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基本情况分析(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八下历史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共6个单元,20课。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包括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包括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包括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包括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包括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其中正文紧扣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二)学生情况分析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扎实。部分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不强。而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厌学情绪浓。这些成为了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基于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学中要采取不同措施,因材施教,争取不同程度的进步。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2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使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宪法、中共八大、十年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我国发展尖端核武器的原因、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化调查。四、具体措施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3.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3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4.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5.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6.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7.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8.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尽量促使学生探索出符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9.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按上级部门指示,布置符合每位学生的分层作业。10.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经常和学生交流,充分了解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五、教学进度(后附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