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学案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人列寇所作,已失传。现存的《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2.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3.本文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二.字词句精解。(一)注音。太行(háng)仞(rèn)冀(jì)州惩(chéng)山北之塞(sè)迂(yū)荷(hè)担叩(kòu)石箕畚(jīběn)孀(shuāng)妻始龀(chèn)智叟(sǒu)曾(zēng)不若无穷匮(kuì)一厝(cuò)朔(shuò)东雍(yōng)南(二)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要)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已惧其不已也(停止)可以已大风(治愈)其其妻献疑曰(他的)其如土石何(加强语气)焉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呢)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而何苦而不平(表顺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面山而居(表修饰)之河阳之北(的)跳往助之(他,指愚公)以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用来)居居五日(止,停)面山而居(居住):(三)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四)词类活用。1.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作动词,铲平)2.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4.惩.山北之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5.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向着)(五)古今异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方面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曾.不能损魁文之丘古义:竟,却今义:曾经4.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今义:跟“甜”“甘”相反5.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6.汉之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7.投诸.渤海之尾古义:兼词,“之于”今义:各个,许多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今义:毛发9.北山愚公长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10.惧其不已.古义:止今义:已经(六)特殊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3.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4.帝感其诚被动语句。“帝”是被感动者。5.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如……何”译为“把……怎么样”三.课文精解。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北面】之北。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北山愚公者.【……的人】,年且.【将近】九十,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山而.【表示修饰】居。惩.【苦于,为……所苦】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这样】迂.【曲折,绕远】也。聚.【集合】室.【家,这里指“全家人”】而谋.【谋划,商量】曰:“吾与汝.【你们】毕.【用尽,竭尽】力平.【形容词用作动词,铲平,挖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指.【一直】通豫南,达.【到达】于汉阴..【汉水的南岸。阴:山北水南谓之阴,】,可乎?”杂然..【纷纷的样子】相许.【赞同】。其.【他的】妻献疑..【提出疑问】曰:“以.【凭借】君之力,曾.【连……也,连……都】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哪里】置土石?”杂.【纷纷】曰:“投诸.【之于,“之”指土石,“于”指到】渤海之尾.【边上】,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挑】担者三夫.【成年男子】,叩.【敲,凿】石垦壤..【挖掘泥土】,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邻居】京城氏之孀妻..【寡妇,死了丈夫的妇人】有遗男..【遗孤,遗腹子】,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跳往助之。寒暑易.【变换,交换】节,始一反.【同“返”,往返】焉。译文: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进出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要和你们竭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而止.【劝止,阻止】之曰:“甚矣,汝之.【起舒缓语气,不译】不惠.【同“慧”,聪明】。以残年..【残余年月】余力..【最后的力量,剩余的力气】,曾不能毁.【损毁,铲除】山之一毛.【指代地面所生的草木】,其.【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叹息】曰:“汝心之.【调整音节的作用,不译】固.【顽固】,固不可彻.【通,改变】,曾不若.【比得上】孀妻弱子。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穷尽】也,而.【表示转折,可是】山不加.【增加,加大】增.【增高】,何.【什么】苦.【愁】而不平?”河曲智叟亡.【同“无”,没有】以.【用来】应.【回答】。译文: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残余年月剩下的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铲除不了,难道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用来回答。操蛇之神....【山神。操:拿】闻之.【代愚公移山这件事】,惧.【害怕】其不已.【停止】也,告之于.【向】帝。帝感.【被感动】其诚.【诚心】,命夸娥氏二子负.【背】二山,一厝.【通“措”放置】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通“垄”,山岗,高地】断.【阻隔】焉。译文: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四.结构、内容、主题分析。(一)结构及内容。第一段:交代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了天帝,在夸娥氏儿子的帮助下,愚公的愿望的实现。(二)第一段分析。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有关太行、王屋的情况呢?交代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突出了移山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三)第二段分析。1.用原文填空。(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或要达到的效果)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表明愚公移山的得到广泛支持的句子是:杂然相许。(4)表明愚公移山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从侧面体现愚公移山艰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愚公移山的工作遇到哪些困难(艰巨性体现在哪里呢)?请从文中第一、二段找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年且九十”——年老力衰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哪五个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小结: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3.应该如何理解“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这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下文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5.赏析——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写出了他做事目标明确。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四)第三段分析。1.本段哪一句话最能体现愚公移山的信心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说说“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个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第一个“子”是愚公儿子,与第二个“子”意思相同;第三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与第四个“子”意义相同;第五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的儿子;第六个“子”是愚公后代的总称,直到现在,以至将来。“孙”也跟“子”一样加以类推。【本句话赏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4.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只是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愚公不“愚”。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有坚强的意志,下定了决心移山,并能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6.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