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级(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词(重点掌握但不局限于考纲所列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选文在字典中的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1.一词多义2.通假字3.古今异义词4.偏义复词5.词类活用1.自2004年广东省单独命题以来,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文言实词中的多义词在句中的解释,如2004年的“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巧”在文中是“善于”的意思);2005年的“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候”在文中是“拜访”的意思);2006年的“谭谢不纳,母大困/谢:道歉”(“谢”在文中是“谢绝、拒绝”的意思);2007年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录:记载”(“录”在文中是“抄写”的意思);2008年的“振”、“收”、“造”;2009年的“奇”、“诛”、“弛”;2010年的“语”、“委”、“识”等。2.考查面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理解有一定难度或干扰性的词语等。常见的错误选项的设计方法有:望文生义、意思接近但表述不当、词性错误等。3.有考查价值、便于设置赋分点的实词容易在翻译题中出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高中生应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它们是: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这120个实词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词汇,考生应切实加以掌握。具体讲,就是掌握一词多义、通假现象、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考点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语言现象,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因此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而“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则应解释为“攻取”。一般地说,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信忠诚,信用)论》)(可靠的)信的人)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诚实,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③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使者,送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确实,实在,的确)⑤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随意,随便)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真诚)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信物、凭据)⑧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讲信用)“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因为“诚实、不欺骗”的事自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于是引申为“确实”,“遵守诺言、履行成约、不变卦”,“不怀疑”;从“确实”可推及表明一些事物真实性的物证,于是又引申为“凭据”;“消息”即有一定“确定”性,来往的“函件”的内容具有确实性,于是又引申为此义;从“不怀疑”极而言之,便又引申为“极度尊敬,甚至以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既然对某人“不怀疑”,便可由他做主,于是又引申为“听凭、随意”。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就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则更为普遍。尽可能多地掌握词语的多种义项,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最基本的意义,我们称它为这个词的本义;而其他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来的,叫做引申义;有时,一个词还有些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用打比方的方式形成的词义则叫比喻义。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个义项中的哪个义项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就可边学边总结有关知识。如:适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还可以把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中有关“适”的词义也补充进来。如: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依照,顺从)③适.得府君书。(刚刚,刚才)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往,到)考点二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它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类现象。“通用”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也相通的字之间的通用。“假借”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并不相通的字之间的借用。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⑤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适应,顺应)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乐游原》)(满足,畅快)⑦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恰好)这说明了一词多义中的“多义”只有靠积累才能掌握。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同音,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它的意义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通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张良出,要项伯”中“要”通“邀”。2.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具告以事”中“具”通“俱”。3.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4.同声旁字互相代替。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畔”通“叛”。高中课本涉及的常见通假字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高考虽然很少直接出题检查考生对通假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考生若无这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考点三古今异义词从文言到白话,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的演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情况: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词义扩大是指词的外延的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的缩小有以下三类:(1)词义程度的减弱。如“怨”,古义指“恨”的意思;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2)词义范围的缩小。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专指女子的配偶。(3)词义义项的减少。如“迁”,古代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现在只剩下“迁移”、“变换”这两个义项。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来表示一种对象,现在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种现象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现象有以下几种:(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解。(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如“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今义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如“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是指“速度缓慢”,与“快”相对。(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转移。如“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做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标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以下几种:(1)褒义词变为贬义词。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2)贬义词变为褒义词。如“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今义的“锻炼”,完全是褒义词。(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却大多是两个词,意义往往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妻子”等。考点四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单音节语素构成,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了甚至消失了,整个词的意义由另一个语素承担,这样的词就叫偏义复词。1.意义相近2.意义相对①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是街道,“陌”是田间小路。在句中,“陌”字只起陪衬作用)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家”字只起到陪衬的作用)“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3.意义相反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哪个语素表示词义,哪个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才能正确地解释。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只表示“亡”的意义)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只表示“远”的意义)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这里只表示“入”的意思,“出”作陪衬)1.借助联想,推断词义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词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据此正确理解词义。如:①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2010年北京卷)②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2009年全国卷Ⅱ)③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2009年上海卷)①句中的“诣”在《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中意思为“前往,到”;②句中的“竟日”在《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中意思为“整天”。③句中的“比”在《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意思为“等到”。回忆出这些课文中的句子后,可把该词在课文句子中的意思放进试卷的语境中,看是否解释得通。2.把握语境,据境析义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在具体的句子中属于哪种义项,最有效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据境析义,依境解文。阅读文言文,要有“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意识,一句话、一段文字的语意是贯通的,结合句意、文意就可以顺势推出词的意义。如:句中“子母”并不是今天的“儿子和母亲”的意思,根据前文说的是借贷的事,可知“子母”在这里指的是“本金和利息”;“责券”则是“索取借据”的意思。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2009年江西卷)3.明确语位,依位断义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实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语法作用,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这就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依据。如:①遽薄.京师。(2010年山东卷)②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2009年上海卷)①句中“薄”是谓语,“逼近”的意思。②句中的“饭”带了宾语“之”,因而在句中做谓语,“饭”应为“给饭吃”的意思。4.分析结构,对应求义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把握文言句子形式上的这个结构特点,有助于准确推测词义。如:①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2009年广东卷)②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2009年湖南卷)①句中的“正色”与“危言”对应,“正色”指一脸正气,“危言”就不是现在的“危言耸听”中“危言”的意思,而是“言词公正”的意思,“正色危言”合在一起译为“义正词严”。②是典型的整齐句式,句中“受变”依据“涉难”的意思(即“经历磨难”)可以推知应为“经受变故”之意。5.联系成语,推断词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该词的成语,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如: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20

1 / 10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