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初中语文2011版课标解读学科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课程理念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旧比较1.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例如新老教材中都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教材放在了“同龄人的故事”主题单元,不再强调封建教育制度的危害。2.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例如如果是老教法教学《百合花开》时就是主要突出“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百合坚信‘我要开花’”这种信念,其它很难找出教学的语言点。而新教法在上《百合花开》这篇寓言时就把这课的语言素养训练目标定为“想象说话训练”,设计了一个让松树、蚂蚁等从不同角度会对百合说一句什么话呢?3.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较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生发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由知识中心论而重视语文历练实践。4.学习方式的倡导: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2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由课堂中心而接近社会生活。新教材的选文较接近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可供选择学习的篇目多了。例如第一册的单元主题分别为:少年心事(同龄人的故事)、有家真好、志存高远、童心是诗、科幻天地、动物世界、读书有味、山水之间、小故事大智慧。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把“学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对话意识已深入教师内心,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师生或生生间的讨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怎么教,仅仅关注教法的探索还是形式的,更多的是要关注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重构。6.新比旧更强调语文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7.新比旧更强调聆听、口语表达与交际和随笔(办杂志)写作。8.以往侧重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提出教学要求,新课标对三维、学习习惯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学习目标。9.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实用、实际。个人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多用于搜集积累、习惯养成、课外延伸、激发兴趣,不宜于公开课。新教材的亮点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实”“活”的特点。新主要体现在选材新、结构新;实主要体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强调实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体现在活用教材(教材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提供了范例。新教材在阅读方面由知识能力为主线转到主题组合,单元主题的好处在于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语文本身的个性,有利于提升文化品位,有利于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让学生感觉语文与生活贴近,与生活经验接轨。新教材有趣味性、新颖性、科技文章增多的特点。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一位教师在学完了《狼(第一则)》时,继续上了《狼(第二则)》,作业是延伸学习《狼(第三则)》,采用的教学法是“学生命题检查重点词语的落实、借助文言词典给文言文加注释、同学讨论教师点拨加注、诵读翻译”,这种教学方法很实在,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合作”。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可能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探究,因此,可能具备“主动、探究、合作”三个特征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特征的综合。其实,上述三个特征中即使一个也不具备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必要存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学习全过程而言,是指从学习资源的开发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自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老师要和学生培养感情。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可以学生个性化自学的。接受美学理论早已指出:作品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习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探究:是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3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合作:合作以独立为前提,合作的双方或多方是对等的。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语文教师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和首席发言人。课程内的疑问性、干扰性、可能性不仅赋予课程以丰富性,而且带来思维发展。教学内容应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教师应多采用讨论式的、研究式、探讨式的方法,少用独白的、讲解式的、陈述式的方法。教学建议新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的明显优点:课程资源能得到开发——新教材是以“生活主题”组合单元,遵循的是学生的生活轨迹,选材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也有感悟,容易做到“沉浸-体验-感悟”。教材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一个维度,教师、学生才是创造课程的最重要因素,弄懂教材只是学习方法的把握、学习过程的获得、学习经历体验的载体。教师的身份得以明确——教师的知识权威不等于人格的权威,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善——学习方式丰富了;三维目标得到重视,不能简单地讲“道”,要随文有机渗透。1.课时安排:5+2,2是语文活动或阅读课。建议师资配备至少一名对新课改有热情、善钻研、有特长的骨干教师来引领整个备课组,而且能固定承担循环教学。2.搞好背诵积累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和语文学科乃至语文老师的良好情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多说多练笔”。3.搞好从“沉浸到体验到感悟”的实效教学。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读”,语文课不能没有“读”。“读”,有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配乐读等,据我观察和实践检验——最有实效的读是默读,最容易有口无心的滥竽充数的读是齐读。语文课堂没有读书活动,这绝对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在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朗诵要投入感情,进入角色,谁能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进入情境,那他的朗诵就会引人入胜。朗诵时除了要注意表现音色、音质、音量外,还要掌握抑扬顿挫和“句读”的技巧,有了“美读”味道才精彩。由“读”延伸到“听力”活动,诸如聆听课文或文学作品选段,玩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闭目倾听散文(诗歌或散文诗),尽情想象美好画面,感受音乐魅力,可陶冶性情;当然,通过听力还可以正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尤其是语言表达运用的落实是教学的重心。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打基础,语文教学不以语言为基础是空的,语言教学应是以语言感受为核心的,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服务的根本,思想感情也是通过语言表现的。因为内容关系,语文课很容易上成政治课和历史课的。读思结合是根本途径。4.传承以前课改中的优点。语文双基一定要打牢,又不能仅仅把解读文本作为语文篇章教学的归宿。新课程还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打牢学科基础,任何忽视学科基础的教材和教学改革都将是短命的。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语文知识序列,尤其是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序列也可以有机补充到新教材中。教学中应注意:⒈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⒉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4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⒊语文实践是丰富复杂和开放的,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还包括课外的各种生活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恐怕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还不是靠训练,而是靠语言潜能的发掘,运用已知探求未知,在运用新知中挖掘语言潜力。把听说读写的权利还给学生,更要求听说读写一体化,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写作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话鬼”开始,后多写熟悉的“话人”。写作要有序列,某一阶段以专题写作为主,某一阶段以训练某种写作技巧为主等。作文的评价要有利于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增值,在于建立信心,这是主要目的,而不全是为了甄别,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可以等分不等值。不要过分追求拓展延伸而忽略与课内的有机联系。新课标要求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但拓展延伸不是任意衍生,拓展的内容应是融合在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要在上完课文后再来一个贴标签式的拓展,不要任意拔高,强行安插,尤其是情感思想的拔高。5.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独特、多元的反应。不要过分突出学生主体而忽略教师的引导,教师不仅应是参与者,也应是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倾听,决定推进的速度,善于点评,把握问题解决的差异度。例如《我喜欢你,狐狸》:狡猾是聪明机智的象征,欺骗是才气可爱的表现。《其实有一百》:充分肯定了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有一百个世界,一百个念头。在孩子的一百个世界中,承认偷走了九十九,批评了学校和文明对孩子的压制。6.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还有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7.“讨论”对话的价值性和时间保证(我主张不能少于4分钟,讨论要有碰撞)。8.适时进行多样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课堂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书法活动——学生设计课文板书比赛;根据炼词需要还可以设计成语接龙(成语故事、成语漫画)、造句(仿例造句)活动;根据作文积累和历练需要可以设计口头作文、诗歌背诵、讲故事(复述课文、演讲)、谈话(访问)、联想(创造)活动;根据评价鉴赏需要可以设计课本剧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