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迈好入学第一步森林小学:陈春燕一、一年级是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关键期一年级新生刚入学,会有诸多的不适应。班主任要引导孩子顺利度过这个不适应期。不适应的原因:从幼儿园过度到正规的小学生活,环境改变了、小伙伴变了,老师也变了,一切都比较陌生。再加上入学后,每天都会有学习的任务,课堂时间变长了,游戏和玩乐的时间变少了。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很自由散漫,又比较好动,入学后,面对老师的常规要求达不到。因此,有个别孩子会无所适从。万丈高楼从地起,良好的习惯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崭新的校园生活对一年级的学生充满了吸引力,在这个时候对孩子的各个方面习惯进行规范,非常必要,也十分关键。二、班妈妈,你准备好了吗?1、心理上的准备从今天起,准备好做一个“四心班妈妈”,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和包容心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护航。一年级的工作繁琐辛苦,应在工作中多思考,统筹安排,调节心态,争取轻松面对。2、行动上的准备1、班级教室的环境布置,清爽整洁,色彩搭配协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这个“新家”。(包括两面黑板的布置)2、根据学校安排,拟定第一学月的工作计划,重点理清第一周的工作安排,将自己每天的工作内容罗列出来,随时提醒自己。3、提前准备好问卷调查表,报到当天发给家长,了解班级学生及家长的基本情况,方便以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4、报名当天,组织学生进行基本的站队训练,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熟悉环境。提前思考好组织学生的相关口令及儿歌,避免开学典礼当天秩序混乱。5、提前思考准备学生常规训练的内容,收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的顺口溜或儿歌,借助口令,训练各种习惯的效果会更好。三、一年级新生的习惯培养1、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2、下课及课间习惯的培养3、生活及卫生习惯的培养4、自理习惯的培养1、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1)培养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提醒并要求学生做好每节课的书本学具准备。预备铃响了,要迅速进教室静息,不在外面贪玩。(2)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倾听老师讲课,不接话茬,不和小伙伴随便讲话。知道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发言时身子正,嗓门亮。在课堂上,随时提醒孩子注意坐姿、站姿。(用一系列的顺口溜或口令来提醒学生。小孩子都有比、赶、超的意识,开学后尽快建立班级的评价竞争机制,寻找到班上的“领头雁”,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代替老师的说教。)2、下课及课间习惯的培养培养下课文明玩耍的习惯:铃声响后,待老师宣布下课,给老师道完再见后再出去玩。强调学生下课文明休息玩耍。在个阶段,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安全。利用班上的小干部,发挥监督的作用。如果发现有小伙伴有追打、玩危险游戏,及时向老师反映。午饭后至午间管理这段时间,学生的活动比较自由,也是安全事故的多发期,一定不能疏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很差的一年级学生,更应该加强监管。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阅读、讲故事,或将当天的要求布置在黑板上,尝试让学生进行抄写,然后老师再进行检查。训练上一段时间,学生养成习惯后,老师会轻松很多。以后即便没有老师在,学生也会自觉进教室抄写当天的作业要求。3、生活及卫生习惯的培养(1)文明就餐的习惯培养:主要对策:A、每一桌推选桌长两名,负责就餐纪律,督促同学就餐时不浪费粮食,餐盘轻拿轻放,就餐排队不拥挤推拉。B、每一桌同学轮流值日,负责餐桌的清理,将餐桌抹干净。(2)饮水习惯的培养:推选饮用水管理员,督促同学接水时不随意将水泼洒在地上,注意节约用水。(3)劳动卫生习惯的培养:第一学期,班主任和孩子们一起做清洁,教会学生做清洁;每天派小组长督促组员收拾抽屉和书包,督促学生不随地丢垃圾,勤俭指甲勤洗手,教师不定时抽查,并将抽查结果与班级明星评比结合起来。挑选做得好的,树立榜样,进行正面引导。4、自理习惯的培养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家校联手,取得家长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各项习惯。如:每天完成作业后自己收拾书本,准备第二天要使用的书籍学具;早睡早起,养成自己穿衣、洗漱、吃饭等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四、给一年级班主任的几点建议1、重视“第一印象”开学初次面对家长、学生,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准备一张亲切的笑脸,让孩子喜欢上你,不畏惧老师;开学报名当天,事情虽多,但要做到有条不紊、不急不躁,对于家长的询问,耐心解答,让家长在“第一时间”认可你。2、平时在和家长打交道的时候,讲究方法A、面对家长,态度不卑不亢,有礼有节;B、与家长交流时注意言辞技巧,不要一开始就给家长“泼冷水”,其实家长也需要鼓励。C、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个人禀性不一样,一个班上难免遇到蛮横不讲理之人,班主任要调整心态,尽量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不愉快的发生。尽力而为就好!记住:微笑可以缓解并融化一切矛盾,平息人内心的怒火。3、一定要开好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会”(1)确定主题,精心准备,有备而来(2)态度真诚,营造氛围,让家长感觉到你的真诚,把孩子交给你很放心。(3)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支持配合。(4)与家长互换角色,考虑家长的难处,换位思考,许多问题就不难解决。4、与科任老师协同合作,让科任老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的习惯培养。记住:尊重科任老师,多征求科任老师的意见。知识回顾Knowledge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