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陶渊明其人、其诗1陶渊明其人•一、陶渊明的时代•二、陶渊明的思想•三、陶渊明的经历2陶渊明的时代•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陶渊明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战乱、黑暗、灾荒的时代——东晋。前承三国魏蜀吴,后来兼并成了曹魏的一国,后来又被手下司马氏一家篡夺了,于是才有了晋这个朝代。{西晋}都城洛阳,政治非常不好,常常自己发生内战,“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东晋}都城建康,皇帝、做大官的仍然相互残杀。几个人物桓温、桓玄、刘裕,紧接着的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几个混乱短命的朝代更替。3陶渊明的时代•陶渊明是一直活到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刘宋时才死的,所以《晋书》、《宋书》、《南史》上都有陶渊明的传记。陶渊明在短短的六十三年里,曾亲身经历了两次篡逆,亲见了东晋的灭亡。•他的当时代——东晋,开国以后也是战乱不断,当时前后要发起叛乱的人就有王敦、苏峻、桓温、桓玄等等,这都是有军政大权的人。然后老百姓也起来革命了,当时沿海就有孙恩、卢循起义,而最后夺得政权的,就是平定了桓玄,也平定了孙恩、卢循的刘裕。刘裕也是有军权的,他把中央的、地方的叛乱都平定了,他当然就篡位了,东晋灭亡。•桓玄、刘裕都是篡逆的,桓玄造反,刘裕把他平定了;平定了桓玄,刘裕有了军权就篡位了,就把进朝推翻了,建立了他的刘宋朝廷。有清高隐逸之称的陶渊明,如果真从历史上考证,当时在江州前后做军政长官的就是桓玄跟刘裕,只是陶渊明做参军时,他们还没有叛乱。4陶渊明的思想•儒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六经是儒家经典,是每个读书人年轻时都读过的。陶渊明少年时也是如此,儒家的经典使他对人世怀有一种美好、高远的愿望和追求。•道家:他的诗里边曾经有这样的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说他在做官的时候收到许多的约束,就像一只鸟长久地被关在樊笼里边,所以他后来弃官不做了,又归田去种地了,他说当我回到自然的生活中去时,就像笼中的鸟又重新获得了飞翔的自由一样。《归去来兮辞》,也表现了他这种爱好自然的天然本性和思想情趣,而这些都是道家的思想。道家认为人世之间不应有限制,不应有约束,应该返璞归真,顺应自然,可见陶渊明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浓厚的道家思想的。•佛家: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与两位大诗人都有过来往,陶渊明和谢灵运。慧远大师很喜欢陶渊明,两人的谈话都很投机缘,后来还有一幅画“虎溪三笑图”。他的《归田园居》之四里有这样的句子“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他说人生就好像是一个幻影一样,佛经上说的“如梦如幻”,就是说世间万象如同梦幻一样,都是虚无的、空幻的,所谓“四大皆空”,转眼就消失不见了。陶渊明虽没有正式皈依佛教,但从他的诗里边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明显地受到过佛教影响的。5陶渊明的思想•陶渊明是中国诗人里边最有思想性的诗人,一般的诗人写诗,他们常常是见景生情,就是说看到什么景物,引起他们什么感情,就写下一些诗句,像李后主看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想到“往事知多少”了。•陶渊明很多事都不是像一般人所表达的那种见景生情的偶然的感情,比如他的《行影神》三首诗里面反映出他对人生很多重要问题的思考。因为人生是短暂的,那么在这短暂有限的人生中,你生活的目的、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有的人是只具有“行”体上的意义,行尸走肉,酒囊饭袋而已,他们生存的目的只是追求身体、肉体上的享受;另一些人是追求“影”响的,他们注重的是名誉、声望。“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不管是“行”还是“影”,千秋万岁之后岂不都是空幻?所以陶渊明最后说你所得到的不应是“行”与“影”,而应该是“神”,即精神上的自由,一旦你精神上获得自由了,你不但不被名所拘束了,也不被利所拘束了;你不但不被名利所拘束,也不被生死所拘束了,即如《神释》最后所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就是陶渊明所追求的意义。6陶渊明的思想•其实,陶渊明从整体上来讲还是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主,同时结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影响,但无论哪种思想影响了陶渊明,他都会立刻与他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因为他内心之中有一种自然的定力与持守。这种不随波逐流、不被诱惑、不被转移的内心持守力量是来自于对儒家、道家、佛家各种思想中最宝贵之精华的接受与吸收。•他不但是掌握了那些外表的言辞、道理、形式,而且他正真地在内心之中能够掌握、接受各种思想里面最好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陶渊明才能够在那种黑暗、混浊,充满战乱、痛苦的时代里,没有被迷乱,没有失落自己,这一点也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从他的诗文里都可以窥见他的这种思想。7陶渊明的经历•陶渊明是中国诗人里面内心最为平静的一个人,可是他不是单纯的平静,他是经过许多心灵的矛盾冲突之后才得平静下来的。他从小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来也是要做一番事业的。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陶渊明的脑海里都曾经存在,可因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当时政治的腐败,官僚军阀彼此之间相互杀伐,以致后来的夺权篡逆等事,囿于这种社会时代的原因,使陶渊明原来的那种从儒家思想出发的理想不能得到实现。既然儒家的理想不能够付诸实现,于是陶渊明便借助了道家的思想,以及东晋时代佛学的思想来求得他内心的平静。•五次出仕:第一次因“家贫亲老”的缘故出来做了江州的祭酒,可是他不能够忍受做官的束缚,所以不久就自动辞职回家去了。第二次在桓玄手下做了参军,以及第三次在刘裕幕下做了镇军参军,可能都是结合了自己的理想,想在这样战乱的年代也能够为讨平叛乱、安定天下尽一点力量。第四次在刘敬宣的幕下做参军,不久刘敬宣辞职了,陶渊明也就不做了。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义熙元年三月,陶渊明随着刘敬宣一起解职,这一年的八月陶渊明第五次出来做官,这一次他只做了八十几天就决志不做了,写了一篇表示彻底告别官场之决心的《归去来兮辞》,决定要回去种田,再也不出来做官了。8陶渊明的经历•总之,陶渊明的五次出仕,每一次的时间都是很短暂,然后就辞职不干了。以后当他看到又有机会,就又出来了,不过接着又是失望,又是辞职,又是归去。通过他的五次出仕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的仕宦经历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他最初一次出来是因“亲老家贫”,要奉养他的母亲;最后一次出来是因为他“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他要抚养他的子女。而中间他要出来的几次,可能是因为他看到当时天下大乱,他也想如果要能够平定这些叛乱,能够使国家有安定的日子,能够使人民有安居乐业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陶渊明的归隐有太多的矛盾和无奈,《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陶渊明的出仕有时候为乎贫,“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与子俨等疏》“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有时候不为乎贫,为了自己年少时的理想、为了儒家的修齐治平。•由此可知,陶渊明是很不容易才做出这个辞官归隐的决定的。9陶渊明其诗•五柳先生传•饮酒组诗两首•拟古组诗两首10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履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饮酒组诗两首•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其二)•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其四)12拟古组诗两首•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13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