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用心做教育用爱做教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毕连杰]用心做教育用爱做教师作者:毕连杰来源:黑龙江省虎林市第一小学阅读次数:554发表日期:2009/4/920:08:51说来惭愧,开始读这本书是为了完成写读书心得体会的任务,本想走马观花看完,然后摘抄一些来完成读书心得,但读着读着,我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也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感动了。这是李老师的一本教育手记,记载了他工作二十几年与学生的一些感人故事及他对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这本书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但在平凡之中渗透着深深的爱,他用朴实的语言记载了感人的故事。在读这本书时,我为李老师对学生深情的爱所感动,尤其羡慕李老师与学生间深厚的感情。读了这本书,我有许多收获,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我参加工作17年多了,但我一直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老师,尤其是与学生的相处令我很头痛,跟他们太亲密了,课堂教学就难于实施;但太严肃了,又把与学生的距离拉远了。一直以来,为了所谓的教学效果,我习惯了对学生严格要求,习惯了对学生不苟言笑,曾有学生在私底下说:这老师好凶哦。也就是在这时,我读到了李老师的这本《爱心与教育》,李老师让我惭愧不已,也给我指引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用心(热心、童心、爱心、耐心)去做教育。下面我就这几点谈谈我的体会。一、要用热心去投入教育。工作几年后,我发现自己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热情了,面对年复一年的工作,总觉得枯燥无味,面对学生天真的脸孔,总提不起热情。可李老师把表现出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我很惭愧,他工作二十几年了,对教育事业的心始终如一,他对教育的那种真诚使我汗颜,他对教育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种情感融成了他对教育的事业心。而我只是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并没有多大的教育热情,从书中我也感觉到了这正是自己教育失败的一个原因。不管哪一行业,不投入热情,是都不会取得成功的。我们应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全心投入教育,而不能单单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这是我的收获之一。李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我想,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也给我的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今后,我会真诚地热爱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全心投入工作。我不知我能不能做到像李老师那样地热爱教育,但我会努力去做的。二、要用童心走近学生我不知各位有没有这种感想:工作的忙碌、生活的压力使我们丧失了很多生活兴趣,更别提童心了,总感觉童心我们已失去太久了。李老师书中曾有这么一段话“教育技巧或者说教育艺术而言,我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过不少至今想起来还令我脸红的失误,但是,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了我的情弦。”这段话首出了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秘诀——童心。这也让我想起我以前的一位同事,他是一名体育老师,长得人高马大的,可他就像一位孩子一样,非常喜欢跟学生一起玩,学生也都很喜欢他。看到他和高年级的学生打球时,我们还觉得蛮自在的,可每当看到他和低年级的玩丢沙包、跳绳时,我们其他同事总爱取笑他。每每看到学生与他像朋友一样欢笑、玩耍时,说实话,我很羡慕,可我却无法放下教师的威严,只好把自己的童心深深埋住。现在想来,其实真正好笑的是我们这些没有童心的老师。我们已习惯了对学生板着面孔,对他们吼叫,却不知这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李老师主张“用心灵赢得心灵”、“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朋友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确实,只有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实,拥有童心并不是要求你一定要跟他们一起玩耍,而是只要你不要总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们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们大人总会觉得动画片里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当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时,我们却走开了,这就是没童心的一种表现。三、要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很朴实的一句话,却可以使们很多人汗颜,我也常常思考这问题,但却一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李老师一句话就给了我明确的答案,也给了我思考。我们教师职业道德里有一条是“热爱学生”,各位老师在写各种总结时,也总忘不了会写上这一点。可试问:有多少老师是能做到真正热爱学生的呢?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连续一个月每天给一个学生煮鸡蛋呢?可李老师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一种非常真诚的爱。相信我们的老师大都是爱学生的,只是爱的程度到底有多深呢?我们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我这么做可都是为了你好。可学生休体会到我们的用心?感受到我们的爱了吗?李老师说说教师“高素质”的第一条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我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学生,而不是单单给予学生严厉的爱,认为“打是疼,骂是爱”。让我们来看看李老师是怎么做的。他对学生的爱是深入的,也是理智的,不仅能满腔热情地去爱学生,而且能从爱出发,严格要求学生。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他对学生的爱像父亲、像兄长,更像朋友。他对学生的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李老师的收获也是他都想象不及的。曾有人问李老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答:因为我承受了太多的爱。那是学生对他的爱的回报。书中也记录了全班学生在课堂上给他过生日的感人事件,我想,当看到学生精心为你准备的生日礼物时的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幸福吗?当学生把你当成你的朋友,把所有的喜怒哀乐与你分享时,这不是对我们为人师者的爱给予最好的回报吗?爱心是一把让学生敞开心扉的钥匙,是师生之间最有力、最自然的连接点。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要在学生最需要关心与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对学生的爱,“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只要我们真诚地去热爱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我们老师、回报社会的。四、用耐心支撑起爱心教育,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我们的大多数老师都是有爱心的,对于后进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想到用爱心感化他,可面对一些后进生的屡教不改时,我们又有多少老师能有耐心反复地对其进行教育呢,大多人想到的都是放弃。工作十几年了,我也曾遇过不少后进生,也用爱心感化过一些后进生,但说来惭愧的是,当面对一些软硬不吃、屡教不改的后进生,我都选择了放任自流。一个同事曾在办公室里说:当我的孩子做练习题时,第一遍不懂时我可以教他,第二遍不懂时我也可以教,可第三遍时我就要发火了,当老师久了,变得一点耐心都没有了。她的这番话很多同事都深有同感,我们老师的耐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看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该给自己写一份羞愧的检讨了。《爱心与教育》里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相信很多读者都与我有同感。万同是一个父母离异,跟着母亲过着贫寒生活的学生,他在开学没多久就偷了同学一个几千块钱的随身听,经常与街上的小混混一起做些令街坊咬牙切齿的事,整条街的人都认识他,李老师用一份长达五十页的教育手记记录了他转化万同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也不断地在思考:如果我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于预料的反复变化呢?这么一问,羞愧无比!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家访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他已无药可救了,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会放弃。可李老师没有放弃,他所做的一切让我羞愧,那得用多深的爱和多大的耐心来支撑的教育信念啊。看来,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就不能支撑起你的爱心。让我们每位老师都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吧!虽只是粗略地浏览了李老师的这本《爱心与教育》,但这本书所带给我不仅是感动,更是震撼。我不强求自己能做得像李老师一样好,但我会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我也会永远记住要用热心、童心、爱心、耐心去做好教育。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