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读史使人明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英国哲学家培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名臣魏征一、《中国学前教育史》学科概述•(一)学习目的•《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审视、评价当前的学前教育问题提供思路,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值得借鉴经验。•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学前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的思想理论和基本的知识要有准确、系统、完整的认识,理请学科内容之间的基本脉络,把握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能指导、运用于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二)学习内容•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三)学习意义•1.了解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传统,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国情所在。•2.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教育事业服务。•3.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个人素质。(四)学习方法和学好的条件教学为主,自学为辅。学好的条件:1.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作指导。2.要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3.还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来阅读史料。4.还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联系现实的能力。二、参考资料•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大象出版社(郑州)2000年11月版。•何晓夏等《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乔卫平、程培杰《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杜成宪、王伦信著《中国幼儿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1节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一、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一)学前教育的概念1.广义:以学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2.狭义:指学前社会教育(二)古代没有学前社会教育的原因1.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客观需要2.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3.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基本师资条件4.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科学知识基础二、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古代家庭所处的特殊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三、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一)相对稳定,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无太大变化(二)学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界限不清(三)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父母,而尤以母亲为主第2节古代的胎教一、早期胎教的实施(一)《列女传》的记载(二)《新书.胎教》的记载(三)《韩诗外传》的记载(四)《青史氏之记》的记载二、古代胎教的发展演进(一)隋代以前的胎教理论(二)唐代以后的胎教理论三、古代胎教的经验及局限(一)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二)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三)高度注重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四)胎教即母教第3节古代学前家庭教育一、按年龄安排的学前教育计划1.《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2.古代学前教育无统一的和明确的年龄划分二、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1.儿童自身行为举止2.长辈召见之礼3.求见长辈之礼4.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三、初步的道德教育1.自幼培养正确的志向2.鼓励自幼行善积德3.要求自幼养成诚实无欺的品德4.礼让•古代普遍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并且把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提前至学前阶段进行传授。四、早期知识教育第4节古代学前宫廷教育(一)君主教育的重要地位(二)保傅制度(三)“备三母”制第5节古代学前教材•一、古代学前教材概况•比较著名的教材有:《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急救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二、幼儿诗歌•诗歌主要有三类:训诫类;知识掌故类及识字类•三、幼儿故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书言故事》、《日记故事》、《蒙养图说》、《二十四孝图说》等•四、歌舞和游戏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论早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一、思想渊源•(一)教育立国安邦思想•(二)学而优则仕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二、对学前儿童特点的分析•(一)对婴幼儿概念的阐发•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婴。抱之婴前,乳养之也;•儿始能行,曰孺。孺,濡也,言濡弱也;•幼,少也,言生日少也;•七年,曰悼。悼,逃也,知有廉耻,隐逃其情也。亦言是时而死,可伤悼也。•(二)儿童几项基本能力的发育时间•三月而彻昀,然后能有见•八月生齿,然后食•三年嘻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能通,然后能化儿童的心理特点•(一)喜好活动和游戏•(二)模仿性强•(三)行为受真实情感支配•(四)记忆力好•(五)注意力容易转移三、慈幼的社会责任观(略)四、“早谕教”的学前教育观•(一)重视早期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二)早期教育对德育的影响•(三)早期教育对智育的影响•(四)对早期教育的批评之声第二节论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重视环境的影响感化•二、反对溺爱子女•三、教以正,守以常•四、信而勿诳•五、量资循序与培养兴趣一、重视环境的影响感化•(一)“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其心者然也。”——孟子•(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三)“里仁为美”——孔子•(四)“古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不见异物,故易于成就。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习秽恶,日日销烁更有甚天理。”——程颐二、反对溺爱子女•(一)人类爱子的两个原因•1.望子成龙;2.养儿防老•(二)溺爱的特点与危害•1.只知爱不知教,只知纵容不知约束•2.溺爱的子女都有任性和骄矜的通病•3.溺爱的子女不孝顺•(三)溺爱与偏爱的区别•1.偏爱也是溺爱的一种表现•2.偏爱还会引起不被偏爱的子女的反感和抵触三、教以正,守以常•(一)坚持正面教育;重视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二)在教育内容上“教之以义方”•(三)教以正须守以常•(四)父母教育子女时应要求一致四、信而勿诳•在坚持正面教育过程中,家长应守信用,不欺骗儿童。否则儿童会效仿家长而养成不诚实的、欺诈的坏毛病,同时也会降低家长的威信。五、量资循序与培养兴趣•(一)量资循序既要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教育内容本身的特点•(二)采用儿童喜闻乐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三)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来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第三节论婴幼儿保育的原则和方法•一、“正本”优生观•二、抑爱节欲的保健观•(一)戒饱暖•(二)节嗜食•(三)任啼哭•(四)绝惊扰•(五)避险物三、古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1.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2.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3.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4.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5.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第1节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他关于早期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之于《新书》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诸篇中。•一、早谕教•(一)学前教育•(二)胎教•二、选左右•三、重儒术一、早谕教•(一)学前教育•1.“天下之命,县于太子。”•2.“太子正而天下定矣。”•3.“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4.“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二)胎教•1.主张设立专门胎教处所—“蒌室”•2.主张孕妇自身要有胎教意识二、选左右•主张建立保傅制度,设置“三公”、“三少”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师、保、傅的选择标准为“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术者”三、重儒术•(一)主张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二)在文化知识教育方面,注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传授。•(三)在道德教育方面,主张使太子从小形成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四)在治国方面,主张德刑并举的治国方略•(五)他还主张教养结合第2节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颜氏家训》成书背景在战乱纷争时代,由于亲眼目睹了许多士大夫家破人亡,因此为保证颜家的传统和地位,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成此书,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共20篇,其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勉学、涉务诸篇是我们研究其家庭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及早施教1.家庭应及早进行,越早越好,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实施胎教2.依据:“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二)严慈结合主张严教与慈爱相结合,反对无教而有爱;但是在严教问题上主张棍棒教育、主张体罚。(三)均爱勿偏要求父母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当的慈爱(四)博习致用1.主张子弟博习多种知识,在教育时应以儒家的五经作为基本学习材料,此外还要兼习百家之书,以及琴、棋、书、画、文学等士大夫必备的学问。2.在提倡博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子弟经世致用的本领;他还提倡在家庭中要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五)风化陶染即重视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模范作用。“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三、《颜氏家训》述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被后人视为家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第3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生平: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的发展: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张载唯物的角度,二程(程颢程颐)从唯心的角度→罗从彦(程颐的学生)→朱松(朱熹之父)和其同学李侗(朱熹之师)→朱熹一、重视蒙养教育把学校教育过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于小学”;“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二、要求慎择师友由于幼儿模仿性很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习于正则正,习于邪则邪”,因此要慎择师友;稍大些,除须慎择师友外,还应该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益友应近之,损友应远之三、强调学“眼前事”小学→“眼前事”→眼前日用之事,具体内容: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二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三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明其理”为儿童学“眼前事”编写的两部教材-----《小学》和《童蒙须知》四、提倡正面教育对儿童教育,强调正面教育,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根据正面教育的原则,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第4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他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训蒙大意读刘伯颂等》、《教约》(《社学教条》)以及言论录《传习录》中一、顺应性情,激发兴趣教育儿童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痿”二、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任何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教育者应根据这个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循序渐进原则在教育中的运用,就是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要量力施教,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使儿童各成其材,在儿童性格的培养上,也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各自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加以适当的陶冶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主张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教育,他还在《社学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

1 / 1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