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三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经济区位论的发展历史,掌握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行为区位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区位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难点: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重点: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行为区位理论的推理过程及其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善于推敲。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时间安排:5课时。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叶长卫,李雪松.浅谈杜能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启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46期)2002(4):1-4.6.石虹,曹钢跃.浅谈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现代土地利用的影响.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3(12):28-30.7.《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8.EconomicGeography.9.TheProgressofHumanGeography.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2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二)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3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2.地租曲线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下部)。图3.1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2.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资料来源:HaggettP.Geography:AModernSynthesis.RevisedThirdEdition.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Inc,1983.416)4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图3.2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5五、理论与现实(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1.基本概念(1)区位因子(locationalfactors)及其分类◆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概念: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识别一般区位因子的方法:第一步,工业产品的生产、分配过程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物品的运费。第二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一般成本因素如下: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成本;物品的运费;资本的利率;6固定资产的折旧率。第三步,在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可以排除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第四步,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以及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第五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二)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原料分类: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73.综合等费用线概念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概念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三)劳动费指向论1.概念劳动费——指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3.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指标1:劳动费指数概念: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标准: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指标2:劳动系数8概念: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4.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结论: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四)集聚指向论1.概念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2.集聚的类型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3.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4.分散因子的作用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5.集聚指向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6.集聚指向的判断指标:加工系数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9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