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关于信仰的论文报告院系:食品学院班级:1208班摘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至今日,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同时,现时代国人的信仰问题正逐步的惹人关注。作为中流砥柱力量的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不容小觑,正因为如此,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就更亟待人们进行深入的思索与探讨。关键词:信仰;人生价值;精神;马克思主义。引言:在写论文之前,笔者和他的同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经过讨论,并查阅过相当多的资料,得到了比较可观的效果,下面是笔者对这一段的学习的分析与结果。正文:一、什么是信仰?1、信仰的含义:通过对《汉语词典》的查阅,里面对信仰这样诠释: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注意,或对神的信服和崇敬,对鬼妖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大学生大一学期信仰的选择与实现这本书上对信仰的补充与说明:信仰是富于思维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意志品质,它会让信者终生深信不疑,执着追求的一种意志行为。信仰的产生具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也有人类自身原因,信仰的形态固然千差万别,但是不同的信仰也有其共性,其中对信仰对象是真实性,信仰的价值目标是有超越性的,信仰是具有非逻辑性的,信仰是专一排他性的。信仰的功能,信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信仰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升华人生价值,获取行为准则,构建精神支柱。2、信仰的分类以及信仰与宗教的区别不同的社会时期国家民族甚至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信仰,因此在信仰的分类上,比这很难给他下一个标准的定义,经过对老师的咨询,知道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鬼神的信仰,大家都知道处在旧时代没有科学分析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对自然现象产生恐惧或精神的寄托,比如中国人会相信有天神龙的存在,西方会相信有亚当和夏娃……第二类是对宗教的信仰。比如西方会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仰,中国会对道教佛教的信仰。第三类是对某种主意人物、动物的信仰。中国共产党,台湾有国民党,民政党。草原上的人会对狼崇拜,回族人会对猪崇拜,年轻的人会对歌者舞者崇拜等等。二、当代大学生是不是应该具有信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必须有自己的信仰,这样才能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志向,成才报国。信仰,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信仰都是可以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一直以来,正是在对信仰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完成了人生的价值选择与道路选择。大学生是社会高认知群体,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仰在根本上影响着认得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一旦出现信仰危机,就势必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可以说是灾难。具体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而言,出现危机不仅对其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然而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仍有大学生信仰状况不容乐观。三、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其中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约占信教者的62%。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当代社会中,青年人承受着更多的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和压力。求学道路的困难、生活的苦涩和艰辛、工作的不尽人意或家人的下岗待业、个人及亲友病痛等等,面对人生挫折和困惑,都会导致青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之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教会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到上帝是他们最后的靠山。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是“组织里的人”。但作为大学生而言,首先应该相信科学,追求真理。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复杂而又深刻的社会变化,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信仰发生不同程度的量变和质变,一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和动摇,出现了信仰危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总是被感性主导,历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困惑、迷惘和彷徨到选择的复杂过程。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导信仰的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仰产生动摇,一方面,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必要;有的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心存疑虑,有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正确认识,也有的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不够。另一方面则对西方思潮乃至有神论等各种非科学信仰的接受和认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方思潮席卷而来,在大学校园中,多种思潮泛滥,使大学生们不可能对西方学者的学说进行系统的跟踪研究,更谈不上理解和批判地吸收,那就必然导致共产主义信仰的丧失。第二,信仰缺失与多元化。通过对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现象,甚至有信仰真空现象存在。在信仰的选择方向上,当代大学生有很多表现出信仰的复杂与缺失现象。大学生这个特有群体“自我选择”欲望特别强烈,他们更倾向于从自我需要方面出发来决定是否信仰、该如何去信仰、信仰什么。这就出现了很多同学信仰马克思主义,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信仰宗教,另外一些同学信仰神秘的命运。极其多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信仰或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不清,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不清等迷茫和困惑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信仰什么。这都表明,我们的信仰教育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三,信仰世俗化趋势严重。所谓信仰的世俗化是指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谈理想、不谈信仰,不愿为伟大理想献身。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崇拜和向往的往往是权力、金钱、名誉极其人格化的载体。他们从自身实际的需要出发,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信封为自己的信仰,注重的是追求物质利益注重金钱的实惠。很明显,信仰已经步入了泥潭与歧途。这部分大学生把信仰已经完全等同于谋取现实利益的手段,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功利性色彩,例如我们眼前就有很多大学生“信仰”着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的这种“信仰”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现实主导的意识形态,如果不信仰很可能就无法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好的生活。具有这种信仰的人自私、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淡化政治信仰。第四,信仰的个人主义凸显。很多学生认为信仰基点属于个体本位的表现,是信仰个人化倾向,他们奉行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扩充为特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将社会和他人当作手段,强调追求个人快乐的目标唯一性,满足于直觉主义、感觉主义,缺乏社会责任、回避理性思考。甚至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已经成为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一旦遇到现实的利益问题,他们什么都可以出卖,什么都可以放弃,甚至是自己的灵魂。四、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与引导路径针对上述现状,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一,加强社会主流信仰的导化作用。信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信仰教育的生成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正如一个人应该有明确的理想追求一样,一个社会也应该有健康的主流信仰使人们有一个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它必须代表公正、公平、合理,体现真、善、美。我们反对以强制性手段改变人们的信仰但赞同有效地发挥社会主流信仰的导化作用因为信仰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不同形态的信仰对人生理想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科学的信仰符合客观规律,产生于实践,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它对个体崇高的人生理想的确立具有积极的作用。非科学信仰依靠人的主观臆造或所谓神的启示充满了虚伪和欺骗,是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它往往阻碍着人们生活理想的实现。而社会主流信仰的确立能有效地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信仰选择。因此,树立并加强科学的、先进的社会主流信仰,充分发挥其正确导化作用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第二,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只注重课堂理论灌输,而缺乏实践环节的教育是造成信仰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接触更多的是书本知识,普遍缺乏的是社会阅历和实践的体验。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两课”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向社会实践学习,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崇高性。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一方面,要引导有关部门大量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各种阵地和活动的管理。同时要积极组织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讴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为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一项灵魂塑造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更需要持之以恒。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整个民族的前途,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参考文献:[1]李德顺:信仰危机与信仰的升华[J].河北学刊,2002,(9).[2]刘建军:论人生信仰的确立、保持与危机[J].伦理学,2000,(3).[3]刘建军:信仰与人生[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1,(6).[4]《新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