计形式,从活动准备到实施再到评价小结,都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并做到人人参与,即使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班主任也要善于指导,敢于放手,不包办代替。二是活动过程的践行性,要想在班级德育中取得实效,就要保证德育活动的践行性,突出实践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参与到道德活动的过程中去,既完成德育目标的学习任务,又学会道德活动的本领。三是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班主任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指导学会选择活动的形式,如模拟活动、交流活动、文体活动、竞赛活动、辩论活动、纪念活动和实践活动等,既要面向全班,适应整体的需要,又要着眼个性,兼顾个别差异,动静交错,情景交融,知行结合。四是活动评价的激励性,从教育的主体性出发,班主任在班级德育活动中穿插评价环节,除了发现目标偏差对活动进行调控之外,其主要目的在于发挥评价功能的激励性,通过评价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对活动的热情,激励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班本”德育原则具体而言,班本德育主题活动应体现以下五个原则:1、实践性原则: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基本的观点。德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德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种道德知识体系,而是形成一种道德信念和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72、整体性原则:班级德育要整合班内与学校、校内与校外资源,发挥其综合育人功能,要整体构建德育途径体系,使其在发挥各自独特功能的基础上相互配合,相为补充,形成合力。3、体验性原则: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班级德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德育践行环节,让学生经过情感陶冶和意志磨练的内心体验,进而深化道德认知,形成道德习惯,即班级德育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进而走出行为的自觉。4、生活化原则:从德育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即班级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从德育方法上,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我设计、自我组织的校园或社会道德活动中去体验帮助别人、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过道德生活。5、层次性原则:班本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设计、德育方法的选择、德育活动的组织,都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底到高,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逐层递进。(二)实施好“四位双主体”1、什么是四位双主体?从字面上讲,四位就是: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双主体就是: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它的指导思想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