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解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新一轮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最显著的亮点,也是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何谓活动型学科课程,朱明光指出:“学科课程采取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活动设计,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说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设计的系统安排,即活动设计内容化。”因此,拉开了目前大多数一线学者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研究的序幕。今天,我在阅读《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年第3期王礼新老师关于对活动学科课程的几点思考之后,也进一步引发了我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解。一、活动型学科课程要准确把握其课程本质和“活动”类型准确把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按照课程类型划分,课程分为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不能运用非此即彼的心态来划分其类型,它既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也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产物。判断一个课程本质,取决于特定的课程内容,因此,活动型学科课程从本质上来讲依然是学科课程,活动只是其课程实施的方式。因此,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称呼既包含课程课程的本质,也阐述了课程实施的方式。准确把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活动”类型。何谓活动,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可见,教育教学本身就是活动,那么活动型学科课程里面的“活动”究竟是什么呢?当我每每的思考何谓活动的时候,其实就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因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的并不是“此活动”,而是“彼活动”,即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因此,活动本身并不重要,它只是工具和载体而非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活动来实现原本过度重视知识教学的方式转变到发掘知识育人的方式的转变,实现“被动灌输”的方式转变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转变,由理论知识教学的“讲授型课程”向“活动型课程”的转变。纵观目前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研究,很多人在追问这里的活动是不是仅指课外实践活动,因为新的课程方案首次把“社会活动”列入必修课,并占三分之一的课时;也有人认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课内活动内开展的教学活动,如辩一辩、说一说等,硬要给活动划分范围的话,我比较赞同王礼新老师在该文提出的观点,即活动型学科课程应该是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其类型包括课内开展的思维活动(隐性)和课外开展的实践活动(显性),而主体还是思维活动,这是由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本质所决定;也是因为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围绕主体,开展活动。如果本末倒置或者说舍本求末,活动型学科课程要不就是强调活动的活动课程,要不就是强化应试传统的学科课程,误解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本质与初衷;更有可能出现高一高二搞活动轰轰烈烈,高三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要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开展,这必然涉及到活动型学科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对活动型学科课程所要实现的结果具有关键作用。目前,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依旧坚持原有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另一种是认为三维目标三个要素过于分裂,认为核心素养时代应该坚持三维一体,将三维目标转变为一个目标,三个层次。对于这两种倾向,问题的争议聚焦点还是三维目标的谈论,三维目标是不是三维分裂?从理念上来讲,三维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序衔接、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要素之间在内容上相互补充,逻辑上相互依存,既强调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也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并无多大差异。那么,为何有人会用第二种教学目标的阐述方式取代第一种阐述的方式呢?一方面是素养教育取代素质教育,素养成为热点,部分学者对原有教育教学理论持有过度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在实践上,三维目标较多实现的是“一维”或者“二维”,极少实现“三维”。活动型学科课程背景下,我们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该何去何从?我认为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三维目标的层次性、清晰度,因为三维目标背后所蕴含的理念并没有错,错的是使用三维目标的人使三维分裂,只就犹如知识传授并无错,错的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发掘知识背后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在继承的基础上,需要我们并在实践中坚持德育和智育并重,最终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如何避免简单灌输、空洞说教的旧习,彰显探究、活动、体验的价值,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当务之急。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厘定、实施、评价,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意义重大。关键词核心素养活动型学科课程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表现,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旨趣,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为自觉的价值取向。那么,到底什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它和原来的思想政治课程有什么异同,如何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实效,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而奠基?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解读在教育领域中,课程是涵义最复杂、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课程可以是学科,是目标或计划,是一种会话与交流,也可以作为经验或体验。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由于课程工作者的哲学观和教育观等的不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思想和理论,依此为指导就设计出不同种类的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从课程对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组织情况),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或称经验课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学科课程所选择的知识内容使其成为学校完成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任务的最重要媒介。它采用的接受学习活动方式便于教师经济有效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这决定了它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科课程则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它的特点有: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重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但是,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儿童开展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主体性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它的优点在于: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个性。它的不足在于: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这两者的关系所反映的是人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说,它所反映的是人与文化、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间的关系。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意味着在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究方面作出突破。(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页。)2.何谓活动型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是一门特殊的、带有明显综合性的德育课程。从学科课程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各种不同的学科内容,它是根据各种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这些内容更注重认知的方面。过去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对于这些原理的具体应用、具体实践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参与能力等,重视或体验不够。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这成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再加上,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的简单划一,单纯追求知识目标与分数至上,导致德育的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的简单结合模式,而是通过“活动”把“内容目标”与“教学提示”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围绕多种多样议题展开的活动,使“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首次把“社会活动”列入思想政治课程必修内容,并占三分之一学时,这为思想政治课程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德育实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活动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围绕生活中的主题而开展探究活动,而是课内议题活动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围绕议题,组织课内外活动一体化的设计与探究,使学生逐步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明辨是非、端正态度,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开展的探究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或活动课程,因为它是学科内的探究性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质。例如,围绕思想政治2《政治与法治》内容标准2.2: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可以“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为议题,在课内组织学生讨论在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观看微课、微电影等,探究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以及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外走访本地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对本地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评估他们对有争议的公共问题的立场、应对措施的理由;也可参加有关方面组织的对话协商活动,对有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或有关争议问题的解决发表见解,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居民搬迁、环境治理等话题。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和厘定,即思想政治是一门活动型学科课程。首先它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侧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议题,整合相关内容,引导价值判断与选择,即引导学生应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来展开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同时为了更好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思想政治课程又增加“社会活动”环节或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开展社会调查、义工活动、职业体验等,培养综合运用多个模块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精神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是一门以活动为特征,在课内外围绕一定的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强体验,认同主流价值观并导向相应行为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征与价值1.活动型学科课程基于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程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关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思考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知识和实践历练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