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第一节播种与育苗技术一、播种期的确定作物适期播种不仅可以保证发芽所需的各种条件,而且能使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处于最佳的生育环境,避开低温、阴雨、高温、干旱、霜冻和病虫等不利因素,使作物生育良好,获得高产优质。播种期的确定主要考虑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特性、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种植方式等因素。依据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的最低温度依据作物品种的感温、感光特性——强春性小麦和油菜品种,适当迟播。强冬性小麦品种,早播。1、播种期的确定(seedingtime)——晚稻感温性、感光性强,适宜播期可调性小。中稻感光性中、感温性弱,适宜播期可调性较大。——5㎝地温稳定通过(粳稻10℃,籼稻12℃,玉米12℃,棉花14℃)。依据作物生长发育的安全性——小麦、油菜的安全越冬,水稻安全抽穗——避开虫害、风灾等依据种植制度前茬收获时间考虑气候变化、土壤水分和播种方法。2、播种量的确定(seedingrate)一般规则灵活原则播种量(Kg/亩)=发芽率(%)×种子净度(%)×出苗率(%)×106基本苗数×千粒重(g)——撒播(broadcastsowing):水稻、油菜育苗;——条播(drillsowing):小麦、牧草(确定行距);——点播(spacedsowing):棉花、玉米、蚕豆(确定行、株距);——精量播种是点播的发展。——大粒种、土质疏松、土壤水分少、温度高,适当深播;反之适当浅播。——小麦、玉米播深3~4㎝,棉花2~3㎝;水稻、油菜、烟草播于表土。3、播种方式的确定播种深度播种方式1、气候条件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和灾害性天气出现时段是确定适宜播期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播种季节可把作物分为:(1)春(夏)播作物,如春小麦、马铃薯(最低发芽温度1-5℃),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甘蔗、烟草(最低发芽温度10-12℃),其春播范围从惊蛰到谷雨,夏播是小满到夏至;(2)秋播作物,如冬小麦、大麦、油菜、豌豆。蚕豆等(最低发芽温度2-4℃),其播种范围是从秋风到立冬;另外,甘薯、甘蔗等为无性繁殖作物,在南方即可春种。也可秋种和冬播。2、栽培制度根据前作收获期决定后作移栽期,根据后作的适宜苗龄决定适宜的播种期,做到播期、苗龄、栽期三对口。间套作栽培,应根据适宜共生期长短确定播期。3、品种特性主要是指温光反应;春性品种易晚播,冬性品种易早播;晚熟品种易早播,早熟品种易晚播;4、病虫害发生规律调节作物播种期,错开病虫发生季节,是防病治虫的农业措施之一。调节播种期、错开病虫害发病季节,如玉米早播,有利于避免地下害虫(蛴螬)和后期玉米螟为害,并减轻大斑病的发生;水稻提早播种可避免螟虫、飞虱和稻温病的发生。二、播种技术1、种子清选和处理:种子清选就是在播前清除空、瘪、病虫粒、杂草种子及其它杂质;方法是筛选、风选、液体比重选等;种子处理就是晒种、石灰水锓种、药剂拌种、包衣剂的使用等;另外还有锓种催芽等。例如,水稻泥水液体比重法清选时,采用的泥水比40:100,若是食盐水时25:100;在药剂拌种方面,用农用链霉素100-200ul/L(毫升/升)水锓种24小时,可防水稻白叶枯病;用0.1%的“402”锓种24小时可防治水稻稻瘟病。种子包衣剂主要成分是农药、微肥、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等,再加上成膜剂、稳定剂等包在种子表面,起到苗期防病、治虫、促进作生长等的目的。催芽的适宜温度是25-35℃,方式主要是水稻温室催芽,地坑催芽、砂床催芽等。2、播种方式:播种方式是指作物种子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状态,即株行配置。主要有撒播(如水稻育苗用撒播);条播(主要分为窄行条播、宽行条播、宽窄行条播等,小麦玉米带田,小麦窄行行距12-20厘米,宽行玉米行距45-75厘米);穴播(也叫点播,在丘陵山区使用较多);精量播种(又叫精密播种,再小麦玉米上采用较多)三、育苗与移栽技术水稻、甘蔗和烟草等作物以育苗与移栽为主。其方式主要有:(1)露地育苗湿润育苗、营养钵育苗、方格育苗等);(2)保温育苗(农用薄膜育苗);(3)增温育苗(温床育苗、电热温床育苗等)。目前生产上经常使用的育苗方式有:(1)湿润育苗,主要用在水稻育秧方面;(2)阳畦育苗;(3)营养钵育苗,营养钵直径6-7厘米,高7-8厘米);(4)方格育苗;(5)工厂化育苗,又称为温室育苗。苗床管理要精细,在移栽前6-7田视幼苗生长情况酌情追施一次速效氮、磷肥料为主的“送嫁肥”,以促进移栽后发根成活。作物移栽期要根据作物种类、适宜苗令和茬口而定;一般水稻苗令是40-50%叶令指数;玉米苗令25-35天;现在水稻大多数采用抛秧技术。1、育苗移栽育苗移栽的意义(seedingraisingandtransplanting)——方法简单、管理方便、省工节本——生产上有多种实践应用:2、育苗方式主要有:(1)露地育苗:在自然温度满足作物幼苗生长条件下不加覆盖材料采用的育苗方式。育苗移栽的意义集中管理培育壮苗确保大田种植密度减少种子及管理成本缓和季节矛盾、拓展生育期水稻的育苗方式;在水田内筑成一定畦面宽度(130~150㎝)的苗床,床土施好配比肥料,床面做平后种子均匀撒播于床面,覆上细土;播种后保持床面湿润状态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薄水层)。(2)湿润育秧(semiaridnursery)(3)旱育苗(drynursery)油菜、蔬菜、玉米、烟草、棉花和水稻均可采用这种育苗方式。露地育苗苗床的营养土采用熟土和腐熟肥料配制而成。可做成与湿润育秧相似的旱苗床或将营养钵排列于苗床上种子或撒播、条播、点播,播后盖薄土(因作物而异)。用覆盖物保持苗床体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4)设施育苗:采用某种覆盖物或调节温湿度和光照的设施进行育苗的方式。—设施育苗是露地育苗方式的发展。—设施育苗通过覆盖物的作用或其它设施的作用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温、光、水等条件,培育适应于特定栽培体系所要求的健壮幼苗。—设施育苗方式可概括为两类:保温育苗和增温育苗。在露地苗床上加覆盖材料,广泛应用的有塑料薄膜、遮阳网、玻璃、秸草等;覆盖材料内的苗床温度或高或低于自然状态,而温度一般较自然状态稳定;覆盖方式分搭架(大拱棚、小拱棚)或平铺两种(5)保温育苗(protectivecovernursery)应用较广泛的作物有棉花、玉米、水稻、烟草、果树等。增温育苗的发展方式,也称温室育苗(greenhouse)通过某种手段将苗床内的温度增加至高于自然状态增温手段有生物增温和人工增温应用较广泛的作物有蔬菜及其它作物——设施育苗的发展方向为工厂化育苗(factorynursery)工厂化育苗实现育苗生态条件的智能化、自动化调控——设施条件下培育的作物幼苗移栽入大田必须经历适应性炼苗的过程,目标:(人工温、湿、光)(自然温、湿、光)嫩弱苗健壮苗苗床培育的壮苗按照栽培目标的密度配置行株距栽入大田。移栽期的确定:3、移栽技术——根据移栽后易活棵确定移栽苗龄——移栽时要施好安家肥;——带土移栽有利于缩短缓苗期;——水稻小苗抛栽、或机械插秧;——移栽时浇大水促活棵;——分苗类移栽促进平衡发苗。移栽方法:——根据前茬收获期或与前茬共生期确定移栽时间。第二节种植密度和种植配置方式一、种植密度1、种植密度的概念:是指作物群体中每一个个体平均所占营养面积的大小。它决定侧作物群体的大小,影响者作物的群体结构。2、种植密度与干物质生产(或产量)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渐近线和抛物线两种数学关系。渐近线数学方程为:y=1/(a+bx)或y=x/(a+bx);抛物线数学方程为:y=1/(a+bx+cx2)或y=x/(a+bx+cx2);应用上述方程就可以推算出最高产量时的最适密度。3、合理的种植密度:(1)作物种类不同,作物品种不同,最适密度不同;例如,玉米的最适密度范围是4-8株/m2,高粱是10-16株/m2,水稻和小麦是250-300株/m2,可见密度越高,植株变小,当植株重量变小而接近临界株重时,收获指数下降显著,据推算,玉米的临界株重约在40克左右,棉花10克左右,水稻和小麦是1克左右。(2)种植密度(基本苗)确定之后,可根据种子质量和田间出苗率等计算出播种量;4、播种量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每千克(kg)种子粒数=(1000(粒)×1000(克))/千粒重(克)播种量(kg/hm2)=每hm2基本苗数/(每千克(kg)种子粒数×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二、株配置方式1、植株配置方式:是指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营养空间的大小及形式,行间和株间的距离等。实质上是指作物群体的均匀性问题。2、确定种植方式的原则:(1)充分有效的利用光能;(2)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和水分;(4)方便农事操作。3、主要的种植配置方式:(1)撒播,植株个体分布不均匀;(2)条播,宽窄行法和等行距法等;(3)穴播,宽行窄株法、行穴等距法、宽窄行法等。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是宽窄行法、宽行窄株法、行穴等距法。前两种方法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作物种植的行向的确定一般认为东西行向与南北行向对光能利用率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另外,在丘陵地区种植,等高线种植,品字型种植更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的作用。第三节营养调节技术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1、作物种类不同,吸收的矿质养分的种类、数量不同。就种类而言,禾本科作物和棉花需氮较多;豆科绿肥作物需磷较多;烟草、麻类和薯类作物需钾较多,就数量而言,水稻每生产100公斤经济产量需N、P2O5和K2O数量2.10、1.25和3.13公斤;花生每生产100公斤经济产量需N、P2O5和K2O数量5.45、1.04和2.62公斤;甘蔗100公斤鲜蔗茎需N、P2O5和K2O数量0.19-0.23、0.07-0.14和0.27-0.30公斤。2、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不同。总的趋势是生长初期吸收量少、强度小;生长发育旺盛期吸收量、强度明显增加;接近成熟时吸收也逐渐减慢。3、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不同。总的趋势是生长初期吸收量少、强度小;生长发育旺盛期吸收量、强度明显增加;接近成熟时吸收也逐渐减慢。4、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和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因作物不同而不同。例如磷的临界期都在幼苗期;氮的临界期在养分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期;钾的临界期就水稻而言在分蘖和幼穗形成期。而营养最大效率期是作物生长中期,如玉米在大喇叭口到抽雄期。二、施肥技术1、施肥原则:用养结合;需要量;经济效益三原则。施肥需要量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养分平衡法和测土配方方法来确定。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产量目标:其含义是多年多点空白试验与最高产量之差值;或者用当地前三年在正常气候和栽培耕作条件下的平均产量为基数乘以5-15%为目标产量。作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需肥量):土壤当季养分供应量(供肥量):土壤当季养分供应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0.15×校正系数校正系数=(空白田产量×作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测定值×0.15)土壤当季供应量=土壤中某元素的速效养分含量(mg/kg)×0.15kg(耕层20厘米土重量约15万公斤)。肥料利用率(肥料当季利用率):有机肥当季利用率20-25%;氮素化肥50-70%(其中碳酸氢铵和氨水因挥发性强、使用方法不当,普遍在40%以下),磷肥15-30%;钾肥50-70%。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据许多地区分析:一般高肥力地有机质含量均在1%以上,全氮0.08%以上,速效磷20-30mg/kg,速效钾50-100mg/kg,土壤容重1.2-1.4。孔隙度50%;中肥力地有机质含量均在0.7-1%以上,全氮0.05-0.08%以上,速效磷10-20mg/kg,速效钾50-70mg/kg;低肥力地有机质含量均在0.7%以下,全氮0.04-0.06%以上,速效磷10mg/kg以下,速效钾50mg/kg以下。所以,施肥量一般要比需肥量大得多,一般认为氮肥的施肥量大于氮肥需要量的1倍以上,磷肥2-4倍;钾肥1倍以下。以上,磷肥2-4倍;钾肥1倍以下。三、施肥时期1、基肥:指播前或移栽前施用的肥料。一般施用肥效持久、缓效性的有机肥,如厩肥、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