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教案最全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教案一、概述:本课内容出自高一历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包括两大部分:(1)华北事变及民族矛盾的上升;(2)中共的努力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重点在于要让学生了解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故本节课重在用网络教学的形式,结合实际,让学生去分析、讨论问题,感受到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念。二、高考考点: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共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和互动研讨,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措施及意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瓦窑堡会议和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五、学情分析:年龄特点:高三学生仍然没有走出青春期的困惑,易烦躁,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生需求:除了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答题技巧。六、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七、讲授新课一、华北事变1.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在华北地区制造的一连串新的侵略事件。2.面对日本新的侵略活动,国民政府继续妥协退让。“何梅协定”的签订即是证明。通过此协定日本实际已控制河北省的政治、军事、经济。3.注意从知识前后联系的角度认识华北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得寸进尺的表现。华北事变是后面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同时华北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最主要矛盾的标志。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客观条件。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先让学生看书,自己总结归纳中共政策演变的过程,并提问学生检查了解情况。教师讲解:1.《八一宣言》—反蒋抗日转向联蒋抗日(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宣言》主要内容)1935年7月下旬共产国际召开“七大”,向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大会精神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根据教材所引宣言引文分析得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了明显转变,对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2.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到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党要制定适合新情况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跟进习题:(05全国三21)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做出这一决策的主要依据是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抗日救亡运动高涨3.《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理论基础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此报告。报告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强调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指出共产党和红军应成为统一战线坚强的台柱子。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武装全党,为迎接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到来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三、一二·九运动1.背景:从华北局势和共产党的号召、领导两方面加以归纳。2.过程:结合教材两幅插图和教材有关小字内容加以了解。3.意义和影响:抓住“打击”、“揭露”、“宣传”和“促进”四词,加以理解和掌握。4.“一二·九”运动是继“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运动。可以从矛头所指、目的要求、积极作用、意义特点等方面作比较从而更加深刻认识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程度。跟进习题:(01上海文综9)“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共同点是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②背景是面临着民族危机③以青年学生为先锋④始于北京后扩大到全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四、西安事变根据刚才的讲述,现有学生归纳西安事变的背景。老师讲述:1.背景1)日本侵略华北,民族危机加深。2)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4)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共产党的多次努力争取下,在西北与红军在抗日基础上实现了联合抗日。插入视频,给出问题,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及结果。2.爆发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带领20多名军政要员来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调军“剿共”。张、杨在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不听,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于12日毅然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和军政要员。3.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爆发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各种政治势力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分析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认为存在两个前途,一是由此引起新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一是由此结束10年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解决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的立场。同时,对张、杨给予同情和积极的实际援助,使之实现其抗日主张。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周恩来等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宣传说服工作。经过各方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4.意义和影响第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第二,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第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跟进习题:1.(02上海文综45)1936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两将军举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等人。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派等人前往参加谈判,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从此,中国由()。A沿海抗战转向内地抗战B内战转向全国抗战C敌后抗战转向正面抗战D片面抗战转向全面抗战2.(08海南)2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小结]八、板书设计九、课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并深刻理解了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共政策的依据,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用同样的方法来理解类似历史问题。[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01全国春季12)1932年10月国际联盟调查团在所谓“中日冲突”的报告书中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背景: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过程《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意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基础,此后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一二·九运动A.维持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B.由“满洲国”统治东北C.恢复中国对东北的管辖和治理D.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2.(04全国二22)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通过的侵华方针是A.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分裂中国,控制中国东北C.扶植国民政府内部的亲日势力D.建立包括中国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3.(01上海文综9)“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共同点是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②背景是面临着民族危机③以青年学生为先锋④始于北京后扩大到全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02上海)即将公布于世的张学良回忆录,引起了海内外史学界的关注。主要因为张曾经是A北洋军阀的少帅B东北易帜的领袖C西安事变的主角D抗日前线的英雄5.(02苏粤12)下列各项,冯玉祥没有直接参与的是A.北伐战争B.中原大战C.北京政变D.“围剿”工农红军6.(02苏粤13)下列事件,与《何梅协定》直接有关的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伪满洲国成立D.华北事变7.(05广东11)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B.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C.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12月6日,国民党政府颁布讨伐令:“张学良背党叛国,劫持统帅……乃犹不自悔悟,……反将所部集中西安,负隅抗命……全国人民,同深愤慨……不得不明令讨伐,着讨逆军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国本。”──1936年12月7日南京《中央日报》材料二中央诸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款……然余个人实未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材料三李济深致国民政府及各地方当局的电文中说:“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材料四日本外相有田说:“中央政府是否与张妥协?……中央如在抗日容共条件下与张妥协,日本决强硬反对……张条件内容如何,日本自不便奉询,以免有干涉中国内政之嫌。”日本放弃武力政策……确有觉悟,以为对华压迫,不啻为渊驱鱼,促成中国赤化,应即改变基本政策,并令各线全行终止。1936年12月19日驻日公使许世英给国民政府的电报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扼要指出国民政府内部对处理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2)材料三对国民政府的讨伐令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3)根据材料四,指出日本政府希望西安事变朝什么方向发展?有田谈话的自相矛盾之处何在?你是否同意驻日公使许世英的日本“确有觉悟”这一判断?简述理由。答案二、材料解析题1)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视张学良为“叛逆”,主张武力讨伐,以借机置蒋介石于死地,夺取最高统治权,并力图扩大内战,以利于日本侵华。宋美龄等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营救蒋介石,维护其统治地位,并防止日本侵华势力进一步扩大。2)持反对态度。认为张学良是为逼蒋抗日而发动“兵谏”,不是“叛逆”;在民族危亡关头,不应同室操戈;广大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3)希望中国内战扩大。西安事变如何解决是中国内政,有田强硬反对国民政府与张学良“妥协”,却标榜不干涉中国内政。4)不同意。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日本“放弃武力政策”只是企图通过诱降政策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分化,并做出利于日本侵华的事情。“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想。是的,若要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思想开始人要昂扬不要张扬昂扬,是乘风破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们常说:“人要斗志昂扬,切不可趾高气扬”,说明人活于世,还是要有点儿精神的。生活中,大凡张扬者,总是傲慢自恃,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必然遭人嫉恨,以致于众叛亲离,郁郁而不得志;而一个昂扬向上的人,由于心态积极,大气随和,且与人为善,一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大多都能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成功。所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要执着不要固执执着,说到底是对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