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結論最後,本報告試圖將第三至五章所探討的台日韓電子零組件競爭態勢進行歸納與分析。一、台日韓電路板產業競爭分析(一)日本電路板產業競爭分析日本在PCB市場與技術均領先群雄,IEK預估2004-2007年全球PCB市場年平均複合成長率為5.4%,而2004-2007年日本PCB市場平均複合成長率與全球市場成長率相當,同樣為5.4%,但日本PCB產業挾著優先進入市場之優勢,全球PCB市場占有率達35%,遠遠高於台日韓全球PCB市場佔有率平均值的21.8%,而在全球市場上佔有領先之地位。就技術競爭力而言,日本PCB產業的研發投入在台日韓三國中最強,日本PCB廠商平均研發人員人數為100人左右,投入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達6%,系統廠商也ㄧ致認為日本PCB廠商的研發人員素質是台日韓三國中最優良的;在新產品每年平均開發數目方面,台日韓三國PCB廠商每年開發新產品數目均在50件以上,彼此差異不大,但在同一規格PCB產品開發之速度,日本廠商開發速度最快;在產品技術方面,台日韓PCB廠商在技術研發上,均以追求PCB之線距極小化為技術發展之目標,其中在PCB硬版方面,日本已可以做出40um線距之產品,在軟板方面,2日本PCB廠商也仍然扮演領先的地位,線距可以做到30um,此外在IC載板方面,日本廠商最小線距已可以做到20um之產品,從上述可以發現日本PCB廠商在硬板、軟板或是IC載板的細線路技術能力領先台灣與韓國,產品線並不會廣泛分佈,而是朝高階產品來發展。在產品製程技術方面,日本PCB廠商的產品平均良率在90%以上,而下游系統廠商均認為日本PCB廠商的產品品質是台日韓三國中最佳者,但在製造週期控制能力上,日本PCB廠商從原料投入到產品產出須28-35個工作天,落後台灣PCB廠商;在新產品試產到能量產約為3-4個月,速度與台灣廠商相當,在技術競爭中,日本PCB產業在產品研發與製程技術上均獨占鰲頭,實屬技術的超級領先者。總之,日本PCB廠商競爭優勢在於,投入大量的研發人力與資金於PCB產品研發上,靠著優異的研發技術與良好的量產能力,相同規格之新產品往在在台灣與韓國等競爭對手尚未開發出產品之前,更早推出至市場中,在無其他競爭對手的情況下,雖然產品良率不高,但能訂定較高的價格,以獲取較高之利潤,當台灣與韓國等競爭國能生產同樣產品時,日本廠商PCB產品良率往往已經提升,其生產成本更低,日本PCB廠商更有籌碼採取降價的方式,與台灣、韓國競爭,此時台灣與韓國PCB產品品質未比日本廠商來得佳,所以價格往往比日本PCB產品便宜5-15%,當產品價格一直降到日本PCB廠商無利潤可圖時,日本PCB廠商即退出此ㄧ產品市場,將生產重心轉移至新產品上,以尋求更高的產品利潤,日本PCB廠商運用此ㄧ競爭策略,搶佔到全球35%的PCB市場佔有率。(二)台灣電路板產業競爭分析3台灣PCB產業在市場與技術上均緊追於日本,IEK預估2004-2007年台灣PCB產業年平均複合成長率為8.1%,比全球PCB產業的5.4%高,但台灣PCB產業全球市佔率為22%,比日本PCB產業全球市佔率35%低,表示台灣PCB產業市場正處於一個成長且仍有發展空間的階段。就技術競爭力而言,台灣在研發投入方面與日本、韓國相比仍顯不足,台灣PCB廠商平均研發人員人數為70人,研發費用投入佔整體營收比例只有3%,遠遠低於日本的6%,與韓國的5%;系統廠商認為台灣PCB廠商的研發人員素質略低於日本,與韓國相當,但在研發績效的表現上,台灣PCB廠商表現絲毫不顯得遜色,台灣廠商每年平均新產品開發數目與日本、韓國相當,新產品開發速度則僅落後日本,且在產品技術層次上,台灣在PCB硬板、軟板、IC載板之線距極小化之技術追求表現上,均緊追於日本廠商之後,目前台灣廠商在PCB硬板的線距可做到50um產品,在軟板方面,台灣PCB廠商線距可做到35um產品,IC載板台灣PCB廠商線距可做到25um產品,從產品規格技術層次來看,台灣PCB廠商除了不斷追求在線距極小化之技術追求邁進外,其他較低階之產品,台灣PCB廠商也仍然持續供應生產。在製程技術方面,台灣PCB廠商平均產品良率在80-90%之間,而系統廠商也ㄧ致認為台灣廠商PCB產品品質僅次於日本,優於韓國;在製程週期控制能力上,此為台灣廠商之強項,從原料投入到產品產出只須22-28天,遠優於日本與韓國的28-35天,此外台灣的量產能力也與日本相當,均在3-4個月左右,因此台灣PCB產業在技術競爭方面,製程技術具有極高競爭力,而研發技術,也直逼日本廠商之後,實屬於生產專業型邁向技術領先型。4總之,台灣PCB廠商競爭優勢在於,與日韓相比投入最少之研發人力與金錢,但在研發績效的表現上與日韓相比絲毫不遜色,甚至技術水準緊追日本廠商,表示台灣PCB廠商擅於研發管理,讓研發投入充分展現出效率與成效;另外台灣PCB廠商擅於生產管理與快速製造方面的能力,在在都顯示台灣PCB廠商不僅擅於生產管理,更精於成本的控管,台灣PCB廠商掌握最小的投入最大產出之優勢,不斷壓縮其製造成本,提供廣泛之產品線,從低階到高階產品均可供應給客戶,滿足客戶之需求,台灣PCB廠商在嚴格的控管成本下,同ㄧ規格產品市場售價往往低於日本與韓國售價的5-15%,大大提升市場競爭力,並且台灣PCB廠商在下游廠商愈到PCB產品問題時的危機處理最佳,在下游廠商愈到緊急訂單時,其緊急訂單的配合度也最高,充分表現台灣PCB廠商的彈性與效率,台灣PCB廠商就靠著研發效率、生產效率、服務彈性與緊急應變能力佳之競爭優勢,搶佔全球PCB22%的市場佔有率,2004-2007年平均複合成長率為8.1%。(三)韓國電路板產業競爭分析韓國PCB產業的起步在台日韓三國中最晚,因此不論在市場與技術方面均落後日本與台灣,韓國近幾年急起直追,在研發投入上可以看出韓國PCB產業的企圖心。2004-2007年韓國PCB市場平均複合成長率為8.6%,在台日韓三國中成長幅度最大者,但全球市場占有率只有8%,未來仍有極大之發展空間。在研發投入上,韓國PCB廠商平均研發人員人數為80人,且平均研發費用投入佔整體營收的5%,僅次於日本,但在研發績效方面,表5現卻顯得較為落後,雖然每年平均新產品開發數目與日本、台灣相比無顯著差異,但在新產品開發速度上卻是表現最差、且產品規格技術層次表現上。在硬板方面,韓國可以做到50um線距之產品,在軟板方面,則可以做到40um線距之產品;在IC載板方面,則只能做到35um線距之產品,韓國產品技術層次的表現上,不論在硬板、軟板與IC載板上均落後日本與韓國,在產品製程技術上,韓國PCB產品良率為80-90%,與台灣廠商相當,但在產品品質的表現上,系統廠商均認為韓國PCB產品品質均落後日本與台灣。在製造週期控制能力上,韓國PCB廠商從原料投入到產品產出平均時間為28-35天,與日本廠商表現相當,但落後台灣廠商,在量產能力上,韓國廠商則遠遠不及日本與台灣,新產品試產到量產需要5-6個月;韓國PCB廠商投入龐大的資源於產品研發上,但在研發績效與製程技術的表現上卻遠遠落後日本與台灣廠商,表示韓國PCB廠商起步較晚,許多實務經驗值累積仍不夠,也造成較多的投入,卻獲得較無效率的產出。雖然韓國PCB廠商起步較晚,但仍有其競爭優勢,由於韓國PCB廠商均有其集團大力支持,以及零組件自主化之策略,投入許多研發資源於新產品開發上,尤其韓國已將重點發展著重於HDI板、軟板及IC載板,在集團的挹注下,可大幅縮小廠商的學習曲線,未來發展不可小觀。6表6-1台日韓PCB產業競爭策略之比較國別競爭策略日本1.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2.新產品率先進入市場之優勢3.高附加價值之產品線台灣1.具良好之研發效率2.專精於產品製成之生產3.提供完整的產品線韓國1.在集團支持下,落實零組件自主化之策略2.投入大量研發資源於利基產品中資料來源:工研院IEK-ITIS計畫(2005/09)二、台日韓鋰電池產業競爭分析(一)日本鋰電池產業競爭分析日本在全球鋰電池市場與技術方面均領先群雄,IEK預估2004-2007年全球鋰電池市場複合成長率為22.6%,而2004-2007年日本鋰電池市場平均複合成長率則略低全球市場成長率,成長21.1%,但日本電池產業挾著優先進入市場之優勢,2005年全球鋰電池市場占有率為58.1%,遠遠高於台日韓全球電池市場佔有率平均值的22.6%,在全球市場上佔有領先之地位。在技術競爭力方面,日本鋰電池廠商的研發資源投入在台日韓三國中最大,廠商平均研發人員人數為108人左右,投入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達6%,系統廠商也ㄧ致認為日本電池廠商的研發人員素質是台日韓三國中最優良者;在新產品每年平均開發數目方面,日韓鋰電池廠商每年開發新產品數目均在14件左右,優於台灣的10件,但在同一規格產品之開發速度,日本電池廠商是台日韓三國廠商中開發速度最快者,就產品技術而言,台日韓電池廠商在技術研發上,均以追求電7池之最大重量能量密度與體積能量密度為目標,其中在手機鋰電池產品方面,日本廠商鋰離子電池量產產品重量能量密度、體積能量密度分別為190Wh/Kg及400Wh/L,鋰高分子電池分別為190~250Wh/Kg及400~450Wh/L;且主要研發中的手機鋰離子電池產品重量能量密度、體積能量密度分別為210Wh/Kg及450Wh/L,與台灣、韓國間之技術規格並無明顯差距;但在筆記型電腦鋰電池方面,日本鋰電池主要量產產品重量能量密度、體積能量密度分別為185Wh/Kg、515Wh/L,領先台灣與韓國廠商之產品技術,而研發中產品,重量能量密度、體積能量密度分別為200Wh/Kg及580Wh/L,也優於台灣與韓國產品技術。在製程技術方面,日本電池廠商產品良率為95%以上,優於台灣與韓國廠商產品良率,而在平均製造時間方面,日本廠商的平均製造時間為40天,也優於韓國與台灣廠商,但在新產品試產到量產之時間上,台日韓電池廠商皆平均需花費4.7個月,故彼此間無顯著之差異,故日本電池廠商之技術定位實屬「技術超級領先者」。總之,日本電池產業之競爭優勢在於,投入龐大之研發人力與金錢等資源,累積深厚的鋰電池核心技術,持續在市場保有領先之地位,而在產品技術上,採取創新技術之策略,領先其他國家競爭廠商推出新產品,且日本前三大鋰電池廠商包括三洋電機、新力與松下等均進行垂直整合策略,自家下游電子系統產品均優先採用自己生產的鋰電池產品,此三大品牌資通訊與消費性電子之全球市場佔有率均極高,此外日本鋰電池產品線十分完整,可充分滿足下游應用產業需求,使得日本鋰電池在全球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8(二)台灣鋰電池產業競爭分析我國鋰電池產業就全球鋰電池產業發展歷程而言,雖然與中國大陸、韓國同屬於後進者,然而近5年來中國大陸及韓國廠商紛紛在全球市場有耀眼表現的同時,我國鋰電池廠商其生產規模卻一直無法完全滿足國內蓬勃發展的下游應用市場(例如筆記型電腦、手機)之需求,以致於須要仰賴國外進口以補足國內市場之需求。2004-2007年我國鋰電池產業平均複合成長率為16.4%,比全球鋰電池產業之22.6%之低,全球市場佔有率不到5%,故市場競爭力與日本、韓國相比,落後許多。再從技術競爭力角度去探討,台灣鋰電池廠商的研發投入與日本、韓國相比均有明顯的落後,在研發人員人數方面,台灣鋰電池廠商平均研發人員人數為30位,研發費用佔整體營收比例為4.2%,若與日本、韓國所投入的研發資源相比則相差許多。在研發績效方面,台灣鋰電池廠商平均每年開發新產品數目為10件;在新產品開發速度上與韓國廠商相當,並些微落後日本廠商;在產品技術層次上,台灣廠商手機鋰電池主要量產、試產產品的重量能量密度與體積能量密度均相同,鋰離子電池分別為190Wh/Kg及400Wh/L,鋰高分子電池分別為190~250Wh/Kg及400~450Wh/L;且主要研發中的手機鋰離子電池產品重量能量密度、體積能量密度分別為210Wh/Kg及450Wh/L,與日韓技術規格層次相當,但在筆記型電腦鋰電池方面,台灣主要量產產品以重量能量密度、體積能量密度分別為180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