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原复习制作人:西南大学张文品内部资料,仅供参考一、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共20题,1分/题,共20分)2、多项选择题(共10题,2分/题,共20分)3、判断分析题(判断题目正误,说明理由,共4题,6分/题,共24分)4、简答题(共4题,6分/题,共24分)5、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2分)二、考试范围: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11)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三、课程主线(复习思路)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全球化、新变化)(主要内容)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四、重点问题:2绪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哲学的基本问题(P22)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一,(思维和存在何着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关于物质的世界性的基本问题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3)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否认静止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社会生活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实践是社会生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7、联系及其特征(P34-35)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32.特征: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跟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1)(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9、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P44)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1、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的认识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2、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2-6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3、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什么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14、关于真理与价值: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4.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达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真理的绝对性及相对性:(P75-78)1)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1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1)价值的特性(P85-86)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3)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516、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P124-127)★(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形式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4.社会意识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2)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17、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2,P124-137)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详见16(3)题);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6(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1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辨析题: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是错误的)(P141-14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9、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P155-157)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3.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货币具有5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2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0、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矛盾)统一体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3)使用价值由商品自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2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存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7★2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