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第四章课程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授课时间第9、10周周次及课时安排第9周2课时,第10周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目的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2.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评价《女神》等作品如何成为文学经典。3.了解“五四”退潮后郭沫若诗风的转变。4.了解郭沫若的历史题材剧作及对另一文体领域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1.从作品中感受独有的艺术气氛,并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诸如《女神》这样的作品,是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创作个性,从而成为文学经典。第四章郭沫若第一节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一、生平(1892—1978):八年启蒙(1906—1913):1912年,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郭沫若自幼聪颖好学,从童年起便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了他对诗歌的兴趣。十年留日(1914—1924)诗人身份:1913—1923年,留学日本。1916年夏在东京与佐藤富子(安娜)恋爱,同年12月同居;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在日本成立创造社,8月,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为新诗开了一代新风;1924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发表《革命与文学》,抛弃早期思想,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两年北伐(1926—1927)战士身份:担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27年3月,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2月,迫于通缉,举家赴日,在日本流亡十年,埋头于古文字、古代社会研究;十年流亡(1928—1937)学者身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十年战争(1937—1947)政治家身份:1937年7月,别妇抛雏,只身回国参加抗日;1938年1月,与于立群同居。抗战中担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充当革命文化的班头”。建国后,任文联主席、中科院院长、副总理等职。二、思想和创作:1.思想早期的诗作先受泰戈尔清新明快诗风、后受惠特曼豪迈粗犷诗风和斯宾诺沙“泛神论”的2影响。后期(1925年后)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泛神论”。泛神论是以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为特征的,是欧洲十七八世纪反对中世纪神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代表人物有布鲁诺、斯宾诺莎等。泛神论认为“本体即神,神即自然”,即整个宇宙或自然同一,都是神的体现,而神也就存在于自然之中,并不凌驾于世界之上,并且强调主体的人与自然融会后所呈现的精神之力。①对自然的仰慕。“神”即“自然”,他崇拜那唯一的本体,热爱宏伟的自然,“我把自然当朋友,当做着爱人,当做着母亲”。②对“自我”的无限放大。“我即神”“神无限,我亦无限”。昂扬着破坏偶像、否定既定权威的反抗精神。③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一切都由本体而来,都具有本体的属性,你就是我,我就是他,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同胞。在这个哲学基础上,建立那个亲密无间、平等自由的理想国。《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中的社会。1924-1926,接受马克思主义,与泛神论思想决裂。1924年上半年,郭沫若翻译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郭沫若早熟,七岁就喜欢他嫂子(《叶罗提之墓》),造成他女性崇拜意识,后来诗集《女神》、话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虚构人物,婵娟)、《蔡文姬》等剧作中都得到表现。2.创作:诗集:《女神》(1921),《星空》(1923),《前茅》(1928),《恢复》(1928)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1942),《孔雀胆》(1943),《蔡文姬》(1959)小说:《牧羊哀话》,《残春》,《喀尔美萝姑娘》,《漂流三部曲》,《落叶》,《叶罗提之墓》,《Lobenicht的塔》三、郭沫若的诗歌思想“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在自我表现,诗人的利器只有纯粹的直观。”“诗要出于无心,以自然流露为上乘。”“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第二节开创时代风气的《女神》一、《女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1919下半年至1920上半年,是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1921年8月,诗集《女神》一问世就结束了五四诗坛的“胡适时代”,以其彻底的反叛革命精神,崭新的浪漫主义审美意识,恢宏的诗歌创造才能,开一代诗风。从时间上来看,郭沫若并不是最早写新诗的人,在他之前就有胡适等人尝试新诗写作,但这些初期诗人的诗作大都是些带有旧诗词痕迹的“放脚体”新诗,内容肤浅,意境平淡,形式简陋,语言单薄,缺乏与伟大时代相适应的宏大气魄,不足以成为代表时代的声音。序诗。第一辑(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雄浑奔放的诗):以《凤凰涅槃》《天狗》《我是个偶像崇拜者》等为代表;第三辑(冲淡清新的诗):以《Venus》《霁月》《死的诱惑》等为代表。3二、《女神》的思想内容1.集中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不独艺术上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底精神”。(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①动的精神;②反抗的精神;③近代科学的成分;④世界大同的思想;⑤时代青年在绝望与消极之中有挣扎和热情。)A:破坏与创造精神《匪徒颂》更是直接歌颂反抗叛逆精神的典型诗著。《凤凰涅磐》借用凤凰集香木自焚而更生的神话故事,象征了旧世界的死亡和新世界的诞生,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在《女神之再生》中,诗人借古代传说中颛顼与共工争帝和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谴责了当时中国的军阀混战,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申诉了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的否定和对新社会的追求。《棠棣之花》取材于战国时代聂政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通过聂政与姐姐聂莹姐弟二人在母亲墓前诀别时的歌唱和对话,揭露了当时军阀混战、苍生涂炭黑暗现实,揭示了“均贫富,茹强权”的社会理想,歌颂了聂政姐弟“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B:爱国主义感情抒写“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是《女神》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晨安》被作者称作是献给祖国的“颂词”,同样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C:个性解放《女神》中的多数诗篇都是以第一人称来直抒胸臆的,处处突现着一个鲜明生动、富有叛逆反抗精神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描写自我形象最突出的诗篇是《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自我”形象也同样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豪放的激情。2.对大自然的尽情赞美郭沫若的抒写对象是整个宇宙,包括日月星辰、高山大川、江河海洋、风云雨雪。他把这些雄伟壮丽的自然景物当作自我表现的对象,借以表现他那向往光明和创造的强烈愿望,处处渗透着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充分地表现个人感情和时代精神,如《太阳礼赞》《日出》等。3.劳工神圣的精神郭沫若在《女神》中也对创造万物的劳动和工农劳动者给予诚挚而热情地赞美。在《地球,我的母亲》里,诗人明确表示了他对工农劳动者的无限景仰和热爱,在《西湖纪游》一诗中,诗人写他在雷峰塔下看见一位锄地的老农民,老人抬头看着诗人,“他那慈和的目光,他那健康的黄脸,他那斑白的胡须,他那筋脉隆起的金手”。三、《女神》的艺术特色(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2.对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题材的巧妙运用:例如女娲炼石补天、共工与颛顼争帝、凤凰自焚更生、天狗吃月亮等神话传说,聂政刺杀侠累、屈原自沉汨罗江、苏武牧羊等历史故事。3.构思宏伟,想象奇丽,情调激越,旋律急骤,这是形成《女神》浪漫特色的主要因素。(二)形式的彻底解放和新颖多姿郭沫若在研究、借鉴中外各种诗歌形式的基础上,创造出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新体式。4《女神》中的诗歌,既有惠特曼式的自由体,也有格式比较整体谨严的新格律体,又有泰戈尔式的抒情写景小诗,还有他首创的唱白交错的诗剧形式。最能代表郭沫若独特风格、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还是那些气势雄浑豪放的自由体诗。1.自由驰骋的格式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冲破了一切旧格律的束缚,不作丝毫的雕琢加工,诗节、诗行、字数、格局的安排,完全服从于感情自然流泻的需要,采取了与内在感情和谐一致的全新形式,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感受。2.和谐优美的内在韵律郭沫若主张新诗要打破古诗那种外在韵律的束缚,但他并不忽视韵律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他追求的是内在的韵律(无形律),这就是‘情绪的自然消涨’。他认为人的情绪本身就有高低抑扬,流泻出来便形成一种内在的韵律,而不必人为地去制造韵律。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3·优美自然的节奏《女神》中的自由体诗的节奏,也不是借助于外在的形式来获得的,而是通过诗中的情绪的抑扬、音调的强弱变化体现出来的,显得既优美,又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诗歌外在形式上粗糙的缺陷,增强了感染力。(三)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风格的多样化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表现。《女神》的风格是多样化而又富于独创性的。郭沫若是以浪漫主义诗人著称的,《女神》里的多数诗的风格是豪放、雄浑、粗犷的,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抒情咏物小诗则带有泰戈尔、陶渊明、王维式的冲淡、清新、婉约的风格。即使在那些以豪放磅礴气势见长的诗篇中,也有各自差异。四、《女神》后的诗歌1.《星空》1923年出版。五四退潮期的现实吟诵,反映了作者历史彷徨期复杂的情绪,世界观的矛盾,预示着郭沫若的转化。《星空》中的诗,虽缺乏《女神》时代的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但技巧却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从《女神》的呐喊到《星空》的彷徨)2.《瓶》:作于1925年2、3月间,浪漫的爱情诗,共42首。爱情诗《瓶》是《星空》时期的时代苦闷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影。诗作所体现的缠绵悱恻的情调是郭沫若主情主义美学思想的自然延伸。“我说郭沫若,你可以不必害羞你思想的矛盾,诗人本来是有两重人格的。况且这过去的感情的痕迹,把他们再现出来,也未始不可以做一个纪念。”(郁达夫《瓶附记》)3.政治抒情诗:《前茅》:取名前茅——革命时代的前茅(《序诗》)。大多为1921—1924年作品,1928年出版,诗风转变之作。集中反映了诗人世界观和阶级立场转变的过程:泛神论——阶级论: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恢复》:作于1928年1月,3月出版。写于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日子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尝试。典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态度坚决、挑战强烈、回击有力。第三节郭沫若的剧作与小说一、郭沫若的早期剧作(爱国主义思想的诗意表达)51.诗剧“女神三部曲”郭沫若的剧作,同他的新诗一样,也是发轫于五四时期。在莎士比亚,歌德等剧作的影响下,于1920年便连续写下了《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湘累》等三篇诗剧。《女神之再生》取材于上古共工与颛顼争帝和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共工和颛顼为了当元首,不惜驱使“党徒”互相残杀,只闹得天体破裂、尸骸盈野,飞沙走石,一片昏暗。诗人强烈诅咒了现实社会军阀混战的罪恶。诗人要建设一个美的中国,诗中的女神,自然是诗人极力歌颂的“美的中国”的创造者。《湘累》取材于屈原的故事,这里写的只是屈原被放逐后与女须乘船游洞庭湖的生活片断。诗剧的主角屈原,强烈申诉了被放逐的不平和郁愤,抒发了怀念故乡、忧国忧民的深沉的爱国激情。《棠棣之花》是三篇诗剧中较为重要的一篇,诗剧取材于战国时,代聂政刺侠累的故事。历史故事中的聂氏姐弟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的思想。但诗人却加以改造和升华,使他们具有了为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的英雄怀抱。他们对连年战争,表现了切肤之恨。因此,他们悲壮地表示:“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2.《广寒宫》和《孤竹君之二子》1922年,郭沫若创作了《广寒宫》和《孤竹君之二子》两篇诗剧。这两篇诗剧,前者是对月宫中的“极乐世界”的憧憬,后者是对离群索居的“自由纯洁的原”生活的渴慕。两者都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但他追怀的是月宫的圣洁和明净以及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节操,“浓厚地带着虚无主义色彩”。3.早期戏剧代表作:《三个叛逆的女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在历史人物的“骸骨”里吹进了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