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认识初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认识初探常丹丹(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班2014110074)【摘要】: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认识问题上,现今有着两种观点需要澄清:一是“独立形态论”,一是“中国模式论”。这两种不同倾向的认识,都存在着严重扭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进程的问题。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大趋势中、放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大背景中、放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加以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是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认识;不断完善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以科学的观点引导人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世界上有许多种“主义”,在同一个“主义”中又有不同的“主义”。这是文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具体表现。在初创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恩格斯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就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正是在不断澄清和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和理论体系,虽然已日臻完善,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在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仍然需要不断深化。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重大问题上,当前还存在着种种待深化乃至澄清的认识问题。由于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对本国基本国情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主义,选择了明显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模式、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都属于社会主义内部的不同形态。比较分析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两种社会主义,对于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前提。在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当前有两种倾向性观点需要澄清。一种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过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不能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另一种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为一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对世界具有普遍意义。这两种观点,一种是“非独立形态”论,一种是“中国模式”论,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肤浅的、表象化的认识。这两种认识倾向,殊途同归,都有可能严重扭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进程。胡锦涛深刻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大趋势中、放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大背景中、放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加以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是深人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大趋势中加以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人类杜会发展规律和文明发展趋势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必须摒弃任何怀疑的观念和任化的模式。1952年,我们党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毛泽东当时的理论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并非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是过渡时期的开始。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宣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年的九月,中共八大胜利召开,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由此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原本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由于指导思想的脱离我国实际,它却成为主观引导的结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既使资本主义因素获得了发展,也使社会主义因素获得了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逐步准备了社会基础。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是指: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比重的增长;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民主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发展等[1]650。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三改”任务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根据当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它的主要标志是:第一,在经济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经济基本建立;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的公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计划经济的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建立等,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在政治方面,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其实质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的确立;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实施;民族自治政策的实行;社会民主改革的完成等,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第三,在文化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整个意识形态中指导地位的确立;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制定,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因而带来了某些弊端。例如,经济上追求“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这些事实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很不完善的,在很多方面也并不完全切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尽管如此,我们已经选择了社会主义,在上述的这些内涵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后来邓小平概括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人民的历史抉择。我们应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历史提出了一个沉重话题: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社会主义之船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是否还能劈波斩浪昂首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使这一沉重话题获得了正确答案。在人类现代文明大舞台上,社会主义文明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和影响全局的角色。尽管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社会主义文明进程中伴随着众多的坎坷与曲折,尽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文明经受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但是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一种足以与资本主义文明相抗衡,并终将以自身的成熟与发展取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兴社会文明形态,它对20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启发和推动,对21世纪人类文明趋势的展示和张扬,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社会主义所以具有创造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归根到底在于它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进步。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并设计了若干理想化的社会变革方案,然而都只能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真正把社会主义文明取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置于科学的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唯物史观破解了“历史之谜”,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从而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力量。两个伟大发现,两个铁的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抗拒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动力。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不是人们观念形态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历史必然性,在于它是一个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公平、合理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美好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自然历史过程”,必须摒弃各种先验的模式。与前苏东国家走过的道路形成鲜明反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密切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成,具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容纳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其他经济成分。这样一种经济制度,既能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条件,又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样一种经济制度,从本质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并以建设高度民主政治为目标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样一种政治制度,可以从根本上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消除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局限性和狭隘性,使社会机体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社会公正和平等作为价值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是要消灭阶级,消除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地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这就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不均和人的畸形发展现象,使社会全面发展更具有人的内在活力。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面发展的特性和战略,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向高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迈进,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能力消除一切旧制度下所特有的贪婪、腐败、堕落现象,使整个社会在文明健康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把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放到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中加以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是参与全球化竟争的一种文明选择,必须遵循现代文明发展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正是当代世界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与此相适应,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飞猛进。几乎涉及世界各国的全球化,是继19世纪上半叶的工业革命、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革命之后第三次世界现代文明潮流。全球化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文明、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发展道路,都在全球化大潮中经受冲击和考验,而决定自己的发展走向和历史命运。经过60年的发展尤其是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国际舞台上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各方面都还不够定型和成熟,更没有形成所谓的“中国模式”。当前我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的来说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两个“不能变”: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能变,谋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个根本任务不能变。这可以说是在当代中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思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