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辩开篇立论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已推行了半个多世纪,影响了整整三代人,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造成了很大的改变。前一段时间,教育界有人主张“废除汉字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甚至有“50年内,废除简化字”的呼声,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议论。我觉得简化字不应当废除,也不可能废除,因为:简体字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容易记,容易写,省时省力,能够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对于普及教育,效果尤其明显。简化字不仅好认、好写,而且已经在中国大陆推行了半多个世纪,已被大众广泛接受,不仅如此,简化字在海外也深受欢迎,港澳地区对简化字采取“繁简由之”的态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完全照搬,台湾也接受了一些简化字。总之,简化字已经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不可能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废止简化字。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发表过一篇《简化字赞》,生动形象地显示了简化字在实用中的方便:“简化字好,不用费力就分晓。简化字明,很少字儿分不清。简化字齐,写起来大小差不离。简化字快,不信咱们来比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简化字的优点。有人担心只学简体字,将来可能看不懂古书。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普通人绝大多数并不读古书,极少数有特殊需要的人可以专门学习。特别是海外华人的子女,如果一上学就硬让他们学繁体字,弄得好多孩子厌学,以致半途而废。就算勉强坚持下来,能看懂现代出版物已经很不容易,指望他们看古书是不现实的。再说,古书由于年代不同,阅读难度的差异很大。先秦的古籍,例如《左转》,认识繁体字的人离开注释照旧读不懂,因为不但要懂得古代的词义和语法,还要具备历史知识。汉唐以来的文言,包括《聊斋志异》这样的书,也不见得容易读。正因如此,许多文言著作很早就有了白话译本和文白对照本。如果说“古书”是指明清的白话小说之类,那里的繁体字并不构成什么障碍。一来,在常用的6至7千汉字中,简体字不过2200多个,只占1/3。二来,如上文所说,繁、简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来自大陆的中青年人的实践证明,这个过渡并不困难。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分两步走:让孩子先学简体,以后需要时再逐渐识别繁体。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注定了简化字的生命力。我们知道,简化字由于笔画比较少,在计算机上显得形体清晰,联合国已把简化字作为中文的规范字体,成为国际标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政府也规定华人社会使用简化汉字。正如专家所言,“简化字已经走向世界,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会发挥有利的作用。毕竟,文字的使用由繁到简很容易,但由简到繁则非常难。●二辩反驳对方立论1.反驳对方“看不懂古书”有人担心只学简体字,将来可能看不懂古书。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普通人绝大多数并不读古书,极少数有特殊需要的人可以专门学习。特别是海外华人的子女,如果一上学就硬让他们学繁体字,弄得好多孩子厌学,以致半途而废。就算勉强坚持下来,能看懂现代出版物已经很不容易,指望他们看古书是不现实的。再说,古书由于年代不同,阅读难度的差异很大。先秦的古籍,例如《左转》,认识繁体字的人离开注释照旧读不懂,因为不但要懂得古代的词义和语法,还要具备历史知识。汉唐以来的文言,包括《聊斋志异》这样的书,也不见得容易读。正因如此,许多文言著作很早就有了白话译本和文白对照本。如果说“古书”是指明清的白话小说之类,那里的繁体字并不构成什么障碍。一来,在常用的6至7千汉字中,简体字不过2200多个,只占1/3。二来,如上文所说,繁、简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来自大陆的中青年人的实践证明,这个过渡并不困难。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分两步走:让孩子先学简体,以后需要时再逐渐识别繁体。2.反驳对方“繁体字简化造成文化传承的断层”您的观点本身就存在片面性。造成文明的断层这现象由来已久。首先是我国考古发展缓慢,一些我们不曾知晓的文物等没有被发觉,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古代世界的认知。其次,我国历史有近五千年,而有史可考的文明更是高达两千余年,这就造就了我国沉厚的文明底蕴。一词多义甚至一字多义是常有的事,而在看待古代文学事,一字之差就可能会将整篇文章理解不到位。最后,我国历史上不乏类似于“焚书坑儒”的事件,造成了某段历史的扑朔迷离。因此将文明的断层归结到简体字的出现我认为是片面的。至于您所担心的也不无道理,因此在您提出的两个价值之间我们要做好平衡点。既要保持文明记录的便捷性、高效性。同时也要保持我们民族年代深沉的文化底蕴!3.反驳对方“对书法等文学艺术的摧残”汉字当初是不具艺术性的,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是工具。正如你所说的汉字在发展了多种字体后具备了艺术性:书法艺术。但是汉字仍然是一种工具,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人们交流的载体、传承祖国文化遗产的工具。承认他的工具性,并不影响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艺术性。所以说汉字具备有工具性和艺术性的二重性,二者并不矛盾。话又说回来,简化汉字并不影响汉字的工具性和艺术性,简化汉字照样可以记录语言,照样可以成为人们交流的载体、成为传承祖国文化遗产的工具。汉字照样可以成为书法艺术品。如果某些书法家不习惯使用简化汉字做书法作品,那么他尽可以使用繁体字,就像他们使用篆体字写书法作品那样。热爱书法,可以自己去学繁体字,为什么非要别人陪你一起学呢?难道因为你喜欢吃肉就要求和尚尼姑不准吃斋菜吗?4.反驳“简化字破坏了造字系统的完整性”或“汉字系统的一致性”或“汉字系统的逻辑性”少数简化字不太理想,不能否定整个简化字系统,简化字给人们的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现在要逐步废除会不得人心。有人说繁体字有逻辑性,便于认知,其实学龄儿童认字是凭对图像的认知,而不是逻辑因素,成人认字才会更多依靠逻辑,试问,小孩子看到复杂的汉字会兴味盎然的记住吗?刚实行简体字的时候,也是很谨慎的,试行表明,实行简体字,孩子认字比繁体字快了好多,也节省时间。5.反驳“简化字阻碍了与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沟通”事实上,简化字占汉字总数的比例并不大。在日常使用的文字中,简化字大约占7000通用字的31%。如果按现代汉语词典收录13000多个字算来,简化字只占17%。“独体简化字有482个,偏旁类推得出的有1753个,加起来在内地推行的简化字有2235个,在这之外的那些汉字叫传承字,就是台湾所说的正体字,这些字是两岸四地共同使用的。6.反驳“简化字是政治化的结果”与文革动乱也没关系。简化字只有百分之一是解放后创造的,其他的都由来已久,“清朝末年就有人要求了,所以简化字运动是清朝末年开始的。文字的简化是一个自然趋势,英文也在简化,ABC的B,大写是繁体,小写就少了半笔了,这就是简化了。研究文字学可以看到,所有的文字都是一步一步简化的,没有例外。7.反驳“繁体字每个字都融入了我们华族的杰出的智慧,每个字都流露出中华民族的伟岸的尊严”、“我们的祖先在我们身上烙下的高贵的印记”我想问,难道我们民族的智慧、尊严和高贵就只能靠繁体字才能体现吗?五胡乱华时,北方汉人被异族奴役甚至屠杀,这时我们这个写繁体字的民族,其智慧、尊严和高贵又体现在哪里?金人侵略宋土,占领半壁江山,宋朝遗民遭受无尽的屈辱,甚至两个皇帝都被掳去,那时我们这个写繁体字的民族,其智慧、尊严和高贵又体现在哪里?八国联军进北京,在圆明园烧杀劫掠,无数能够反映中国文化成就的文物、珍宝被盗、抢,流失异域,我们这个写繁体字国家,其智慧、尊严和高贵又体现在哪里?按对方的逻辑,欧洲人的智慧应该是远逊于我们的,虽然在他们中间产生过开普勒、牛顿、伽利略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并奠定了近现代科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会写中国的繁体字;美国人也远不及我们有尊严,比我们低劣得多,虽然美国人获得的诺贝尔奖最多,经济实力世界最强,现代科技中他们发明的原创技术最多,但他们同样也不会写中国的繁体字呀。中华民族的智慧、尊严和高贵到底要靠什么来体现,靠的是不向外来压迫和侵略屈服,靠的科技文化和经济的繁荣,靠的是全民族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而不是恢复繁体字,不是什么“每个字都融入了我们华族的杰出的智慧,每个字都流露出中华民族的伟岸的尊严”、“我们的祖先在我们身上烙下的高贵的印记”这样的空谈。8.反驳“繁体字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说法不准确,就举一个例子,“例如‘体’字,简体字中代表‘身体乃人之本’,能很形象表达意思。但繁体字中,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反而没有简体字表达的意思准确。9.反驳对方“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我们认为文化的传播跟文字的改变没有多大关系。比如说孔子的书从前是用鲁国的古代文字来写的,到了汉朝,就变成用汉朝的文字来写,所以虽然文字在改变,但文化还是传下来了。10.反驳对方“照此简化下去,汉字就会变成日文片假名那样的东西”这种谬论并不能成立,因为它先是对未来作出了一种假设,又对其进行了价值否定,这是一个逻辑错误。先不说对未来作出假设本身就有问题——未来不一定按照逻辑推理去发展——更重要的是,就算未来会按照逻辑推理去发展,以现在的价值观对未来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这也毫无意义。人类的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的事物的价值,只能在它成为客观事实之后,由当时的人们去评价。现在的人说“将来汉字要是变成片假名那样就太不象话了”,就如同秦朝的李斯说“将来要是废除了小篆那就太不象话了”。又如女人的衣服,刚露出胳膊的时候,可能有人会说:“照此下去,怕是连大腿都要露出来了,那也太不象话了!”可是现在呢?11.●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1.你知道简化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吗?据学者考查,简体字早在甲骨文(公元前13-11世纪)和金文中就出现了。汉魏六朝的碑刻、唐代的经书中都有不少简体字。到了宋代,简体字由碑刻、手写转到雕版印刷,不但数量增加,而且扩大了流行的范围。像继(繼)、寿(壽)、营(營)、烛(蠟)、齐(齊)等简体字,就是唐宋以来产生的,至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近代有意识的改革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那些以为汉字简化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际上,50年代的工作只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已。2.你知道如果你手写2000个简化字,要比写繁体字少些多少划吗?答案:据有关专家计算,《简化字总表》所收的2235字,总共有23025笔画,平均每字10.3画。而被代替的繁体字,总共有36236笔画,平均每字16画。繁简相比,平均每字减少5.7画。这就是说,如果你写2000个简化字,就可少写10000画。按平均每字10画计算,等于少写1000个字。3.是否只有中国大陆在使用简体字?答案: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就接受了简体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华人社区也先后在80年代采用了简体字。去年底,加拿大中文台有报道称,巴黎为了适应中国游客的需要,许多介绍景点的中文都采用简体字。另有报道说,上海与台商合作,在台北开了一家书店,所售的书都是用简体字印刷的,据说销售成绩颇佳。由此看来,使用简体字是大势所趋。●三辩质辩小结从刚才的辩论我们可以看出,简体字不是我们刚建国是头脑发热而实行的,而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自然而然发生的。不要总说数典忘祖什么的,这只是一个文字的改革,文字只是传承文明的符号而已,祖先的东西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个更加简洁的形式。老是固步自封,不勇于改革,这才是中国落后的原因。我们要问:所谓“文化”,是少数人发现、发明的,供多数人使(享)用的事物才可称作“文化”,那么简体字和繁体字,那一种字使用的人多呢?当然,作为书法家和艺术家肯定喜欢繁体字,因为繁体字对于他们来说有发挥的余地和创作的空间,那么我们的民众中,有多少书法家和艺术家呢?我们要问:鲁迅先生说过:“如果把谁都看不懂的东西也称作文化,那可真真的没了文化”。那么,对于广大民众和中小学生来说,是繁体字容易看得懂,还是简体字容易看得懂呢?我们要问:汉字自古就具有难认、难记、难写的弊端,因此在“汉语拼音”普及之前限制了民族文化的传播,那么,是让汉字成为少数人的“专属品”,还是成为多数人的“交流工具”呢?我们要问:中华民族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那么为了“继承民族文化”,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废除简化字那样废除工业现代化呢?继续让我们的民众留长发,继续穿长袍马褂呢?所以我们要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打破旧的、烦琐的东西,创造出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