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预习实验,了解实验室规则。2、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小组实验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关于合作、勇于实践等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2、学会写探究实验报告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使学生领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媒体:课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引入:老师:在停电的夜晚,在生日蛋糕上,在浪漫的烛光晚餐时,大家都会见到蜡烛,形态不一,颜色各异,但它们都是由石蜡和棉线做成的烛芯组成的.你仔细观察过一支蜡烛的燃烧吗?老师:(投影几张各色各样的蜡烛图片)点燃前,燃烧前的蜡烛有的是黄色,有的是红色,还有的是白色……,有柱形,有圆形,有方形,还有其他一些特别的形状,如苹果形,五角形……,它的颜色是由添加在内的色素决定的,它的形状要看塑造它的模具是什么形状的,但无论什么样的蜡烛,在点燃之前,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是固体。切下一小块石蜡并放在水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蜡烛浮在水面上老师:因为蜡烛质地较软,可以用小刀刮下来。把它放在水中,会看到石蜡漂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步骤1:观察火焰老师:燃着时:用火柴将蜡烛点燃,观察火焰颜色,一般为黄色,火焰共分三层,最亮的是最外层。步骤2: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片刻再拿出时,观察有什么现象?学生:(引导学生说出)中心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中心向两侧逐渐变黑,烧焦老师:由此证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步骤3: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的小烧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什么现象?老师:烧杯内壁出现了一层水雾,烧杯底部开始烫手,取下烧杯,迅速正放于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成了乳白色.说明蜡烛燃烧之后,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思考)老师: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泪是不是新生成的物质呢?学生:不是的,是燃烧的时候放热是蜡烛融化了步骤4:熄灭蜡烛,观察现象学生:有白烟老师:设想一下,白烟能不能点燃?学生:大部分摇头,说不可以老师:那好,我们来试一下,到底能不能点燃白烟。老师点燃白烟,证明白烟可燃。部分蜡烛在高温中转为蒸气,白烟中有蜡烛蒸气,因此可燃。课堂小结:今天是我们化学课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这节课就讲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重点在于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学会写实验报告。板书设计: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蜡烛的颜色不同,形状也不同,且密度比水小燃着时观察火焰颜色,一般为黄色,火焰共分三层,最亮的是最外层。且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熄灭后有白烟,且白烟可燃作业布置:完成探究实验报告,预习第二小节。课时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老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蜡烛的燃烧,而本堂课我们来探讨人体的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有什么不同。思考: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一个玻璃钟罩将一根燃着的蜡烛和一只实验用的小老鼠一同扣上,一段时间后,蜡烛渐渐熄灭,小老鼠也开始抽搐,直至死亡.普利斯特里被这种现象所困扰,老鼠是否死于被污染的空气?于是,它用处理过的洁净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用来实验的小老鼠同样未能幸免于难.小老鼠为什么会死亡?若用一盆鲜花代替蜡烛做以上实验,小老鼠会怎样?鲜花会怎样?老师:我们知道,蜡烛燃烧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动物呼吸需要氧气,在密闭的容器内,空气是有限的,里面的氧气也是有限的,当氧气被蜡烛消耗尽了,小老鼠就会因缺氧而死亡.但是,当小老鼠与鲜花同居一室时,却会活蹦乱跳,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的呼吸作用则恰好相反,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小老鼠和那盆鲜花各取所需,小老鼠活蹦乱跳,鲜花也格外茁壮。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证明小动物呼吸时需要吸入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呼出的气体主要含二氧化碳气体。你想研究一下自己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吗?实验探究:参考书本P14的信息,收集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步骤1: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目的是将瓶里的气体全部赶出),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同倒立在水槽内.如图1—2所示.图1—2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吹气,如图1—3所示(注意换气时不要倒吸集气瓶内的水),因为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吹入的气体会聚集在集气瓶顶部,随着吹入气体的体积增多,水会被逐渐排出,这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叫做排水集气法.当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时,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桌上,如图1—4所示,你已经收集了一瓶你呼出的气体,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一瓶,备用.步骤2: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滴入到空气中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步骤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空气中,木条持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中,木条很快熄灭。结论:空气中含有能帮助燃烧的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则含有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步骤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现象: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但一会儿又消失了,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水雾出现。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水量多,相对而言,空气中的水蒸气少。老师:以上我们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了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从而得出了初步结论:(1)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较少。(2)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较多,氧气的含量少。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关注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通过验证性的实验一步步确定气体主要成分,并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两气体之间成分含量的不同。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我们能初步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通过设计实验,不仅能巩固有关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讨问题的科学方法。作业布置:整理两个课时的笔记,,完成课后练习,预习第三课题。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