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公共部门经济学试题一、判断正误,并给予解释(50分)1、正外部性也能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答:对。效率要求,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在Q*点。在市场决策中,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个人收益,在Q点。故供给不足,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2、如果所有物品和服务的边际社会收益(MSB)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MSC),资源配置便达到了帕累托效率。答:对。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符合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假设,即不存在市场影响力和市场不存在,资源配置就达到了帕累托效率。3、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意味着,为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政府可通过改变商品价格干预MSC边际社会成本MSB边际社会收益Q*P价格Q产量总剩余MC边际成本MSB边际社会收益MPB边际个人收益QQ*P价格Q产量2收入分配。答:错。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社会通过作出初始资源禀赋的适当安排,然后让市场发挥作用,就能得到实现公平又不抑制效率。直接改变商品价格会干预市场效率。(书上第42页的图,大家自己看下吧)4、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只能由私人部门提供。答:错。公共产品可以由私人部门提供,例如通过慈善活动修路建学校等。例如私人雇佣保镖提供“保护”;私立学校提供“教育”。私人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例如政府为了公平而提供的食品券等。(答一部分也行。例子可能不恰当,大家可以自己举)5、如果某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使用价格为零是有效率的定价(注:本地电话月租费不是使用价格,按每分钟收取的费用是使用价格)。答:错。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消费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使用价格为零导致生产者不再提供这种产品。6、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导致市场不存在。答:对。一方拥有信息,另一方没有,没有信息的一方得到的是对方的逆向选择,可能导致市场不存在。或者:对。拥有信息的一方根据另一方的出价做出决策,收益大于成本的人交易,收益小于成本的人不交易,导致没有信息的一方提高价格,最终可能导致市场不存在。或者举例子:对。比如在健康保险市场上。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低风险的人,即预期健康补偿小于保费的将不购买保险,高风险的人购买。保险公司会亏损,提高定价也一样,可能导致市场不存在。7、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只要界定了产权,外部性问题不需要政府也可以得到解决。答:对。交易成本为零为交易双方进行讨价还价提供了条件,界定了产权,可以使外部性内部化,市场会达成资源的配置效率。或者:交易成本为零和界定产权符合科斯定理的假设,在这种前提下市场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另一个假设条件是:资源所有者能识别使其财产受到损害的源头且能合法地防止损害。不符合这个条件的话,也是错的。但我记得老师说是对的,所以哪位同学记得当时老师是怎么讲的在群里说一下吧,对还是错)8、“中位投票人定理”适用于任何民主决策机制。答:错。当某些投票人的偏好是多峰偏好时,可能出现投票悖论,即中位投票人定理不成立。9、专利制度是对知识的垄断,不利于技术扩散,因此阻碍社会的进步。3答:错。知识创新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市场提供不足。通过专利制度可以使研发活动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促进了知识的创新,有利于社会进步。10、应该采取消灭租金的办法来杜绝寻租现象。答:错。寻租指利用政府获取比正常收益高的收益(“租金”),租金无法被消灭。(这道题答案不确定,谁记得老师怎么讲的?)二、选答题(任选三题,共30分)1、简述政府管制的经济学理由。没学过。2、简述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这两种政策研究范式的差异与作用。没学过。3、是否可用“非帕累托改进”这个概念分析房屋拆迁与征地中的某些群体性事件?为什么?答:(个人理解)非帕累托改进指在使某些人情况相对变坏的情况下,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好,进而增加社会整体福利。一般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福利增加者对福利减少者进行补贴解决。在房屋拆迁与征地中之所以发生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福利减少的一方(被动迁者)的利益没有得到补偿,与福利增加者之间的矛盾的爆发。4、一种观点认为,医院私有化与全民医保是矛盾的。你对此有何看法?答:(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统一答案吧)一:我认为不矛盾。医院私有化是从市场的供给方增加竞争,全民医保是从市场的需求方增加购买能力。二者配合可能会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道德风险问题。二:我认为二者矛盾。医院私有化会使医疗失去公共产品属性,医院的盈利性和全民医保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必然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费和无效率。5、对假冒伪劣产品现象,小朱认为属于市场失灵,老牛认为属于政府失灵,你对此有何看法?答:我认为二者都有。假冒伪劣产品首先产生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购买者无法获取销售者掌握的产品质量信息,属于市场失灵。政府管制由于权责不清、寻租等导致作用不明显,没有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属于政府失灵。三、试述公共部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公共部门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政府是指国民经济中惟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行使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实体。政府除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从事非市场性财富分配。政府的含义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狭义政府,也就是核心政府。即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物。第二个层次是指广义政府,即中央政府十地方政府。第三个层次是指公共部门,即中央政府十地方政府十非金融性公共企业。第四个层次是指广义公共部门,即中央政府十地方政府十非金融公共企业十政策性官方金融机构。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上各级政府的经济行为。一般来说,政府的经济行为有两大块:一是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指政府为满足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二是非市场性社会财富分配。指政府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4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概括为一个研究对象,两根理论支柱,三块专业内容和四大理论特征。一个研究对象。政府的经济行为是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它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设一个廉价而高效的政府、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府、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政府。两根理论支柱。公共部门经济学的两根理论支柱分别是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将政府所提供的国防、外交、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看作是公共产品,从而为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根据,是从理论上说明政府应该干什么。公共选择理论是假设公民能够通过投票等民主行为来决定公共产品提供的种类、规模和水平,从而为政府经济行为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是从理论上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干。三大专业内容。一是以税收为主体的公共收人理论与实践;二是以政府采购、转移性支付为主体的公共支出理论与实践;三是以税制、社会保障体系为主体的收人分配理论与实践。这三者组成了公共经济学的主体内容。四大理论特征。一是宏观性。公共部门经济学认为公共部门在引导和协调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行为主体囊括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所有个人、家庭的生活以及企业的发展均受到公共部门的政策取向支配。二是实用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公共部门是国民经济主体,几乎控制了所有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改革开放尤其是1994年开始的政府职能转变,向我们提出了学习借鉴西方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客观要求。学习公共经济学,不仅是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三是多样性。公共经济学本质上是经济学的分支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又受到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非经济学科的影响和渗透。四是可探讨性。由于公共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因此,有许多问题尚无定论。例如法律制度是不是公共产品、民主有无缺陷及如何克服、什么叫第三部门(ThirdSector)等等,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加以探讨。5三、答:公共部门经济学以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市场是否有效率是否公平政府市场失灵(市场影响力、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公共物品等导致)否是市场良好有效率不公平(公平要求某些商品人人都享有)否管制公共支出庇古税:针对外部性促进效率普通税:影响收入分配并妨害效率税收教育社保国防扶贫市场不能有效提供,或者不公平的其他公平和效率的权衡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