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态恢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生态恢复1.生态恢复的目标与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2.生态恢复的临界阈值理论3.生态恢复的过程4.生态恢复的技术问题5.生态恢复成功的标准6.生态恢复的时间7.生态恢复的价值内容一、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不同方案复垦(替代)生态系统结构(物种、复杂性等)生态系统功能(生物量、养分含量、循环等)原生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原生演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修复Restoration(恢复)Rehabilitation(修复)Remediation(整治)Reclamation(复垦)Hobbs和Nor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由多个变量组成)功能(诸如水、能量、物质流动等基本生态过程的表现)Parker(1997)认为,恢复的长期目标应是生态系统自身可持续性的恢复。但由于这个目标的时间尺度太大,加上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可能会导致恢复后的系统状态与原状态不同。①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②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③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④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⑤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⑥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生态恢复的目标地理学原则区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地带性原则自然法则生态学原则主导生态因子原则限制性与耐性定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原则种群密度制约与物种相互作用原则生态位与生物互补原则边缘效应与干扰原则生态演替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食物链与食物网原则缀块-廊道-基底的景观格局原则空间异质性原则时空尺度与等级理论原则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原则一般包括自然法则、社会经济原则和美学原则等3个方面。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要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类的作用,根据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能够接受的原则,使受害或退化生态系统重新获得健康并有益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生态系统重构或再生过程。自然法则系统学原则整体原则协同恢复重建原则耗散结构与开放性原则可控性原则经济技术原则经济可行性与可承受性原则技术可操作性原则社会可接受性原则无害化原则最小风险原则生物、生态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原则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美学原则景观美学原则健康原则精神文化娱悦原则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生态恢复——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化和启动演替进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的状态。首先需要建立生产者亚系统(植被)→由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固定能量→驱动水分循环→带动营养物质循环。二、生态恢复的临界阈值理论(余作岳等,1996)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方向Hobbs和Mooney(1993)指出——退化生态系统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持续退化;保持原状;恢复到一定状态后退化;恢复到介于退化与人们可接受状态之间的替代状态;恢复到理想状态。持续退化中途退化替代状态可接受状态理想状态退化状态极度退化状态时间复杂性与功能水平也有学者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并不总是沿着一定的方向恢复→也可能在几个方向之间→进行转化→达到复合稳定状态(meta-stablestates)。Hobbs&Norton(1996)提出了临界阈值理论→假设生态系统有4种可选择的状态:生态恢复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阈值→越过的阶段越多(包含的阈值越多)→恢复的投入就要越大。临界阈值理论是生态恢复的机理性问题。有关临界阈值的精确计算问题还不完善,仍需进一步研究。生态恢复的临界阈值理论生态恢复临界阈值理论实例例如在亚热带区域——顶级植被→常绿阔叶林→干扰→逐渐发生退化: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草丛。退化特点: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阈值→每越过一个阈值→恢复时的投入就要加大→特别是从灌草丛开始恢复→投入更大(彭少麟,1996)。在生态恢复实践中,确定一些重要的程序能更好地指导生态恢复实践和生态系统管理。生态恢复中的关键过程包括:(1)明确恢复对象的时空范围;(2)确定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机制;三、生态恢复的过程(3)找出控制或减缓生态退化的方法;(4)确定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标→认识恢复的生态学局限性,以及实施恢复的社会、经济和其它障碍因素;(5)制定简单易行的测量标准→观测生态系统之演替进程;(6)提出相应尺度上实施恢复目标的可行技术;(7)具体的恢复实践;(8)与土地规划和管理部门→交流有关理论和方法;(9)监测生态恢复中的关键变量与过程→评价恢复进程→必要时可对恢复方案进行适当调整。需要根据评价问题的角度、可接受的时间期限、能够承受的经济代价以及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和要求→进行生态恢复。技术→生态恢复所必须依赖的基础条件之一——恢复与重建技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四、生态恢复技术有关生态恢复的2种极端观点就对技术的依赖和科技进步对生态恢复的作用而言→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生态恢复→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基本思路→按照固定的计划和高准确度→建立生态系统的结构→但不考虑恢复进程中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另一种极端的观点:出自野生生物保护者→试图只通过手工工具和一些志愿者的参与→恢复生态系统——这种方法→进展极为缓慢→只能在小范围、短时间内进行。恢复生态学——必须改善科学技术的应用→在这两种极端观点中→寻求统一。生态恢复技术的开发特点(1)生态恢复→必须开发各种低价位的、可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并且在比较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和社会上的可接受性。(2)生态恢复→重视一系列技术所组成的体系→而不是某项技术的单独应用。生态恢复技术的开发特点不同退化生态系统→存在地域差异性——外部干扰类型和强度→也存在差异→生态系统所表现的退化类型、阶段、过程及响应机理→各不相同。(3)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恢复目标和侧重点→开发和选用适当的技术→进行合理的组装配套。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就技术体系而言,生态恢复的技术可归纳为: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一)工程技术工程技术:主要针对自然干扰和土壤恢复→在极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方面非常重要。1、退化土地与土壤恢复方面的工程技术2、水分利用与节水工程技术3、生态工程1、退化土地及土壤恢复方面的主要工程技术(1)土壤风蚀及沙漠化土地的恢复技术(2)水土流失治理技术(3)采矿废弃地恢复工程技术(4)水体恢复工程技术土壤风蚀及沙漠化土地的恢复技术“输”——利用自然力→把流沙输送到人们期望的地方去。例如:水力拉沙造田等。“导”——通过人工措施→使流沙按照人们规定的方向移动→实现对某些特殊区域的保护。(2)水土流失治理技术解除土壤侵蚀干扰的一整套工程措施。目的:减轻水力侵蚀→保护生草层→为生物生存→提供稳定生长发育的基质。目前常用的工程技术包括——截流沟,鱼鳞坑,梯田,沟边防护、谷坊、淤地坝等。(3)采矿废弃地恢复工程技术a.复垦土壤侵蚀控制技术。b.人造表土工程技术。c.多层覆盖技术。d.特殊隔离技术。e.垃圾填埋场气体排除技术。a.针对复垦土壤→容易被风力或雨水侵蚀→专门研究的一些治理措施,包括——侵蚀被、沉积控制、侵蚀控制构筑物。b.人造表土工程技术——目前多采用“生物土”和无毒土→改造地表土壤或直接作为表土使用。c.多层覆盖技术——稻草、枯枝落叶、有机肥及疏松土壤颗粒覆盖→有效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成活率。d.特殊隔离技术——采用粘土或高密度聚乙烯膜→将有害废物及重金属元素与生物生长基质→完全隔离。e.垃圾填埋场气体和渗滤液排除技术——采用竖管与横管等工程措施→排除填埋气体和高浓度渗滤液。2、水分利用与节水工程技术目前广泛应用的水分利用与节水工程技术主要有——覆盖技术;集流技术;防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覆盖技术覆盖技术——在地表覆盖一层隔离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常用方法——砾石覆盖;秸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地膜技术);抗蒸腾技术——渠道加盖,管道输水,使用抗蒸腾剂(例如黄腐酸)。集流技术集流技术——把降水通过一定的措施接纳、保存到土壤中,常用方法——集流面集流;钻孔集流;柱穴集流(如黄土高原的水窖)。防渗技术防渗技术——在植物生长的土壤层下→铺垫一层防渗物质→减少土壤水分下渗流失,常用方法——薄膜防渗;粘土防渗;渠道衬砌→有效地防治土地盐碱化。节水灌溉技术在保障植物根际水分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和向下渗漏→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喷灌技术;滴灌技术;微渗技术。3、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马世骏,1984,1987,1989)。生态工程生态工程之目标——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协调发展——它既可以是纵向的层次结构,也可以发展为几个纵向工艺链索横向联系而成的网状工程系统。需要根据评价问题的角度、可接受的时间期限、能够承受的经济代价以及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和要求→进行生态恢复。技术→生态恢复所必须依赖的基础条件之一——恢复与重建技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四、生态恢复技术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就技术体系而言,生态恢复的技术可归纳为: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二)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在生态恢复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系列耕作、栽培和管理技术→涉及到常规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业、林果业、渔业和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在生态恢复过程中→把这些技术集成之后→适宜的农业综合技术体系→产品增值。(三)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转基因育种、克隆技术、细胞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在生态恢复过程中→需要运用生物技术,提供新的生态幅更宽、抗逆性更强的生物物种——并大量、快速地提供恢复所需的植物繁殖体或幼苗。生态恢复技术体系的另一种分类1、环境要素(土壤、水体、大气)的恢复技术;2、生物要素(物种、种群、群落)的恢复技术;3、生态系统与景观(结构、功能)的总体规划、设计与组装技术;生物系统非生物系统生态系统消费者(各级动物)生产者(主指植物)分解者(土壤动物、微生物、菌类)岩石土壤水体气体水体恢复技术(如控制污染、去除富营养化、换水、排涝、灌溉技术等);土壤恢复技术(如耕作制度和方式的改变、测土施肥、土壤改良、表土稳定、控制水土流失、换土及分解污染物等);大气环境改善技术(如除尘、烟尘吸收吸附、生物和化学吸附等)。无机环境的恢复技术生物系统的恢复技术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物种引入、品种改良、植物快速繁育、物种选择及空间配置、种植养护技术和草地、林分的改造技术等)。消费者与分解者的重建技术(捕食者的引进、病虫害的控制和微生物的引种及控制等)。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3S技术(RS、GIS、GPS)支持→生态规划技术。社会学、经济学、物流理论等学科原理的应用。北方草原的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它的北面与蒙古国的草原相连接,东面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西部的松嫩平原草原,南面与冀北、晋北、陕北、宁夏和甘肃东部的草原相连,西边以贺兰山为界。草原区的北部是蒙古族为主的草原牧区,东部和南部是多民族聚居的农牧交错区。北方草原的总面积约为97万km2,约占中国国土(陆地)面积的10%北方农牧交错带各自然单元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中温带半干旱地区、暖温带亚湿润地区、中温带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以耕地转为草地为主;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和中温带亚湿润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则以草地转化为耕地为主;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为草地转为林地。森林公园现状分析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生态承载力分析发展协调度分析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案例从技术层面上考虑生态恢复在技术层面上→生态恢复最主要的问题→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多种技术的优势→通过研究与实践,尽快地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而恢复其功能,实

1 / 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