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上市公司治理评价实证研究作者:张二红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张天阳基于股权结构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研究2008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经济不断壮大,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的市场化改革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经过改制成为公众公司,陆续在我国及海外证券市场挂牌上市,这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国退民进”改革的背景下,民营上市公司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大股东控制,而民营上市公司与非民营上市公司相比,从所有权结构和控制结构看,股权集中度更高,亦存在“一股独大”现象,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更大,最终控制人多采用金字塔控制结构以层层放大控制权,用较少的投资控制较多的企业股份;从内部治理机制看,民营上市公司的家族控制或关键人控制现象更明显,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屡见不鲜;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看,民营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往往超越内部控制,独断专行,内部控制机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风险膨胀;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看,民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情况总体上比非民营上市公司更为严重。上述情况导致民营上市公司业绩恶化,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化改革进程的顺利进行,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企业理论和财务理论为依据,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并论证了产权、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产权制度指导和规范企业的产权安排,企业的产权安排形成企业的股权结构,并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进而影响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治理绩效。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控制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我国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指明了我国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方向;接着分析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方式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实证检验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然后探讨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与财务治理(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并重点研究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经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方式是决定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金字塔控制结构使得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加大了公司治理的难度,降低了公司治理的效率;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关键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核心代理问题,在法制不健全,外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权谋取私人收益,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降低了公司的价值;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以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高度偏离不利于公司价值,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高,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就越强,其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程度就越大;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不健全,运行环境差,隐藏风险大。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完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必须从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外部治理机制、强化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三个方面入手。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具体包括:优化民营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控制结构,完善董事会制度和股东大会制度,强化内部治理机制,加强公司治理文化建设,改善内部治理环境。完善外部治理机制的具体内容有:完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市场竞争机制,培育经理人市场,完善上市退出制度。强化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具体措施有:强化机构投资的治理作用,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强化政府的法律监督,健全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推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实现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提升公司管理层的治理水平。在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方面,本文由七章组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章和第2章为本文的第二部分,第1章介绍了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机制及公司治理的理论依据等基本理论。第2章以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财务理论、现代企业理论为依据,论证了产权、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说明了产权制度与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绩效的基本因素,为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包括第3章、第4章和第5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中第3章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控制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第4章分析了少数股权控制结构、控制权私人收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理,并利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金字塔控制方式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通过检验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金字塔控制结构强化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和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民营上市公司现金流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高度分离不利于公司价值,最终控制人所拥有的控制权比例越大,公司价值越低,“两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价值越小。第5章研究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对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和会计信息披露在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第6章为论文的第四部分,根据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方式对公司治理机制、公司价值和财务治理的影响,研究了完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得出本文结论。本文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1.本文以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以实证研究为工具,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说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关键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核心代理问题,而不是监督管理者。2.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根据GrossmanandHart(1988)提出的控制权收益理论,研究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情况,通过实证检验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行为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强化法律监督,限制控制权收益是提高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制度保证。3.本文以2006年以前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年报披露的最终控制人为民营企业的19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少数股权控制结构(controllingminoritystructure)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除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所有权的分离不利于公司价值以外,结论还显示了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所有权比例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这也间接证明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掠夺上市公司资源,掏空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tunneling)行为较为严重。4.本文以规范分析和案例研究为工具,特别地,从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和会计信息披露的运行机制及运行环境的角度来研究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问题,拓展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研究的新领域。2.期刊论文刘俊堂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意义-现代商业2007,(18)自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民营上市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民营上市公司已成为推动我国证卷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现阶段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总体较差,从所有权结构看,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且多为金字塔型的少数控制结构(controllingminoritystructure),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偏离现象较为严重.所有权结构构制约着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导致民营上市公司的家族控制和关键人控制现象十分明加显,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利益的情况屡见不鲜,且信息披露违规情况比非民营上市公司更为普遍.在此背景下,加快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尤为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3.学位论文李丹蒙终极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分析师跟进——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2009从LaPortaetal.(1999)提出“终极所有权”的研究范式以来,终极所有权结构下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成为了公司治理文献研究的焦点,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的起因、实现形式和经济后果都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终极所有权结构如何作用于公司的信息环境进而影响公司价值更是近年来研究的前沿之一。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迅猛发展,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和实务部门都需要进一步了解分析师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即试图以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跟进与追踪行为作为公司(私人)信息环境的代理变量来考察终极所有权结构下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对于公司信息环境的影响,为终极所有权结构与信息环境的研究提供新的经验证据。本文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CCER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中2004—2006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所有权结构和以分析师跟进为代表的私人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具体来说,本文使用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讨论解决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信号”机制和“甄别”机制及其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实际应用。中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点使得与投资者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规章尚不完善,主要依赖公开信息环境的“信号”机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以分析师为代表的信息中介作为“甄别”机制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假设分析师为理性的经济人,通过采用经济学中经典的成本和收益对比分析,本文得到了有关终极所有权结构与分析师跟进程度的研究假说作为实证检验的基础。本文同时还分析了民营上市公司独特的公司治理特征比如上市方式、终极控制人是否指定管理层等变量以及研究样本期间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这项制度性的变革对于分析师跟进程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说。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1)给定复杂所有权结构下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环境较差的事实,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分析师更多地体现出“风险回避”的稳健型态度,即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分析师对其进行跟踪分析的意愿越低。国外文献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复杂股权结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较大)下的高度信息不对称和投资风险,分析师一般采取“收益最大化”的积极型态度,希望通过对复杂所有权结构和投资风险较大的公司进行信息的解读和传递来为投资者服务,进而获取更高的边际回报,即两权分离程度越大的公司会吸引更多的证券分析师进行追踪。(2)民营上市公司的上市方式对于分析师的跟进意愿有显著的影响,相对于通过兼并重组公司股权(买壳民营化)来实现上市的民营企业,分析师更加偏好家族持股直接上市(IPO民营化)的民营企业;IPO民营化的终极控制人,其两权分离程度对于分析师跟进的负面影响小于买壳民营化的终极控制人,在分析师看来,通过IPO实现民营化的控制人所持有控制权的正面效应要显著高于买壳的民营上市公司。(3)分析师更加偏好跟进那些由最终控制人指定或担任管理层的上市公司,可能是因为最终控制人指定或担任管理层节约了组织内部信息传递的成本,同时降低了终极控股人或控股家族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目标函数差异所导致的代理成本。终极控制人指定管理层减弱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相互分离对于分析师跟进程度的负面影响,增强了终极控制人控制权对于分析师跟进的激励作用。(4)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对于分析师的跟进程度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分析师预期股份全流通可以纠正终极控制人的利益取向,消除股权的定价分置并促进上市公司控制者利益与公司价值的相互关联。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增强了终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