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的产生背景:1.国际经贸联系日益加强从就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半个世纪,国际经贸环境发生重大变动,工业国在工业产品方面的多边自由贸易比之前更加完整;部分发展中国家认识到更大的区域市场成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前提条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FDI(外国直接投资)更为显著、多边,不仅工业国家之间双向投资增加,而且许多FDI也移向发展中国家。这些趋势都促进了具有以下特点的新的区域整合2.国家经济管理能力不断下降,区域经济政策倾向于自由主义二战后的大部分时期,西方国家政府通过干预经济促进国内落后区域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然而,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管理上的能力,市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自由市场主义)。3.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由于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环境意识对区域政策影响力的提高,区域意识发生变化。4.柔性专门化生产组织模式的得以广泛采纳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组织模式由福特制(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向后福特制(用户化的、小批量生产)过渡。柔性专业化:与福特制形成对比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低成本和短周期的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新区域主义是相对于区域主义(regionalism)提出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早期的“生态区域主义”(EcologicalRegionalism)阶段: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大城市迅速向外蔓延,同时引发城市内部环境恶化、人口过分拥挤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区域主义”——适应环境的角度研究空间拓展规律,主张郊区疏散、城乡均衡、分散发展,以控制城市中心过分拥挤带来的社会问题。“大都市主义”——受城市生态学影响,倡导的城市更新、公共项目开发的大都市策略。20世纪中后期区域地理、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管制的探索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期创立了“区域科学”,尝试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计量研究的手段来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将区域规划定义为区域“资源问题和经济发展规划”。1960年以后,环境保护组织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提倡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各国也纷纷探索区域管制。1990年代以来“区域主义”取向的新进展等三个阶段:-美国北卡来罗那大学的社会学家Howard和Harry早在1938年就使用过“新区域主义”,来描述当时社会文化、治经济伴随工业化而呈区域化的发展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世界范围区域一体化的加速,这一术语迅速得以普及。进入90年代,日益加重的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社会分化以及地方特色丧失、文化和物质景观趋同成为全球区域和城市面的共同难题,区域发展需要新的道路。首先可持续发展理论被引入区域发展研究。也就是将社会、经济、环境三种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而且,区域规划发展繁荣,“新城市主义”“适宜居住的社区”等运动成果都很丰富。另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也很活跃,区域研究的观点和看法更为活跃。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以地区为中心的聚合式发展,区域主义的特征越来越突出。为了区别于70年代及其之前的区域主义概念,相关的研究开始使用“新区域主义”。核心主题论点:超越“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两难选择,试图走第三条道路,将区域政策的重点放在“区域财富”的积累与“区域内部力量”的动员和竞争优势的培育上。1.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对区域进行的多种物质性和功能性定义,新区域主义的区域是以一定的地理界限为基础但又超越地理意义,根据某个或多个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多重关系元素建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生活功能空间。完全不同于自然地理特质的空间概念,而是不同尺度的制度、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空间。因此,在许多新区域主义学者看来,区域主要是关系空间、过程空间、政策空间。2.多层次治理的决策方式提倡将不同的区域组织视为一个多层治理机构网络。多层是指不同层次权力组织欧盟、成员国、区域及市镇政府间不再是一种垂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平等与协商关系;治理是指从单一的政府行政行为到多元公共治理行为的转变,即政府不再是决策过程中的惟一主角,各种非政府利益群体工会、学校和各类经济组织等能够广泛参与决策。3.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新区域主义赞赏多边谈判制度和和协作治理理念。它积极倡导区域或次区域的整体观念与合作观念,努力超越国家范畴和省州域范畴束缚。特别通过创建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促进整合区域内各种分裂、隔阂现象,以利于加快区域化进程。新区域主义认为,每一个区域内各城市及其公共管理者处于一个复杂的政府间与组织间的环境中。提出实现城市外部事务的经济性、合理性就成为重点区域规划协调解决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发展关系的的题中之义。任何层次上的区域化,其本质是整合运动下的区域一体化。4.多重价值目标的综合平衡新区域主义兴起以来,一直重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分析。例如,新区域主义的经济地理学派始终关注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区等区域发展问题。新区域主义更倾向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价值目标,并形成了更加均衡的、可持续的综合协调的区域发展观。新区域主义的特点:1.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早期的区域研究中,区域特性的描述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实地调研是早期学者进行区域研究和分析的主要方法。二战以后,区域科学以及空间学派的兴起,,运用统计学语言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将区域抽象为一般性的“经济景观”进行系统分析成为主流,区域特性、地方性被忽略,地理学家呼吁将尺度研究重新纳入区域研究范围,区域规划应当关注具体的“地区特性”而不是抽象的“功能”。“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的研究强调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传统区域科学和空间科学学派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为主流,单纯从经济动力机制构建模型,而对于复杂的社会和生态问题也应当进行定性的补充。2.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西方工业化国家在早期伴随着一系列的城市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恶化等。但是这些问题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而有所改变,反而不断加剧,中心城市与郊区集团对抗、社会阶层矛盾。“新区域主义”强调直面当前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和各种问题,谨慎地、创造性地作出回应。在区域联合管治的研究中,强调深入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仔细分析郊区之间以及郊区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可能的政治联合形式以及如何平衡各地的税收基础和服务(Orfield,1997);区域发展规划中,与20世纪初的选择正相反,“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而不是分散化发展成为主要目标。3.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的区域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人们已经普遍接发展是综合目标的整体优化的观点。区域发展应当涵盖社会进步和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内容。在“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观中,维护社会公平和良好生态环境是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目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强调综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环境优化的“3Es”(Equity,EnvironmentandEconomy)目标正是这方面典型的表述。4.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前者来说,早期的“生态区域主义”注重区域规划的作用,区域科学和空间学派的学者却丢失了这种传统,“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仔细分析、提出假设、达成结论、提出建议,接着把结论送到关键的决策者那里”,真正的区域发展规划是由另外的规划师完成,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障碍了区域的健康发展。“新区域主义”尝试恢复重视物质规划的传统,并且针对不同层次规划相互割裂的局面,进一步倡导将其密切结合起来的做法,以避免由于彼此缺乏联系而难以呼应,甚至彼此冲突的情况。后者来说,区域科学和空间学派将经济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联系起来,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又将环境、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以及空间结构联系起来。受这些理论的影响,当前的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已经大不同于20世纪初期建筑学传统的规划,更为强,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缓解社会问题的“引导”作用,而不是一味“控制”空间增长的方式和速度。这种结合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空间规划类型包括: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区域规划等不同层次,彼此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协调和衔接不上的问题,而且目前的规划从以前单纯的物质性规划走向社会经济综合规划,由控制性规划走向引导发展的规划,由线性、蓝图式规划走向弹性、动态的规划。新区域主义的本质:传统区域主义是政府主导的区域整合现象,将宏观区域视作政府合作的结果,自上而下计划力量推动下的区域一体化过程。新区域主义是在全球化、分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和社会参与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开放、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多种参与者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因此,新区域主义的本质是在市场行为准则下,区域通过竞合推动的区域一体化。区别于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新区域主义”没有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甚至没有清晰的概念范畴界定,代表的是当前出于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追求的一系列运动的总合,内容涉及多种尺度的区域空间规划、区域经济地理、社会发展以及区域联合管治,针对区域特性,强调多种区域战略的密切联系和综合,一切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目标实现的措施都用“新区域主义”的概念进行表达。核心特征(区分新旧区域主义):经验上旧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综合性区域政府间组织,并以单一纬度的经济、政治或安全组织形式一、原来功能单一的区域政府组织开始朝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纬度多议题的方向发展;二、市场组织、非政府组织开始积极加入“新区域主义”的实践区域间性局限于一个既定的地理区域内超越传统地理范围的、以多层次区域间关系为特征的、跨大陆或大洋的“区域间主义。围的、以多层次区域间关系为特征的、跨洲或大大的的的安排、区域集团与单个国家之间的混合安排。开放性封闭性(关税政策)经济社会安全领域(自由贸易区)主体化在国际舞台上被动的客体地位一些成熟的区域开始以一个“区域行为体”乃至“全球行为体”的角色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强有力的主体作用趋同化西欧紧密的一体化(强制度建设)和发展中国家间松散的区域合作(弱制度化)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趋向一致理论上旧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体系化强调区域内国家间联合和一体化在区域主义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未考虑外部因素;忽略了国内政治在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区域主义置于全球化变革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即“必须在全球视野中去审视区域主义和区域主义者计划的复兴;采用多层次的互动分析社会化将区域主义和区域化视作一种社会建构的、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综合化“新区域主义”理论的“综合化”既表现在区域主义动力的多层次和多元行为主体的互动分析,也表现在它所涉及议题的多纬度互动分析,更表现在国际关系大理论的“综合”上。秩序化孤立于全球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局限于实现福利、安全等目标“新区域主义”就是要通过良性的区域主义消除非对称的和极化的区域间结构性鸿沟,以创建一个平等的后霸权世界新秩序“新区域地理学”对“区域”性质和作用的重新认识,为“新区域主义”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