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定义:打制石器的时代(2)代表性遗存:元谋人:云南,距今170万年北京人:距今20万年(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元谋人北京人【史料实证】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luG)蜯①(bSng)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提示:有巢氏“构木为巢”:定居生活;燧人氏“做燧取火”,学会用火。【思考点】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黄河流域为主,长江、珠江也有发现【历史之谜】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和丢失发现问题:材料体现了早期人类怎样的社会状况?2、新石器时代(1)定义:磨制石器的时代(2)社会生活: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3)代表遗存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蛋壳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分布广泛,多元一体原始农业养蚕缫丝3、原始社会组织(1)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2)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公社:贫富分化;不平等;部落或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权贵阶层——迈进阶级社会的门槛【历史解释】阶级: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占有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领得的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人类社会历史依次出现过三个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在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史料实证】中国古代的“姓”,《说文解字》解释说:“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因此,中国人的“姓”是标志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较早的“姓”有姬、姜、嬴、姒、等。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发现问题:从“姓”的起源看,具有怎样的特征?提示:由血缘决定;带有母系氏族的遗制【史料实证】在大汶口的一些墓葬中,既有葬具(棺材),又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达到80多件。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发现问题:大汶口的墓葬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提示:现象: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根源:生产力发展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的传说(部落)(1)三皇:神话色彩浓厚。(2)炎黄的传说: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3)禅让:尧老的时候,根据推举和对舜的考查,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2、万邦时代(1)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较大,阶级分化明显。(2)地位: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3、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2)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3)政治统治继承制度王位世袭制中央机构夏王是最高统治者;设立各种机构和职官地方统治对夏部落区直接统治,他地实行间接统治(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亡大禹治水商汤灭夏【史料阅读】(课本第5页)发现问题: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些传说或事件?提示: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大禹治水、汤灭夏、武王伐纣。【学思之窗】(课本第5页)发现问题:关于启的继位,有哪些说法?为什么会出现出现上述说法?提示:说法:益主动让位说、启夺位说。原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史料实证】根据传说,炎帝号称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以神农为号,说明他们主要是从事农业的氏族部落,其后裔比较著名的有烈山氏,以善于烧山种田而闻名。其子名柱,“能植百谷百蔬,故祀以为稷”,稷被尊为谷物之神。炎帝后裔还有共工氏,以善于平治水土著名,曾率部与洪水作战,扩大了耕地,其子曰后土,后被尊奉为土地之神——社。——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炎帝及其后代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2)评价炎帝及其后裔的上述做法。(3)怎样看待上述神话传说的史学价值?提示:(1)烧山种田、种植谷物蔬菜、平治水土,扩大耕地。(2)土地和粮食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兴衰存亡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中国,“社稷”即国家的代名词。(3)神话传说能反映一定的历史史实,但准确与否,还要与考古等成果互相印证。【史料实证】禹死后,子启即位。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失,东方偃姓之族的伯益就曾与启争夺王位,这就是《竹书纪年》所说“益干启位,启杀之”。不久有扈氏起兵反对,启亲自率兵征罚,有扈氏最终被剿灭。《淮南子》认为:“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有扈氏的行为?(2)启最终获得胜利,意味着什么?提示:(1)有扈氏只知道墨守旧“义”,而不能顺应时“宜”,其失败是必然的。(2)意味着王位世袭制得以确立,从此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历史解释】1、黄帝:“五帝”之一,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少典氏之子,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相传炎帝作乱,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作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故城在今河北涿鹿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许多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黄帝与炎帝合称“炎黄”,而汉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2、华夏:唐朝孔颖达认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传说华夏是中华民族祖先中生活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集团。分为以黄帝为首的姬姓部落联盟,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联盟。他们在斗争中交往发展,最后融合成华夏的主体部分。所以,后来人们习惯上称华夏后裔为炎黄子孙。又因他们自以为居于天下中心,因此,华夏、诸夏又称为中国的古称。后来的华夏不仅指部族,而指整个中国。3、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在阶级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所建立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借助于国家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国家的基本特征是:按地域划分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4.世袭制:“禅让制”、“选举制”的对称。国家职务的就任按血统亲属世代相传的制度。君主国元首产生的普遍形式。世袭制的元首终身任职。中国从公元前21世纪夏代奴隶制国家建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经历了4000多年,是世界上实行君主世袭制最长的国家之一。三、商和西周1、商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后迁都殷,也称殷朝甲骨文(1)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现殷墟遗址,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2)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政治统治(1)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2)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地区为内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为外服。疆域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定都镐京(西安),史称西周。(2)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容(1)“封建亲戚,以蕃屏周”。(2)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影响(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再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3)西周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灭亡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3、商周的社会经济(1)地位: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2)表现农业主要部门,使用木、石、骨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少。土地制度(1)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2)井田制:土地经营的基本形式。手工业青铜铸造,种类繁多,青铜文化【思考点】(课本第6页)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提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历史纵横】(课本第6页)发现问题:宗法制有什么特点?提示:以血缘亲疏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大宗、小宗体系;政权与族权结合。【史料阅读】(课本第6页)发现问题:井田制有什么特点?提示:分为“公田”、“私田”。公田集体耕种。【史料实证】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幸存到今天的商朝文字大多发现于龟甲兽骨上,过些龟甲兽骨是当时占卜吉凶祸福用的——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独特的习俗。发现问题:史料体现了商代甲骨文怎样的特征?起了什么作用?提示:表意文字、占卜吉凶祸福。现代汉字的起源,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保证。【历史解释】1.国人暴动:“国人”指居住在都邑和城郊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平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国人暴动是指公元前841年周都镐京地区的国人发动的驱逐周厉王的武装暴动。周厉王贪婪残暴,任用荣夷公作卿士,实行专利。国人不满,发出怨言,厉王又使卫巫监谤,用武力压制舆论,使得矛盾激化,国人相与叛变,武装袭击厉王。厉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厉王的太子静藏匿在召公家,也被国人包围,召公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国人,才使太子逃脱。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群众武装暴动。2.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由于实行专利和暴虐,被国人驱逐,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诸侯奉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号共和元年。一说由召公、周公临时共管朝政,号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之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探究与拓展】1、【问题探究】(课本第7页)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提示:保民思想。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促使统治阶级更加约束自己,注重民众的力量,是历史的巨大进步。2、学习拓展(略)1.简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经过,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2.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萨拉热窝事件作为突发事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多视角地观察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3.概述凡尔登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4.说说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归纳和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5.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参战双方、战争结果。6.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资料。7.指导学生借助“聆听‘阿芙乐尔号’的诉说”和“佳片回顾”等形式处理资料并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