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5个特点:增长智慧的、富有挑战性的、价值的、权变性的、行动的。3个性质:社会学科;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文化性。3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学校管理者的智能结构5部分: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组织实施的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2.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3.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4.学习教育管理学的意义: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5.没有学过教育管理学的人,只要有管理的职务和权力,同样可以办好教育。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根本出发点是否定】①从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两个维度来看,办好教育不仅需要管理的职务和职权履行好管理职能,同时还要做好教育和教学业务方面诸如,教务、思想教育、体育、生产劳动、科研、人事、财务和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没有系统学过教育管理学,很难把握其中的规律,处理好内外部方方面面的关系。②社会转型时期,在教育管理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依靠现有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办学模式往往是解决不了的。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管理理论。何况没有学过教育管理学的人。6.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不仅是对学校物质设备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管理。教育就是在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制约下,在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的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7.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2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8.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9.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⑤新公共管理理论流派⑥新公共行政理论流派10.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施泰因的教育行政思想提出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共事业的教育进行干预,以保障国民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行政理论把学校组织视为办学的行政实体。按照法律的规定,确定了学校的法人地位,校长是法人代表,明确了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职责权的关系。规范了教育管理体系中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1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3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位培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12.科层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13.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点。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归属、认同、支持)④人的行为是很复杂的。14.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是政府效率问题,着眼于从制度改革入手改善政府的困境,减少政府扮演的角色,缩小政府的功能。它主张政府必须改变包办一切的全能角色,集中力量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其职责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完善、调节宏观经济、消除外部效应、收入或财产的再分配、维护市场秩序。实践主张:从划桨到掌舵,从服务到授权,从垄断到竞争,从规章到使命,从投入到效果,从官僚到顾客,从浪费到收益,从治疗到预防,从集权到分权,从计划到市场。新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的教育改革:①校本管理。②公立学校的私营管理。③择校。④特许学校。15.新公共行政理论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处境的人们,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服务。16.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有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17.教育行政的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利弊: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有利于教育政策的统一,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便于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统一办教育的标准,保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但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又极易使教育行政管理缺乏弹性,难于因要制宜地发展教育,也常束缚下级机关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行政上的分权制的最大的长处在于,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具有弹性,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可使教育适应各地的实际需要。权力保留在地方,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下级机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权力过于分散,全带来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上的政令不统一,地方各行其是等问题,以致造成教育发展上的盲目混乱、教育行政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可以说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上属于集权制)18.教育行政组织4教育行政组织是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主要特征: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纵向结构:即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它是对行政组织进行纵向垂直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层级节制的阶梯系统。横向结构:即行政组织部门结构,它是在对各级行政组织内部工作进行水平分工的基础上形成。能否高效、低耗地完成行政组织的目标与任务。19.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类型,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政党、立法机构、政府等所指定的教育方针、行动纲领、教育法规、条令条例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活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教育政策的实质是对全社会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特点:①调节的对象是教育领域,具有明显的公益性。②关系到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年青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度高,社会情境复杂。③要切实考虑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建立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行政人员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④教育政策中的资源和利益分配实质上是发展机会的分配,公平、有效尤为重要。过程:①教育问题的感知。②教育政策问题的确认与议程建立。③提出和评估备选方案。④教育政策选择与政策合法化。⑤教育政策实施。⑥教育政策评估。⑦教育政策的调整、终结与废止。20.教育法教育法是关于教育的法规。具体讲,它是举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法规的一部分,具有法的一般特征。2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有哪些区别和联系?教育法是以法律程序和手续确定下来的教育政策,从内容上讲,教育政策是教育法的渊源,从教育法的形成过程来看,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的指导思想和依据,从贯彻实施上来看,教育法又是教育政策得以贯彻的有效形式。教育政策是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所授权的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的,不经过立法程序,对教育机构和个人教育行为都具有指导性,教育政策具有较多的灵活性和弹性。而教育法是经过立法程序和手续制定的,有制约性。教育法体现为一种规范,这种规范有确定的质和量的界限,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即具有普遍性和反复适用性。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相比,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2.教育法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①教育法保证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②教育法保证必要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③教育法加强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④教育法促进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功效。23.法律适用中的法律次序原则:①法的形式效力原则:宪法是最高法规,以下依次为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国务院各部委在本部门权限内发布的命令、指示,地方性法规等,按次序,这些法规在内容上后者与前者不能相抵触,在效力上依次递减。②后制定的法规优先的原则:即对于形式上具有同等效力的法规,执行中若在内容上发5生矛盾,应以后制定的法规为准。③特别法优先的原则。24.教育计划: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特征:①教育政策是制订教育计划的前提。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和教育发展目标。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结构:①教育发展目标。②教育现状的诊断及分析。③教育计划目标。④教育发展计划行动方案的研拟与选择。编制步骤:①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教育系统内的信息、有关人口发展变化的信息、有关教育经费的信息及人力与就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