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研究学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理解产权的重要性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一阶段:放权让利(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阶段的改革基本上沿着一条放权让利、将企业推向市场的思路。但在实践中发现,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活力不强、效率不高、政企不分等问题。国企先后尝试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方式。但左右尝试的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又起瓢。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二阶段:南巡讲话的春风。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标志,使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全面转向企业制度创新和产权改革。由此,国企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国企改革也被称为“改制”了。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三阶段: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阶段(十五大到十六大)。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明确提出可以采取出售在内的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和完善。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四阶段:给奶与断奶(十六大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此次会议还首次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标志着国企改革进入第四阶段。二、国企改革成效研究1998-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减少了40%;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4951.2亿元,增长了22.2倍;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8.36万亿元。1998-2003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5家,其中内地的14家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而在此期间,1998-2005年中国股票市场共筹集资金6828.19亿元。而在1998-2000年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期间,中国股票市场共筹集资金达3215.71亿元。1998年全部国有企业中,赢利的企业赢利额为3280.2亿元,亏损的企业亏损3066.5亿元,盈亏基本相抵,合计只得213.7亿的利润总额;到2002年的数据分别是5588.8亿和1802.5亿,合计3786.3亿利润总额。二、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研究两组数据的对比:2月23日,财政部公布了2005年企业财务快报:2005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突破9000亿元,同比增长25%,再创历史新高。而销售收入实现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9%。但刚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5年国有企业亏损额达到1026亿元,同比增长56.7%,增幅同比上升49.1个百分点;亏损额接近1998年巨亏时的水平,亏损额增幅则创下了近16年来新高。二、国企改革成效研究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辩护:2005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基本情况是:“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1026亿元,同比增长56.7%”。这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现利润6447亿元”是盈利企业盈利额扣除了亏损企业亏损额、盈亏相抵后的利润,即盈利企业盈利额7473亿元与亏损企业亏损额1026亿元相抵后的差额。《经济参考报》误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当作“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致使一些人误以为是国有工业企业整体亏损1026亿元。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的统计范围是2005年2.9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不是全部国有企业。财政部日前公布的2005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9047亿元,同比增长25%,是指除金融企业以外的12万多户全部国有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实现利润,既包括国有工业企业,也包括建筑、批发零售等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二、国企改革成效研究2005年国有企业效益增长的原因包括:一是能源、原材料行业对效益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受需求和价格拉动的影响,煤炭、石油、有色、化工等能源及原材料行业对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二是盈利继续向中央企业集中。2005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6413亿元,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七成以上,利润排序前10名的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占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55%。而分析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包括:一是成本高与价格机制不完善,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过猛,多数下游行业的企业承受了成本上升过快的巨大压力,汽车、化工、电子等规模较大的行业利润率明显下降。二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过剩效应开始释放。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等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产能集中释放,供给超过需求。二、国企改革成效研究国有企业的利润来源。以中国石油为例,继2004年利润总额1100多亿元后,2005年利润总额达1756亿元,占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和的27%,其上市公司以1333.6亿元净利润,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根本原因就是油价的持续高涨和市场的高度垄断。去年仅汽油涨价一项,消费者就多掏了427亿元给中石油,占其全年利润的近1/3,如果加上柴油、航空煤油和天然气,也就是说,1333.6亿利润中有近600亿元是下游企业和老百姓贡献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巨头拥有国内原油90%的开采权,集开采、进口、加工、批发、零售于一身,是承担着“政策性功能”并给予行业垄断特权的企业,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国有企业的利润及其主导地位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获得还是通过行政垄断获得?二、国企改革成效研究从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起,根据有关规定国有企业就没有上缴利润作国家财政收入,但一方面是多年来国有企业的巨额资产损失,需要属于国民的公共财政资金填补漏洞;另一方面是垄断的国有企业利润额大增,但已经和其他非国有企业一样,只按法律法规上缴税收而没有上交利润给国家财政;再一方面是由代表投资者及所有者(国民)的管理部门制定垄断措施由投资者及所有者(国民)的高价消费来获取所谓的“高额利润”,出现企业所有者的企业“剥削”企业投资者及所有者的现象;再另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业受不平等的“国民待遇”,及垄断的国企行业职工待遇高于其他行业。对于包括象两大石油巨头的国有(控股)的垄断用企业因在境外上市,中国的资源性收益还流出境外,利润却没有分给最大股东(国民)。因此可以这样说:用投资者自己的投资,开采投资者自己的资源,再以垄断高价卖给投资者,获得的垄断利润投资者却不能全部分享。因此出现国有企业垄断越大,整体国民利益受损越大的怪现象。二、国企改革成效研究到底是谁家的国有企业?李荣融主任在论证石油、电信、电力等国企“几乎没有垄断”时,有一段著名的话:“国有企业搞了半天,它是国家的,它是人民的。所以,它所获得的盈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我们真希望国有企业这些人民的“儿子”用实际行动来为人民谋利益。但可惜的是,国有企业可能还是一堆养不大的孩子,到现在还未成年,不然,为何仍需要照顾来让其赚钱,赚了钱也不上交,亏本了就给予补贴,并不断要强化这样的地位?从1998年至2004年,国家财政用于企业亏损补贴1906.25亿,用于增拨企业流动资金235.9亿,用于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三项费用6569.34亿,三项合计共8711.49亿[《中国财政年鉴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5》]。但是,这八年来,赢利的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赢利额达四万亿之巨,却根本没有上交过国家财政作为国民的公共开支。二、国企改革成效研究不堪重负、危若累卵的金融体系1999年之前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为15000亿元,2002年在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基础上,通过“债转股”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000亿元。截止到2005年第四季度,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额又达到了13133.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8.61%;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0724.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的10.49%,占所有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比例达81.66%,也就是说,从1999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净增14000多亿元。如果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贷款对象也是国有企业的现实状况,近几年净增的14000亿元不良贷款合并中国股票市场筹集的近7000亿元资金,中国金融机构和股票市场共为国有企业提供了近20000亿元的廉价甚至是无成本的资金支持。中国金融体系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二、国企改革成效研究不堪重负、危若累卵的金融体系我们必须正视政府为向国有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为了挽救国有金融机构于既倒,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中国政府先后于1997年通过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充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2004年和2005年又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分别动用外汇储备45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向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注资,折算成人民币近5000亿元。2005年为了挽救股市败局下国有证券公司经营不善的困境,国家有关部门又通过中央汇金等公司斥资1000亿元来拯救深陷亏损泥潭的国内130余家券商。如果加上2002年债转股改革剥离的14000亿元不良资产和新增加的14000亿元不良资产,国家自1999年以来,有资料记载或者经由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所有可得的情况看,先后或者即将为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性缺陷所导致的、危若累卵的金融体系支付近36700亿元的政府买单。1992-2005年股市筹资额的变化境内筹资额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执迷不悟”的投资者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沪市、深市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全国沪市深市全国三、学者对国企改革的评价张军:从社会成本的角度分析,现在国有企业改革是成功的。但国企改革的合法性问题还没有解决。最初的改革是增量式改革,而社会最基本的存量不动,只是进行了一些边际的改革。这种改革并没有事先规定的改革计划或蓝图,是让“最接近问题的人”自发地进行改革,成功后由中央出台文件追认。合法性也就处在了实用主义范畴之中了。这种改革是帕累托改进,只有得利者,没有失利者(或者有非常少数)。此时的改革,社会成本相对很小,阻力也很少。三、学者对国企改革的评价直到1994年,我们才开始进行了更深刻的改革,逐步改革80年代增量式改革中没有触动的存量部分。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存量的分配、存量产权的界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这一阶段的改革已经出现利益受损者,于是合法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在于,处理国有企业同职工的合约问题,如何对国家的毁约行为进行补偿的问题。随着国有企业重要性和人们对其依赖程度的下降,这时对国企改革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相对较低。所以从社会成本的角度分析,现在的国企改革是成功的。三、学者对国企改革的评价萧灼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改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并不清楚。首先国企改革进程目前仍不清楚。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时间表,是个很重要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