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鲁迅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藤野先生》重点在于对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国民精神的解析,从日本仙台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弱国子民在国外感受的耻辱。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读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不逊()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yìhuìjìhuìpiējīnìjiéyǎowùjiànfēixùn解释下列词语。⑴宛如:⑵绯红:⑶油光可鉴:正像,好像。鲜红。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无礼。逊,谦逊。反问并责备。从此再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一眼看见。2、阅读课文提示及注释,了解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自读思考: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2、记叙的中心是什么?线索是什么?3、变换了几个地点,以此划分段落层次。4、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二、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结构。第二部分:与藤野4--35相识相处离别第三部分:对藤野的怀念。36--38第一部分:1--3见藤野前,在东京。在东京找出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找出作者流露所感的句子?找出这一段的修辞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抓特征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写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得震天”,“污浊”,“油光可鉴”,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以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⑴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⑵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⑶实在标致极了。反语比喻夸张、比喻二、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修辞:比喻、反语、夸张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爱国去仙台去仙台日暮里:水户:触发忧国之情反清志士客死之地爱国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菩,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饮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饮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⒈“我到东京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话中“优待”包含了哪些内容?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⒉依你看,作者在仙台受优待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原因是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⒋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表。名称所处环境待遇共同点我北京的白菜福建野生芦荟物以稀为贵受优待由红头绳系住菜根,尊为“胶菜”到仙台运往浙江一到北京请进寝室,美其名曰“龙舌兰”⒌选文中“初冬已经……居然睡安稳了。”表现了什么?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纠正解剖图——尊重科学.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弃医从文的原因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爱国记事很注意选用典型事例,如第二部分第二层就选用了四个典型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下面我们看看第三层后半部分“看电影事件”作者终于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⑴这不是反语,只是一种愤激之辞。⑵这个推理,省略了一个中间环节——弱国的人是低能儿(小前提)正是这个环节判断失误,正是这种浅薄,褊狭的认识,才导致了结论的荒唐。⑶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大的愤怒。“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⑵“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怎样理解第36段“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些话?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仍然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将这种情绪带给教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表现无限遗憾的内疚之情。作者为什么说藤野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一个“最”字,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敌对势力迫害,在藤野先生精神的鼓舞下,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体会全文,思考一下鲁迅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怒.这是什么道理?鲁迅的爱国思想是建立在企盼祖国强盛的进步思想上的,是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公正之上的,日本“爱国青年”爱的是侵略和强盗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归纳课文大意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文章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转换作者写了哪些地点?叙事线索是什么?感情线索又是什么?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之后。叙事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感情线索: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