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传播学教程》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传播活动的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其特点为:①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②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③信用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④经济全球化(贸易、资本和技术的全球化)。代表作: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传播情境: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等;在广义上,传播情景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景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因此,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象征性互动理论:开创者为米德,集大成者为布鲁默。1、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2、基本前提是:①人根据“意义”行动和交往;②“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③“意义”由人来解释。【因而“意义”、“社会互动”和“解释”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3、内容: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或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符或意义的互动产生于社会关系,并体现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理论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以及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风格传播:美国学者伯德里亚尔提出的,他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拉斯韦尔的5W: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后来大众传播学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属于单向直线模式,虽然有考虑到受传者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虽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活动,却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特点:系统性(生理上的刺激反应系统)、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主我”,他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实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经行互动—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认识自己,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和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有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机传播的动机:①获取信息;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③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④满足个人的社会性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库利的“镜中我”: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2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自我表达是否准确,表达方式是否合适,直接影响人际传播的效果。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群体意识形成于群体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中。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群体意识虽然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为个人所吸收,但总体上仍然属于一种集合意识,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对群体传播的制约作用:①排除偏离性的意见;②控制群体的意见分歧和争论;③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④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有着重要的推动或制约作用。但群体规范的作用也要受制于群体意识、群体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因素。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于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于多数意见会持比较信任的态度。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鼓励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集合行为:某种刺激条件下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骚乱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基本条件(或特征):①结构性压力导致非常情况下社会普遍存在不安和紧张情绪;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导致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异常活跃。(以SARS为例)*几种非常态的传播机制:①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主要是情绪上的感染,传播非常迅速;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前者多是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后者多是由于责任分散导致人们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而进行各种宣泄式的破坏行为流言与谣言:——流言通常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但多是证据不足,十分暧昧,传播速度快且经常回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流言流通量=问题重要性×证据暧昧性;谣言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信息,往往带有各种不良目的,传播速度极快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专业化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的过程性看,大众传播是一种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注意网络传播是个特例】(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主要是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环境与检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前三点与拉氏观点对应,增加一个“娱乐功能”】施拉姆的功能观:1982年在《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绝对的经典著作】中提出,包括①政治功能(监视、协调、文化传承)、②经济功能(信息买卖、参与市场经济、大众传播就是知识产业)、③一般社会功能(传3播社会主流价值、提供娱乐等等)。【经济功能是重点】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所谓“麻醉作用”,即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了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麻醉作用”是重点】拟态环境:李普曼在20年代发表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中提出的,认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定义: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信息环境。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而且会对现实的客观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背景:印刷技术的飞跃使得近代报刊诞生并迅速发展,欧洲封建王朝和专制政府如临大敌,连续出台一系列法令来严密监督和控制报刊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出版控制制度;最著名的法令便是英国的《星法院法令》。*内容:(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政府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和权威,不得批判政府和主流价值观,否则属于犯罪行为,将受法律的严厉制裁;(3)实行出版物事先审查制。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背景:形成于十七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与极权主义制度斗争的产物。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大力宣扬人权和民主思想,特别是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和密尔的《论自由》对这种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内容:(1)任何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许经过政府特许;(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官员;(3)新闻出版绝对自由,事先审查制不合理;(4)“真理”和“谬误”应得到同等的传播机会。社会责任理论:(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中提出)*背景:(1)20世纪后,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电子媒介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媒介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资本家和利益集团手中,这种趋势导致的结果便是大多数人失去了公开发表言论的渠道;(2)同时媒介在利益驱使下大量制造低俗的内容,严重危害了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各种深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内容:(1)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理应对社会和公众负责;(2)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应该真实、客观、公正;(3)媒体应该遵纪守法,不得传播有违法律道德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体传播高品味的内容。*目的:防止传媒垄断而引起社会矛盾激化;防止媒体为逐利而引导社会成员堕落民主参与理论:(代表作: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1983.巴隆《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1973.)*背景: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媒介垄断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般民众参与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该理论的出现正是一般民众要求参与媒介活动的强烈意识的结果。*内容:(1)任何人和弱小的社会群体都有知晓权、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2)媒介应该主动为受众而存在,不应该主要为媒介组织、政府、广告客户而存在;(3)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都有权拥有自己的媒体;(4)小规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媒体更合乎社会理想。核心价值:多元化、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与平等性。【要特别注意上述四个理论的背景,这是这四个理论变迁的依据,要从整体上予以把握;一条比较简洁的线索是:严厉控制-传播者的权利-媒介集中-受众的权利。现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还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社会主义传播制度: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