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及其发展主讲人合肥学院管理系主任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徽省管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道芳教授一、管理概论(一)管理什么是管理,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人们对管理本质的认识还是一致的。广义地讲,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有效利用资源的过程。根据这一认识,管理的内容是广泛的,一个人有效地利用时间是管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资收入也是管理。但我们这里讨论的管理是对一个社会组织而言的。组织具有综合效应。综合效应是组织中各要素之间有效协调的结果,它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也满足了组织中的成员实现个人目标的愿望。组织综合效应的发挥,需要一种协调机制和实现这种机制的人为活动,这就是管理。1、管理的含义一般管理的定义应该是: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过程。企业协作劳动的场所,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管理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有效利用资源的过程。或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通过职能手段实现的有目的的组织活动)2、管理的含义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它虽然与作业工作同处于一个组织之中,但它是独立进行的,是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作业工作直接把生产要素转换成产品或服务,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管理工作则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使作业工作更加有效。企业管理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有效利用资源的过程。第一层含义说明了管理采用的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这五项基本活动。这五项活动又被称之为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所谓职能是指人、事物或机构应有的作用。每个管理者工作时都是在执行这些职能的一个或几个。(基本职能也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利用上述职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所谓协调是指同步化与和谐化。一个组织要有成效,必须使组织当中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直到各个人的活动同步化与和谐化,组织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备也同样要同步、和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组织目标。第三层含义又是第二层含义的目的。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管理的内涵如下:1)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管理是人类的基本社会行为,它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2)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种各样资源。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必须从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物资、信息等。管理即是对这些(有目的的活动)。3)管理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可以粗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管理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消耗正确地实现组织目标。5)管理的主体为管理者。虽然管理者在行使管理职能要受到诸多问题的影响,但管理者的素质与组织的运行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管理学1、管理学的涵义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1)综合性(2)科学性(3)艺术性(4)应用性1)综合性。管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由于管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指导管理实践活动。而当代的管理活动异常复杂,作为管理者仅掌握单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对各种管理问题应付自如。2)科学性。管理学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反映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但是由于对象复杂多变,许多因素难以量化,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太多且无法预知,至今没有有效的定量方法使管理本身精确化,管理学只不过是一门不精确或难以精确的科学。3)艺术性。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而有效的管理活动正需要如此。真正掌握了管理学知识的人,应该能够熟练地灵活地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不断创新。这一点管理学同其他学科不同。重要的是培养灵活运用管理知识的技能,这种技能在课堂上是很难培养的,需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去掌握。4)应用性。管理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管理活动的实践,管理学是对社会管理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将管理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相结合,融合到实践中去,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管理者1)管理者的涵义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他们都是在组织中工作的。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特征:第一,每一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以一个或一组目标来表示的。第二,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第三,每一个组织都发展出一种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组织的成员分为两种类型:操作者和管理者。操作者(Operatives)是这样的组织成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管理者(Managers)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他们处于操作者之上的组织层次中。管理者也可能担任某些作业职责。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有下级。管理者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2)管理者的分类管理者较完整的定义为:管理者就是负责对人力、资金、物资和信息情报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人员。①从管理组织层次、上下组织关系来分,管理者可以分为高级、中级和基层第一线的管理者。②从管理的各部分专业领域来分,以一个经济组织或企业为例,管理者一般可以分为市场营销管理者、财务管理者、业务管理者、人事管理者、其他专业管理者等,有的经济组织或企业还聘请各方面专家作为内部顾问或国际性业务方面的顾问。二、管理理论的发展(一)早期的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科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管理也就相应的落后。封建社会中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也不需多少管理活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生产的组织形式是手工作坊,是一种简单协作劳动,需要一些管理,但仍比较简单,而且不需要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员。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教育和大的土建工程方面。例如,诞生于22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是一部论述国家政权职能的专著;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精辟地阐述了战略战术中的预测决策思想;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系统思想应用的结晶。2.国外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早期管理思想有比较大的发展还是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以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产生了以机器为基本生产手段的工厂代替了手工业工场,生产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高、产品和生产技术复杂,因而要求有高水平的管理和专门从事管理事务的人员。于是,以现代工业生产为背景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相继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中早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970年)1)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和“经济人理论”他1776年发表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说明了劳动分工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有三个方面:⑴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因而提高劳动生产率;⑵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转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⑶劳动分工可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成了以后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人们所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取决于国民劳动的熟练程度、技术和能力以及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他指出,劳动所创造价值是劳动者工资和利润的来源,工资越低,利润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越低。斯密还指出,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私利,而这种私利又为他人的利益所限制。这就迫使人们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以此调节工资、利润和劳动分配关系。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观点,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2)罗伯特·欧文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他不仅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而且在他管理的工厂中进行了实践。他经过一系列试验,首先提出在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住宅。他的改革试验证实,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也有人认为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现代管理以人为本、民生管理)3)查尔斯·巴贝奇利润分配管理思想查尔斯·巴贝奇是英国的著名数学家。巴贝奇认为,工人与工厂主之间既存在利益冲突,又存在共同的利益,这就需要通过利润的科学分配来调节。他竭力主张建立“利润分配”制度,工人可以按照其承担的工作和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认为工人的收入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按照工作性质和工种确定的固定工资;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贡献分得的利润;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二)科学管理思想及其理论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或经典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他们分别代表着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三大理论学派。这些理论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先驱,对现代管理思想有很大影响,也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年)。他的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由于泰罗在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就,被美国人称之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实现科学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进行友好合作。他认为,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应把注意力从盈利分配转移到增加盈利总量上来,从而使工人增加工资,业主增大利润。依据上述观点,泰罗提出了如下的管理制度(称泰罗制):(1)对工人制定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实行工具和机器标准化。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选用标准工具和机器,制定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2)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这是基于人是“经济人”的认识而提出来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对未完成定额的工人按低于正常单价的工资率计算工资,对超额完成定额的按高于正常单价的工资率计算工资(包括定额内的部分)。(3)对工人进行选择、培训,根据能力分配工作岗位。(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实行计划职能与操作职能相分离。2、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企业的全部活动概括为六大类别,管理是其中的一类;二是把管理的要素看成是管理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三是提出了管理工作的十四原则。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的含义要广于后者。经营包括六项职能,而管理仅是其中的一种。1)经营的六项职能是: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2)十四项管理原则分工、权威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工作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法约尔特别强调,原则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则。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中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明确分工:确定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使之合法化。②等级系统:各种职位按照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③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来挑选组织中所有成员。④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他们是“专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