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主讲:王建弼绪论一、“文化”界说文——本义:指各种颜色交错起来的纹理。《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引申义:1、各种象征符号,包括文字在内、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孔子:“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2、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尚书》:“经天纬地曰文。”《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美、善、德行之义。《尚书》:“文命敷于四海。”化——本义:改易、生成、造化。《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皇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易·象传》:“……观手天文,以察时变;观手人文,以化成天下。”表现了“以文教化”的思想。西汉时期“文化”合成一个词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文化——自然文化——质朴文化——野蛮今天所用的“文化”概念,culture。“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王夫之:“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植立之兽”。“天道”于“人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便是文化创造的过程。人——主体自然——客体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使文化成了无所不包的概念,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共业”包括了诸多领域:认识的、规范的、艺术的、器用的、社会的等等。文化结构——1、两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2、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3、四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4、六大子系统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一、物质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二、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三、风俗习惯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这是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行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礼记·王制篇》:“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钟敬文《民俗学》讲到这种文化的特点:1、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即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的履行,才能成为民俗。2、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3、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四、思想与价值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1、社会心理指的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2、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以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之为“小文化”。英国文化学者泰勒《原始文化》: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毛泽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从观念形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的总和。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就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上古时代的华夏族(古汉族自称)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自己居于天下之中央,所以就称之为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四夷)。《诗经·生民之什》“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中华”——1、地域,主要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2、民族,一般指汉人。3、又是一个文化概念,一般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的中原文化。元·王元亮:“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精神成果的总和。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他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得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规律、没有进步。”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2、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辨别稂莠,抛弃糟粕。3、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开阔文化视野,以吞纳百川的气概,以开放的心灵,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吸纳其他文化体系的积极内容和优良传统,建立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公元前722年平王东迁,从而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奔乐坏”的时代《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三百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什么是文化的“轴心时代”?西方学术界有一个说法,说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个时期,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最为深刻的时期。可以说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里,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一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以此奠定了直到今天我们人类生存的道德基础。他们把这个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而人类的价值基础就是在轴心时代奠定下来的。气象恢弘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司马谈认为是六家:儒、墨、阴阳、名、法、道。刘歆认为是十家:儒、墨、阴阳、名、法、道、农、纵横、杂、小说。孔子:大成至圣的先师一、孔子的家世与生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期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四、秦汉:一统帝国与一统文化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六、隋唐:隆盛时代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九、明清:沉暮与开新·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的远祖是商王,属于王族,属于王室。纣王的儿子武庚孔子“殷有三仁焉。”即:比干、微子、萁子。周公“封微子于宋”,宋国的祖先是微子,因而可以说,微子也是孔子的祖先。从微子以后,一直传到了宋湣公。宋湣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弗父何,一个叫鲋祀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他是一个德行很高尚的人,曾经辅助过宋国的三位君王,在这三朝里他都位居上卿。鼎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是孔氏家族非常重要的人物。孔父嘉标志着孔氏家族的正式形成。商朝是子姓,周朝是姬姓。《左传》记载:“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孔氏家族的变迁:王族——诸侯——公卿——士孔子的曾祖父叫孔防叔,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据《史记》记载:“叔梁纥与颜征在野合而生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子入太庙,每事问。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礼记·檀弓》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甚哀。”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尚书》:“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齐人馈鲁人女乐”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丘——孔鲤——孔伋(字子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临终前唱了一首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二、性情圣人儒家讲究“内圣”和“外王”。所谓“内圣”,就是内在的修养,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圣人;所谓的“外王”,就是把这样一种修养,把内心的仁德、仁爱推广到政治上,实行王道。“内圣”和“外王”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内核之一。魏晋时期何劭《王弼传》:(圣人)同于人者,五情也。《论语》里面记载孔子的为人,说他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修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牅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士——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一”。推十合一以为士。“十”是表示世上纷纭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纷纭复杂的表象背后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能够从这个“十”里面找出“一”的,就是“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称于乐。”《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雍也》: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