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容忍与自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容忍与自由胡适一、学习目的1.领悟“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及其哲学道理,并付诸人生实践。3.掌握《容忍与自由》的写作特色。领悟“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的道理。并付诸人生实践。胡适照片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méi),学名洪骍(xīng),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二、作者简介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三、个人成就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20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胡适纪念馆胡适的现代诗歌蝴蝶(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胡适公园四、生平事件•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早年在上海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习。•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五、家庭婚姻•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母亲:冯顺娣。•妻子:江冬秀。由胡适其母包办。•长子:胡祖望(1919-2005),旅居美国。•女儿:胡素斐,早夭。•次子:胡思杜(1921-1957),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母亲冯顺娣父亲胡铁花江冬秀韦莲司曹佩声胡适胡适的婚姻爱情胡适与妻子江冬秀胡适最终是和江冬秀走到了最后。江冬秀里出身于仕官之家,但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没有受到较多的文化教育。但在胡适身边众多的女性之中,江冬秀是唯一一个伴随着胡适到台湾在到美国乃至走完人生路的女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韦莲司1914年在美国小城绮色佳,胡适和韦莲司相识。此后更多的是在离别和相思中度过,往往是盼望了几年十几年才能见上一面。1927年,当韦莲司再见到胡适时,他们已经分别10年了,韦莲司人到中年,头上长出了白发。韦莲司对胡适的爱,爱得大度,爱得彻骨。1962年胡适去世后,韦莲司竟和江冬秀成了朋友,并忙着整理胡适给她的书信,忙着为他成立出版基金。9年之后,空候一生的韦莲司在一个小岛上孤独地死去,遗物里竟然完好无缺地保存了胡适的书信和稿件。曹诚英(曹佩声)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小胡适11岁。1917年胡适回乡成亲,佩声是婚礼上的伴娘之一,两人初识。1923年,胡适到杭州休养,曹佩声也在杭州读书。此时曹佩声已和丈夫离婚,生活凄苦。胡适恰在此时出现,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但是这段感情终未能胜过当时的重重阻力,无果而终。胡适与妻子江冬秀六、写作背景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自由中国》宣扬自由、民主和宪政,批评时政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重要影响,并成为销量最大的政论刊物。由此引发了执政当局的不满,1960年《自由中国》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则被拘捕判刑。胡适认为《自由中国》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而停刊也不失为“光荣的下场”,雷震办《自由中国》已成为言论自由的象征,“我曾主张为他造铜像,不料换来的是十年坐监,这是很不公平的!”为表示气愤,胡适说此话时还用力拍了一下桌子。胡适此文的发表与查封相隔了一年半的时间。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胡适文章的立意显然是针对查封行为的时代背景的。七、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2):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以母校史学大师布尔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重要”为起兴,不仅深表同感,而且认为它“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顺着布尔的思路,胡适进一步发挥并引申出自己的观点:“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的话换一种表述即是:因为容忍是自由存在的前提,所以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打个比方来说,容忍是“根”,自由是“花朵”。第二部分(3-12):论证自己的第一个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思考: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称的胡适,为什么舍近求远,迂回曲折,放下自由的直接张扬,间接地倡导起容忍的精神了呢?(1)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激进。“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都说明年轻人长于积极进取而欠缺冷静反思的特点。相对而言,老年人较为心平气和,思考时较客观周详。(2)青年与老年在知识积累、认识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等例,都说明知识的局限造成认识上偏差。(3)人生经历对思想的影响。胡适之所以认为“容忍比自由还重要”,是因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这是他的社会认知与知恩图报心理。青年时期往往更多地关注社会的负面而对现实强烈不满。对于胡适的个人经验之谈,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容忍胡适主要是他的“无神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社会与旧时的中国社会的境遇,胡适的“社会容忍论”就未必能够成立。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礼记·王制》【译文】凡是断章取义破坏法律,擅自改变事物的既定名称窜改礼仪制度,用邪道扰乱政令的人,杀掉。凡是制作靡靡之音、奇装异服、怪诞的技术和器皿用来蛊惑民心的人,杀掉。行为诈伪而又顽固不化、言辞虚伪而又巧言利舌、所学陷入异端而又自以为博闻、言辞谬庚而讲得冠冕堂皇,以此蛊惑人心者,杀掉。凡是假托鬼神、时辰日子、卜签招摇撞骗以蛊惑人心者,杀掉。对于犯了上述的四种该杀之罪的人,应该决然杀掉,不必再审问,听取他们的申诉。第三部分(13-21):提出第二个论点“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举例说明:举出新教领袖高尔文起初反对罗马旧教的不容忍到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的例子证明之。胡适的独到之处是分析不容忍态度背后的群体心理根源。1、“喜同而恶异的”。2、“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这是胡适阐释的重点。宗教专制主义信仰一神论,认为自己代表了全知全能、永远正确的上帝的旨意而反对自己就是反对上帝,就成了上帝的敌人——魔鬼了。陈独秀当年的“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就是一例。专制主义、极端主义生长的土壤就是不承认自己的可错性。人不是上帝,任何人都生活在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因而具有认识的局限性和出错的可能性。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可错性,才会有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愿望和容忍的态度。胡适对容忍的强调在当下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处的多种文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社会要实现和谐与发展,必须做到“和而不同”,必须根除以自己的见解为“绝对之是”的狭隘、极端的认识态度。第四部分(22):戒律自己至于如何达成社会的容忍态度,胡适的应对策略是人人将心比心,从我做起。这道理永远是不错的:人人都有容忍的态度,社会还会不宽容吗?但实际上他却回避了当时台湾国民党维权统治不宽容的尖锐问题。并非胡适对当局的不宽容没有批判之心,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对台湾现状有感而发的,只是胡适为人处世的中庸平和、世故老到,令他只能说到“戒律自己”为止。自由主义:这里不是指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等,而是指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提倡个人权利等。例如,1948年9月4日,胡适对自由主义的政治涵义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叙述:“总结起来,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进改革。”(胡适:《自由主义》)胡适“容忍”、“自由”的含义:容忍: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我们还得戒律自己,决不可“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胡适所强调的容忍有双重内涵:一是劝政府有容忍的雅量,一是劝他的激进的同道与后学们耐住性子,忍受政府的种种压迫,以换取政府的容忍,而不要采取暴力、激烈的手段。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艺术创作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因为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凡不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胡适致陈独秀谈自由与容忍书》八、写作特色(一)论证逐层深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1、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2、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3、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二)善于运用例证法阐述道理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