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第六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艺术欣赏第一节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第二节艺术欣赏与审美经验第三节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第四节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本章考点:(二)艺术欣赏与审美经验1.了解: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间的关系。2.理解:中国山水画以抽象性的表现因素区别于西方风景画。(三)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1.领会:“画眼”;“力的图式”。2.识记: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德彪西《雨中花园》;我们可以把悲剧比喻为“酒神”精神的艺术,把喜剧比喻为“日神”精神的艺术。3.综合应用:试析艺术欣赏的四个心理阶段--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审美共鸣。(四)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1.识记: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2.领会:艺术批评的范围和性格。第一节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通过艺术创造意识对自然现实的直接反映或间接折射,人类在一个不断发现美和不断创造美的精神活动过程中,认识自身,寻求自身的价值,并在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当代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个值得重视的核心思想是肯定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按照这一美学理论,历来的文学史、艺术史都是不完全的,不完整的,它要求和正在促成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即从文学作品本文出发,从艺术本体出发,建构一部人类的文学艺术接受史,专门研究艺术接受者的创造活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间的关系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联系,共性有以下方面1都是意识对自然的直接或间接反映2都是人类在一个不断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并在肯定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本质力量3艺术史是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并行不悖、辩证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演化史4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5都区别于推理的、逻辑的科学认识,不清晰,不确定,带有一定直觉的感悟性区别、差异性有以下方面:1艺术欣赏凭借艺术创作的产品而创造性的展开——“再创作”2艺术创作的作品借助欣赏活动而存在与延伸,实现它的生命力3艺术欣赏的创作与艺术创作的创作相对应、相背反第二节艺术欣赏与审美经验再现的艺术,通过艺术的特定材料凝聚艺术家对自然现实中美的发现,传达艺术家个人独特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从而召唤欣赏者相应的审美情感,这种召唤是具有一种特殊动情力的。罗丹沉思一、再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表现性因素是艺术家通过材料,运用不同的表现性语言、手段,对艺术家个人或人类主观世界的揭示在艺术中的体现。表现因素在艺术中凝聚和体现的方式不同,唤起的审美经验也不同。二、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艺术家以自己真挚的感情再现生活的图画,通过形、色、线的组合描绘外部世界人生,让自己的情感通过再现形象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这种情感的表现以其自然、淳朴、真挚而感人,并唤起人们对人生的体察,去发掘生活的真与美,这是现实主义艺术所共有的特质。米勒晚钟米勒拾穗者米勒倚锄男子与真情再现人生的图画不同,带有象征性的表现因素,直接暗示艺术家内心深层潜在感受和奇异的审美经验,它所召唤的情感和审美经验也就比较模糊,笼罩着某种神秘的色彩。高更游魂庄子在《天运篇》里,把审美认识分为“惧”、“怠”、“惑”三种境界:“惧”,是指对一个陌生国度的初步感受,是对一个不可知世界的无知,由神秘感产生的某种恐惧之心和动荡不安之情。“怠”,则是理性思维常态被某种不可琢磨的力量突然垂直切断、在审美对象面前目瞪口呆之状。“惑”,完全被对象的美所震撼,无力把迷人的幻象转归于任何概念,而追随着音形乐律与无极宇宙进退升降、随意驰骋、自由飘移,进入若惑若愚的境界,这是审美经验最高境界,也是人生最高境界。抽象性的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具有更深邃的精神性。这种精神性的审美经验在欣赏高水平的音乐、山水画艺术中显得特别突出,有异于一般的欣赏活动带来的审美兴奋与快感。中国山水画以抽象性的表现因素区别于西方风景画1中国山水画,着重在“意构”,不在某一处具体实景。2山水画家饱游名山大川,审美感才充沛,进而创作。3精神性的深邃与物态自然的深邃浑然一体。黄苗子黑格尔美学系统地探讨了形式美,提出“抽象形式的美”这一命题,即脱离开具体物象探讨形式美法则,把这些法则理解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以及“感性材料的抽象的统一”。纯形式的线条、色块、体面结构,能唤起有意味的美感,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它是客观事物美的规律的抽象。其二,有美感意味的形式是人类特定生理、心理、情感乃至民族审美习惯、社会审美意识的反映。其三,有美感意味的形式,有时借助它由之加工的物质材料——其硬度、光泽、色彩等天然美质及符合定性的运用、创造,无论具象或抽象,其造型形式都可能极富魅力,激发召唤新的审美经验。摩尔披衣侧卧像摩尔王与后布朗库西沉睡的缪斯布朗库西空中之鸟第三节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大体可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心境共鸣四个阶段。一、审美感觉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一论点是就美术之美和音乐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观众首先被唤起视觉印象,引起审美注意而开始欣赏过程,这就是审美感觉阶段艺术欣赏一般将作品从整体构成上分为外层面和内层面。即外部形式结构和内在情感意蕴两个层面。根据视觉感受的心理活动趋势,视觉感应方式大体分为前向型和后随型两种:前向型视知觉感应方式,是一下子抓住视觉形象的基本形式感或运动倾向。后随型视知觉感应方式,习惯以目光追随物形轮廓线,从局部向局部轮回一周,合为整体。珂勒惠支反抗珂勒惠支织工的行列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同样要求听力审美感觉的敏感,即对音乐音响及其艺术组合、音乐形式结构的总体感觉。珂勒惠支面包二、审美理知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性的内涵,即意蕴美。特定的意蕴美透过意象集中体现出来,也是我们说的作品内容。珂勒惠支战场“审美理知”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的作用,并不意味着观赏艺术作品要“主题先行”。实际上,“形式美”的导入,对于把握作品的精神内容和“意蕴美”,始终是亮相互动的关系。伦勃朗浪子回头西盖罗斯侵略者之死音乐的语言、表现手段和意象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戏剧、电影那么直观。音乐形象体系中不存在音乐形象与现实世界形象的对应关系。三、审美心象这是超越感觉和理知的审美阶段,在具有整体性的审美欣赏观照中实现。审美心象的构成,要求欣赏者借助再创造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感情移入,进入艺术境界之中,才能构成欣赏者和作品——审美主体的心境和审美客体的艺术意象相统一、相复合的心象。审美心象的形成是艺术欣赏活动进入审美高潮的重要标志。凡·高向日葵一凡·高向日葵二敦煌壁画割肉贸鸽在世界艺术中居于高峰地位的中国石窟艺术至今常青不凋。敦煌莫高窟表现佛本生故事的壁画,是说释迦牟尼成佛前历经的各种磨劫。敦煌壁画初唐夜半逾城敦煌壁画北魏鹿王本生沈延太翻身奴隶审美心象的形成,有时是整体性审美关照中,感觉与理知两种不同的心理因素,相互矛盾、相互冲突,又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中。逐渐明朗化的。联想,联觉(即通感)在欣赏活动中也起重要作用。由描绘性音乐引起的联想比较直接,如《百鸟朝凤》。音乐情感符号的创造也能刺激联想,促成活泼的审美意象。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德彪西《雨中花园》四、审美共鸣心境共鸣是人类独具的高尚情致的集中表现,也是审美主体在欣赏的创造性活动中所得到的精神报偿。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的焦虑,一种生气勃勃的可塑性,在心境共鸣的完成阶段里充满着一种愉悦的经验、一种由衷的赞美、一种忘我的欣喜和各种情绪冲撞产生的心灵净化和精神的升华艺术欣赏共鸣的频率高低,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范畴,我们将审美经验从总体上划分为壮美、优美、悲剧性和喜剧性4种类别。我们可以把悲剧比喻为“酒神”精神的艺术,把喜剧比喻为“日神”精神的艺术“酒神”精神要求紧张的力的变化;悲剧满足这种心理要求,搅扰人的情感,令人迷狂“日神”精神追求强烈而又平静的乐趣;喜剧表现滑稽美,唤起嘲笑,催发自我荣誉感,促人冷静清醒“审美共鸣”究竟来自我们的感性还是理性,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还是来自更深层、更内在的心灵波动?“审美共鸣”,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也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第四节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艺术批评与创作、欣赏活动的联系,比起美学与它们的联系更为直接。同时,艺术批评是将艺术理论和美学原理灵活地、独创性地运用于艺术实践领域的专门学科。艺术批评的范围极广,它的主要指向是作品,在艺术欣赏。它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描述、阐释、鉴赏、分析和评价,作用于欣赏活动,从而促进社会性美育。艺术批评具有科学和美学双重性格,它又体现出不断发展着,运动着的美学观念,体现并推动着美学观念在艺术自律性轨迹上不断更新,加深和巩固艺术观念与整个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的不可切断的联系。艺术批评在艺术品和艺术欣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艺术欣赏活动的层次性要求艺术批评的层次性。注意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活动相对应的层次性,不是说艺术批评活动本身有高低之分,而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欣赏需求,不断开拓美育活动的多种多样多层次的途径。“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只了解一种宗教的人,什么宗教也不了解”。麦克斯·缪勒将比较语言的方法运用到宗教研究中,创立了比较宗教学。1870年2月至3月在伦敦英国科学研究所作了四次关于宗教学的讲座。1873年,麦克斯·缪勒将其结集出版,补上了删节的内容,并增加了《注解和例证》,冠名为《宗教学导论)。《宗教学导论》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一概念,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西方宗教学的奠基性著作。课后题:艺术欣赏主体面对作品发生审美共鸣,经历着怎样的心理过程?THEEND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