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心理学不同的章节: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小学评价目标:1、识记童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特殊儿童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2、理解心理发展、关键期、自我意识、社会性认知、认知方式、掌握学习等基本概念,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涵义。3、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心理发展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小学)(一)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8阶段:乳儿其(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1、童年期:基础时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其抽象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支柱。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概念的认识从直观具体、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时形状知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意:儿童与动物不同之处,儿童万一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获得。)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牛奶守恒与j·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来自某测试问卷的一个问题:约翰那孩子气的好奇心使他走进厨房,母亲正在那里为他的四岁生日烤制蛋糕,在厨房桌子上放着完全相同的两瓶牛奶。他看着母亲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大玻璃钵子里。他的两眼溜溜地转,目光从钵子到那只仍然装满牛奶的瓶子,再回到钵子。这时母亲突然记起她在一本心理学书上曾经读到的情况。她说:告诉我,聪明的孩子,是瓶子里的牛奶多呢,还是钵子里的多?你认为约翰的可能回答:(a)瓶子里的牛奶多;(b)钵子里的牛奶多;(c)瓶子里和钵子里的牛奶同样多。请注意,这个题目是你认为约翰的可能回答是什么。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物质守恒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是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而言,他可能会认为瓶子里的牛奶比较多。因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他们对于多和少的概念是来自单方面的,比如,来自于高和低的外在显现,而不是体积的问题。倒在大玻璃钵里的牛奶在形态上尽管截面变大,但高度的降低确实更明显的,所以四岁的约翰更愿意相信瓶子里的牛奶比较多。生活中充满了这样儿童逻辑问题:姐姐家有两个孩子姐姐linlin(5岁)和弟弟成成(4岁),春节的时候,姐夫拿出两份压岁钱要他们自己选。一份是一张一百元,一份是5张十元。linlin说她要那张红色的,成成却选了5张10元的,并且成成还很得意的说,我比你多哦。24岁的成成当然不是傻,而在对于他这个年龄而言,对于钱的多少的认知还停留在张数的多少,而不是数量和票面的乘积。就上面那个牛奶守恒问题而言,据瑞士研究人员j·皮亚杰的实验显示,绝大多数儿童在7岁前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处于前运演阶段的儿童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思维尚未具有守恒性。皮亚杰认为,处在前运演阶段的儿童思维还未具有守恒性,考虑高度时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时,又忽略了高度,心理界有时也把这种现象称作思维的“单维性”。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感知与动作的分化。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岁)1、单向思维:考虑高度的同时忽略宽度。2、思维不可逆: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3、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观点考虑问题。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1、多维思维。2、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思维。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三)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认为,儿童有2种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技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定义: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一)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中p20-21小18-19)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鲍姆宁根据4项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模式。2、学校教育: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实现的。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3、同辈群体:交往更加自由平等,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定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二)发展阶段: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各个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终结,因而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着人格发展的方向。3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三、社会性发展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一)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之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从具体到抽象、从弥散、间断到系统、有组织的综合。(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关系从以来开始走向独立、从完全信服岛开始出现怀疑和思考,同伴交往日益占据重要位置,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父母关系:(p22-23)与同伴关系;跟教师关系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认知发展方式差异:1、场独立与场依存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1、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和场依存在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了研究飞行员怎样利用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和视觉见到的外部仪表的线索调整身体的位置,专门设计了一种可以摇摆的坐舱,舱内置一坐椅。当坐舱倾斜时,被试可调整坐椅,使身体保持与水平垂直。研究发现,有些被试主要利用来自仪表的视线索,他们不能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另一些则主要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尽管坐舱倾斜,他们能使自己身体保持与垂直。威特金称前一种人的知觉方式为场依存方式,后一种人的知觉方式为场独立方式。后来的研究发现,场独立与场依存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2、沉思型与冲动型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另一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冲动与沉思涉及在很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解答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其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个人对自己解答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其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研究表明,大致30%的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属于冲动型。当然,有些反应快的人,不一定属于冲动型,因为他们即快又准确。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任务很熟悉,或者是由于他们的思想很敏捷的缘故。3、幅合型与发散型据美国的吉尔福(j.p.guilford)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则,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来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二)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人们凭借常识都知道有些孩子聪明,有些孩子不聪明。前者学习速度快,一教就会,甚至有做到无师自通。后者学习速度慢,虽然能教会,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和充足的时间。聪明或不聪明显然是个人的一种稳定的特征。这也是心理测量学上所讲的智力概念的基本含义。4心理测量学家不满足于对智力的常识性描述,他们还要进一步对人的聪明程度作定量分析。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作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a.binet)和西蒙(t.simon)于1905年编制,后被引入美国,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l.m.terman)作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我国有它的修订版。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简称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韦克斯勒量表:1936年,美国韦克斯勒量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学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成人智力量表(wais)以同年龄祖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假定同年龄组测量成绩总平均为100,用个人实际的分与总平均分比较,确定其在同龄组内所处的相对位置。2、智力的差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