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B8115)华浩明21世纪课程教材上篇方剂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一、方剂的概念:•*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用于防治疾病的一组中药。二、方剂学的概念:*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组•方原理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第二节方剂的起源与发展·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的著作,载方283首(能够辨认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时期的著作,托名黄帝、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伤寒杂病论》:乃东汉末期张仲景所著;载方314首。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著,载方验、便、廉。*《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是作辑迭工作的常用底本。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著,载方788首(通行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奉诏编撰,载方16834首。*《圣济总录》:宋赵佶撰,载方约近2万。*《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著。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开创了“方论”研究的方法。“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已”(汪昂语)。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普济方》:明代,朱木肃等编著,共载方61739首。是方剂学史上载方最多的古籍。*《医方集解》:为清代所汪昂编著。书中开创了新的以治法(功效)为主的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汪氏还著有《汤头歌诀》。*《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共十一册,载方96592首。第三节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剂学是连接中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方剂学是连接中医学与中药学的桥梁;*方剂学是现代中医药学科研的前沿。..\..\国家自然基金\杂项\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化研究.doc•第四节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背诵方剂歌诀及期末考试的规定(25首方歌,要求正确默写出20首以上,得20分;否则为0分)(简表及白皮书)第五节方剂学的研究范围1.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2.制方原理(方解,揭示组方的要素与功效的关系。)·证机分析;·药物配伍关系的分析(君、臣、佐、使药);3.现代研究。第六节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以中医学术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方剂为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的规律;2.研究方法:·以临床观察为基础的临床试验方法;·以实验为主的实验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文献整理方法;·以理论探索为目标的逻辑思维方法。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第一节方剂与病证方证对应—有斯证,用斯药(方)。证是“的”,方是“矢”。第二节方剂与治法一、治法的概念:*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来源于方剂——-先有方,后有法;*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方剂体现并验证治法—-方即是法,方能验法。三、“八法”*概念: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归纳出来的八种治疗大法。其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八种治疗大法的具体含义。•第三节方剂与中药*中药的发现是方剂产生的基础(方药先后问题);*“方以药成”;*方剂的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功用的进一步确定和新的发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一、方剂分类的依据─治法二、代表性的方剂分类法:古有“七方”说、病证分类、主方分类、治法分类等。1.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2.十剂:源于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中则曰:“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其将方剂“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4.以主方归纳分类方剂:始见于明代施沛之《祖剂》。5.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以治法(功效)为主的分类法,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配伍的概念:*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药物与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二、组成方剂的目的:·增强原药效;·综合多药效;·产生新药效;·制约烈毒性。然而,为什么西药很少是复方?*药物配伍的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通涩并行。·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第二节方剂的组成一、方剂的组成原则:*“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二、组方的结构—君、臣、佐、使药*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谓“主病之谓君”。*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辅助作用);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a.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佐助药;b.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更次要的治疗作用)—佐助药;c.制约君、臣药烈、毒性的药物-佐制药。d.反佐药--指在病重邪盛时,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例:太阳经—羌活、防风风邪头痛少阳经—川芎、柴胡阳明经—白芷、葛根*说明:·方剂的组成,一般是君、臣、佐、使药具备;有些方剂则不必君臣佐使药俱全,但必须有君、使药存在或体现出来。·君、臣药是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佐、使药是方剂的辅助部分;·君、臣药可兼佐、使药的作用;·君药一般是药量重,药力大;·君药味数较少,一般是1~2味。三、病证症结合的组方思路·因病选药;·因证配伍;·因症用药。第三节方剂的变化1.方剂变化的原因:·病情的轻重·邪正的虚实·兼证的有无·体质的强弱·年龄、气候、方土习俗。2.方剂变化的形式:a、药味增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d、复方的变化。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第一节常用剂型一、概念:将药物依据不同的药性和治疗的需要,加工制成含有一定剂量而不同形状类型的制剂,称之为药物剂型。二、常用剂型简介a.汤剂:指将处方药物加水适量,加热煎煮到一定程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汤剂的优特点:·吸收快;·疗效迅速;·运用灵活;·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b.散剂: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混匀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散剂的优特点:·吸收较快;·不易变质;·节省药材;·携带方便;·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C.丸剂:指将药物碾成细末,混合均匀,以赋形剂制成圆形的固体剂型。*丸剂的优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贮存、携带、服用方便。d.颗粒剂:指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少量药材细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状的一种制剂。*颗粒剂的优特点:·疗效快而稳定;·口感好;·体积小;·服用、携带方便。e.片剂: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匀后,压制成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制剂。*片剂的优特点:·质量稳定;·疗效较快;·体积小;·生产成本低;·服用、携带运输、贮存方便。f.胶囊剂:分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肠溶衣胶囊剂。*胶囊剂的优特点:·分散快,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稳定性好;·可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服用、携带方便;·外形美观。第二节汤剂制备•*汤剂的煎法•·一般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以及以芳香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宜武火急煎。·补益剂以及部分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宜文火久煎。第三节服药方法*服用的时间: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用。·滋补剂、泻下剂宜空腹服用;·安神剂、涩精止遗剂宜睡前服用;·含毒性或对胃肠有刺激性药物的方剂宜饭后服用;·急性病不拘时候服用;·慢性病宜定时服用。*服用的方法:汤剂一般宜温服。·解表剂、温里剂、补益剂宜热服;·清热剂宜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