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合理用药技术(-)药理学基础2第一章:药理学总论1、掌握药理学、药物、药动学、药效学等基本概念。2、掌握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及分类。3、了解药理学特点及发展现状。4、了解药物剂型及药物贮存知识。3第一节:绪论基本概念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如何学好药理学4一、基本概念药物:用以防治、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和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区别药品)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5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科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进入体内的药物的处置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6药物与机体的关系Pharmacokinatics(药动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7二、药理学的学科任务阐明药物的作用与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最佳疗效、不良反应防治)。-强心苷为研究中草药、开发新药提供线索,发现药物的新用途。为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8新药研究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售后调研:即Ⅳ期临床试验,是指新药上市后的监测。)9临床前研究药学研究(狭义),如工艺路线、理化性质、质量控制标准、稳定性等。药理学研究:用动物进行的系统药理研究及急、慢性毒性观察。10新药的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临床研究(狭义)Ⅲ期临床试验Ⅳ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11I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在20~30例正常成年志愿受试者身上进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动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12Ⅱ期临床试验随机双肓法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病例不少于100对。主要是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推荐临床给药剂量。13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按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一般不应少于300例。新药只有在通过Ⅲ期临床试验后,方能被批准生产、上市。14思考题药学人员为什么必须学好药理学?15三、如何学好药理学药理学的主要内容: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药学专业重点)。注意复习和联系相关基础学科知识。通过作用机制理解药物的作用。(青霉素类)16从药理作用入手,推及用途和不良反应。(胰岛素)注意同类药之间的“纵向比较”。(抗结核药)注意有类似作用药物的“横向比较”。(癌症病人止痛的阶梯疗法[1])17药理学考核方式1、期末试卷成绩70%;2、作业15%;3、平时成绩和考勤15%(扣分:缺勤5分/次,迟到、早退2分/次,惩罚性提问答错2分/次;加分:课堂抢答时答对2分/次)。18第二节:药效学药物的作用药物的量效关系药物作用机制19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是产生药理效应的原因。药理效应:机体细胞对药物作用的反应,表现为细胞功能的改变-兴奋(亢进),抑制(麻痹);亦表现为物质代谢水平或对环境适应性的改变。20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产生原因:药物分布的差异(组织亲和力)。组织细胞在生化代谢上的差异(酶抑制)。细胞结构的差异(细胞壁、细胞膜通透性)。2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意义:既是药物分类基础,又是临床选药依据。选择性高,副作用少,应用范围窄(强心苷)。选择性低,副作用多,应用范围广(阿托品)。22治疗作用:用药物治疗某种疾病的良性效果。(与药理效应区别)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药物作用的二重性23治疗效果:1、对因治疗(青霉素)2、对症治疗(退热药)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24不良反应分类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与药物选择性低有关的作用。(阿托品)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急性毒性(胃肠道反应)和慢性毒性(氯霉素)以及特殊毒性反应,如三致反应:致癌、畸、突变。(反应停)2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安定)变态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2],过敏体质者,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严重程度个体差异大,与剂量无关(青霉素类)。26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的反应,为药理遗传异常所致。(高敏病人)27练习1、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属于:A.毒性反应B.高敏性C.副作用D.后遗症状28练习2、关于毒性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A.多数患者是剂量过大或用药过久所致B.事先可以预知C.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D.随治疗目不同可与防治作用相互转化E.必须避免其发生292、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关系:药物的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关系。量效曲线:以效应为纵坐标,药物浓度为横坐标所作的曲线,如将浓度取对数值,曲线为典型的对称“S”型。30量效曲线31Emin,Emax最小有效(中毒、致死)量ED50,LD5032治疗指数(TI)TI=LD50/ED50TI的大小与安全性的关系33药物作用机制激活/阻断受体:阿托品(M)影响酶的活性:新斯的明(AchE)影响膜上离子通道:钙拮抗剂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胰岛素34影响核酸代谢:甲氨蝶呤(叶酸)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利尿药影响免疫功能:免疫抑制(环孢素)理化反应:影响pH(氢氧化铝)其它:如膜稳定药(色苷酸纳)35受体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特殊蛋白质,能识别并首先与药物结合,并通过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相应的效应。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36药物与受体激动剂:能激活受体活性的配体。拮抗剂: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亲和力:配体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37药物分类激动剂: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强拮抗剂:亲和力强,无内在活性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互相竞争,和受体可逆性结合机会;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Emax不变。38非竞争性拮抗剂:不可逆拮抗;量效曲线右移,Emax压低。部分激动剂: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弱,产生较弱效应。单独存在有较弱的激动作用,但与一定量的激动剂同时存在则表现为拮抗作用。39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点高度特异性(结构互补)高度敏感性(生物放大系统)饱和性可逆性(结合与解离)40受体的调节受体处于不断代谢的动态平衡状态,其数量、分布、亲和力和敏感性性经常受各种生理及药理因素影响而向上或向下调节。41第三节:药动学药物的体内过程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参数42药物的跨膜转运主动转运(丙磺舒)扩散:简单(地西泮)膜孔(水、乙醇)易化扩散(葡萄糖)入胞(病毒)和出胞(激素)43一.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441、吸收定义: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意义:药物作用快慢与其吸收速度相关。速度:静脉、吸入、肌注、皮下、口服。口服为最常用给药途径,主要吸收部位在肠道,但往往有“首关消除”效应。45首关消除药物吸收后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部分药物被肝药酶代谢,从而进入体循环的量减少。462、分布定义:药物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部输送的过程。影响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体液的pH、细胞屏障(血脑、胎盘)47血浆蛋白结合临时储库作用:可逆性、暂时失活、动态平衡。两种结合率高的药物可产生竞争,若同时使用,可增加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华法林与保泰松)483、生物转化消除:生物转化+排泄,但首关消除不包括在内。生物转化分两步,第一步使多数药物灭活(氧化/还原),第二步使药物极性增加(结合)。49肝药酶肝药酶(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生物转化的主要酶,选择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肝药酶诱导剂、抑制剂)。肝药酶诱导剂→酶活性↑→药物代谢↑→药效↓(巴比妥,利福平)肝药酶抑制剂则相反(异烟肼,保泰松)504、排泄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还能经胆汁、唾液、汗、粪便和肺脏排泄。尿液的pH可影响药物重吸收(碱化尿液,可促进中毒时巴比妥的排泄)。酸碱性相近的药物若由近曲小管主动分泌排泄,可产生竞争性抑制(丙磺舒+青霉素)51肝肠循环药物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经胆道排入小肠后,再被水解经门脉重吸收入血液循环。(红霉素)52二.药动学的基本参数时量曲线53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peak血浆半衰期,t1/2起效快慢与吸收速率有关持续时间与消除速率有关54房室模型定义: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式划分的药动学模型。一室模型:药物迅速、均匀分布到全身。二室模型:药物首先进入血流丰富的中央室,然后再向其他部位分布。55AUC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与一定时间内吸收入体内的药物总量成正比。56生物利用度(F)定义: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经过首关消除后)。F=A/D×100%D为服药剂量,A为进人体循环的药量绝对生物利用度=口服给药后AUC/静注给药后AUC×100%相对生物利用度=受试药AUC/标准药AUC×100%57表观分布容积(Vd)一次iv并平衡后,按C0(血药浓度)计算的该药应占有的理论血浆容积。Vd=A/C0Vd不是药物在体内的实际分布容积。Vd受药物与血浆蛋白、组织蛋白亲和力影响。58药物消除动力学dC/dt=kCnn=0:零级动力学n=1:一级动力学59零级动力学公式:Ct=Co-Kt普通坐标上的时量曲线为直线。消除速度与C无关,恒量消除。T1/2随C下降而缩短。60一级动力学公式:LogCt=LogCo-Kt/2.303半对数坐标上时量曲线为直线。消除速度与C相关,恒比消除。T1/2恒定,大多数药物按此消除。61血浆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CL=K×Vd62血浆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T1/2=0.693/K一次给药后,经5个T1/2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63稳态血药浓度,Css约需5个T1/2达到Css;改变D或τ,Css改变但达到Css时间不变。当τ=T1/2时,DL=2Dm(DL:负荷剂量,可立即达到有效C的药量;Dm:维持剂量,用于维持有效Css的药量)。最佳给药方案:每隔一个t1/2给予Dm,并将首剂加倍(安全性较大)。64第四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个体差异:药物反应随人而异,其原因包括药物和机体各方面因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机体方面的因素2.药物方面的因素651、机体方面的因素1)年龄和性别:应适当减少剂量小儿:对药物反应敏感、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肝肾功能不充分。老人:对某些药物反应敏感、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肝肾功能低下。妇女:注意四期用药,特别是致畸。662)遗传异常特异体质:对某些药物反应异常,主要表现为对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异常。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异烟肼),或某种酶的缺乏(G-6-PD:伯氨喹、磺胺致溶血性贫血)。673)病理状态和心理因素:1、安慰剂:不具药理活性,但外观上与药物无区别的制剂。用于临床研究的双盲法对照,以排除假阳性疗效。682、药学人员工作中,用良好的语言、热情的态度、体贴入微的行为,能帮助患者解除心理压力和障碍,往往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69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递减,增加剂量才能保持疗效。(心得安)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即抗药性。(四环素)机体对药物反应性的变化:70依赖性:如停药会感到不适,希望再用药。习惯性:仅在精神上产生依赖。成瘾性:精神上产生依赖,躯体上也产生依赖,一旦停药可出现严重戒断症状。麻醉药品:可产生成瘾性的药物。-麻醉药71药物方面的因素制剂:生物利用度和制剂类型、质量。药物的相互作用:协同与拮抗,联合用药目的是增强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72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物理、化学)药动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