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一、教学目的群体心理与行为有着和个体心理与行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帮助学生掌握群体心理与行为中的特征和规律,包括群体的定义和类型,群体的发展期,群体的结构,常见的群体行为,以及如何管理群体间的冲突。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群体结构中抽象的概念,包括社会类别、角色、地位等。2.群体行为特征及其理论解释。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群体的两种定义,以及两种不同的划分方式,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最后介绍中国群体本位的文化。第二节首先介绍群体形成的两个基础,即完成任务和共同命运,然后介绍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形成期、震荡期、规范化期、执行任务期、中止期。第三节群体具有结构上的特征,本节介绍一些重要的概念,包括类别和关系、群体中的角色、群体中的地位、群体规范、群体规模和构成。第四节介绍了一些典型的群体行为,它们包括:去个性化的行为、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惰化作用、从众行为、群体决策中的极化现象。第五节的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和群体之间发生的冲突。本节首先介绍了社会范畴化和社会身份认同概念,然后介绍了建立在社会范畴化基础上的刻板印象,其次介绍了群体间的冲突以及原因,最后介绍了如何解决群体冲突。2.基本概念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群体凝聚力、类别、关系、角色、地位、去个性化、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惰化作用、从众行为、群体决策中的极化现象、群体冲突。3.基本理论(1)社会分类理论。英国心理学家特纳等人认为社会类别才是认识群体的关键因素。他们认为群体的心理基础是认同,即人们会把自己划分到某个特定群体中,并把自己看作是和群体的某种或某些共同属性和规范相联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区别了人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这两个群体对人的不同作用。(3)塔克曼的群体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把群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形成期、震荡期、规范化期、执行任务期、中止期。(4)角色理论。角色行为是指一个人反复发生的行为。这些行为和其他人的稳定的、重复的行为相互依赖,目的是产生可以预料的结果。在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角色更多是由社会情境决定的,而不是个人的性格特征决定的。(5)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内驱力来评价自身的意见和能力。为了对于自身的意见或能力给出一个现实的评价,人们需要选择能提供最多而且是最可靠的信息的其他人,通常是采用某个近似的属性来选择比较对象(例如同年龄段的人、同学等)。(6)社会身份认同理论。该理论认为,群体有寻找并维持彼此之间的某种积极差异性的倾向。这一理论假定,寻找群体特异性对个体来说具有功能性的好处。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建立起和内群的联系,群体之间的比较间接有利于个体的自尊,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7)相对剥夺理论。该理论主要被用来解释群体间的冲突。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人们的不满并不必然是因为绝对的饥饿或贫穷,而是因为感受到当前状态比应当的状态更糟。具体来说,当人们感受到他们当前享受的生活水准和他们认为应该享受的生活水准之间不一致时,人们就开始变得不满和具有反抗精神。4.课堂讨论本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